蘇軾的詩詞副文等作品,探索他在作品中流露的儒道佛等思想及產生

2021-04-18 00:52:37 字數 5207 閱讀 2261

1樓:和諧有愛大家庭

那主要是蘇軾 《水調抄歌頭》這首詞 是蘇軾41歲中秋節寫給他弟弟蘇轍的 。在烏臺

詩岸發生後 ,蘇軾的寫作方式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藝術、哲學、歷史都是轉折點。「明月幾時有,千里共嬋娟」 這一句 蘇軾「問」月把杯高舉 像問老朋友一樣,把老子的「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哲學思想體現了出來。也就是莊子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

正像朱光潛說過的「文學絕不是哲學的傳聲筒,但文學如果沒有哲學做底蘊,那文學必定是蒼白的。

求蘇軾詩,詞賦,文學作品透漏出儒道佛道等思想及其產生原因

2樓:boss李明宇

詩四十七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壠隔,惟見烏帽出覆沒。

苦寒念爾衣裳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僮僕怪我苦悽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職。(嘗有夜雨對床之言,故云爾。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

【次韻和劉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間劉購得之】

都城日荒廢,往事不可還。惟餘故苑石,漂散向人間。公來始購蓄,不憚道里艱。

盡従塵埃中,來對冰雪顏。瘦骨拔凜凜,蒼根漱潺潺。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

盡令屬牛氏,刻鑿紛班班。嗟此本何常,聚散實迴圈。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區寰。

君看劉李末,不能保河關。況此百株石,鴻毛於泰山。但當對石飲,萬事付等閒。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籤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

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

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籤判,主張改革弊政。

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遊、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鐘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

「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

「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

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餘問:

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

」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鬱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

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與《祭黃幾道文》等。

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整合》。

複製下面包括漢字的欄位到位址列 可看到蘇軾全部作品

相關詩詞2121首

蘇軾

蘇軾的詩詞所流露出儒道佛思想

3樓:風度抹殺一切

簡單說說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

《前赤壁賦》和《念奴嬌》同年夏寫就。以賦為名,有韻,但不拘泥駢四儷六。有散文筆法,長短參差,散韻結合,汗漫暢達。名句如雲不提。

妙的是後半部分。

如果只到「託遺響於悲風」為止,則此篇境界,還只是「高古」。全文精髓,乃在「蘇子曰」到結尾。《前赤壁賦》的後半部分,境界達到了蘇軾文章的新高度: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一段,有超脫凡俗,上抵宇宙的玄思;而「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則是當初「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的後續。

《前赤壁賦》是化身為二,「客」和「蘇子」的對話,其實更像是自問自答,而最後「蘇子」勝出,以樂始以樂終。比起《念奴嬌》結尾的自嘲,《前赤壁賦》結尾更明亮圓潤得多,所以結局是「客喜而笑」,是「不知東方之即白」的明亮。

話說,後半部分蘇軾所表達的,正是他在黃州遊走於佛道、賦性自然而達到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結果。樂天知命,從心所欲,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到此至矣盡矣。

《後赤壁賦》成於2023年冬十月,距《前赤壁賦》三個月,時序歷秋入冬,如文中所言,「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其文與《前赤壁賦》又大有不同。

結尾寫鶴,寫鶴夢為道士,有莊子夢骷髏、夢蝴蝶的手法在其中。這是中國道家式的神祕主義,常見於諸筆記**,以求玄妙之境、慕仙之意。但此處妙在,記夢境時,只是記鶴道人以飄然姿態與自己的簡單禮儀揖對,並沒有借鶴道人之口叨叨闡發哲理。

揖笑而別,揮灑從容,餘韻悠長。

4樓:原〓振〓俠

宋朝蘇東坡居士做了一首詩偈,叫書童乘船從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指正,偈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5樓:匿名使用者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指的是佛學修養的第一重境界,就是達到觀自在的境界,能做到」觀自在」新就不會為外界所動.

儒釋道 - 儒釋道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三教講論,雖肇始於北周武帝時,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難為風尚,並漸由論難而趨於融匯調和。羅香林《唐代三教講論考》一文,通過對唐代三教講論的具體考察,指出三教歸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

(1)三教講論導致了學者以釋道義理解釋儒家經義,從而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轉變。顯然,宋人理學,唐人已開其先緒。(2)至宋,宋儒周敦頤輩援佛入儒,革新儒學,形成理學。

這已為學術界公認的事實。(3)及明,尤其是晚明,三教合一的思想更成一代思潮蔚為風氣.

關於明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研究,中外學者已有部分的研究成果。日本學者荒木見悟在《明代思想研究》、《明末宗教思想研究》二書中,專以管志道、林兆恩、屠隆三人為個案,考察明末儒、佛、道三教的調和思想。(4)而島田虔次更是通過對晚明士大夫生活與意識的勾勒,以說明三教合一思想對士人生活的部分滲透。

(5)柳存仁著有《明儒與道教》、《王陽明與佛道二教》等文(6),比較系統地釐清了明儒與佛、道二教之關係。而李焯然對明代著名學者焦的三教觀所作的個案分析,無疑更有助於理解晚明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人心。(7)

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學者為中心,並由眾多名僧、方士參與其間,互相交遊,互為影響,最終導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學的通俗化。本文與前人研究的不同之處,則在於將思想史或宗教史的課題,以社會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亦即通過綜合剖析明儒三教合一之論,或者來自佛、道人士的對此論的響應,以闡明這種觀念對晚明思想、文化的深遠影響,以及在明代士人和民間生活層面所烙下的種種印記。

6樓:晚風陌竹

建議你看看這首詩:(儒道佛都有體現)

定風波(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參考資料

從蘇軾的詩,詞,文章看蘇軾,蘇軾的文章與詩詞有哪些?

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 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 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

蘇軾的作品有哪些,蘇軾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經典作品 東坡七集 東坡易傳 東坡樂府 等。蘇軾 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 今屬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 書法家 畫家。嘉祐二年 1057年 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 杭州 密州 徐州 湖...

關於蘇軾蘇轍的兄弟之情的詩詞蘇軾兄弟之情200250字左右

滿江紅 懷子由作 清潁東流,愁來送徵鴻去翮。情亂處 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隊長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雕花發。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餘苦淚,眉間喜氣沾黃色。便與君 池上覓殘春,花如雪。畫堂春 寄子由 花滿銀塘水漫流,晚湖淨鑑新磨。小舟飛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