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這個圓形的周長是31.4分米,則半徑為:
31,4÷2÷3.14=0.5
面積=π×(0.5)²=0.25π≈0.785
2樓:百因必有果
31.4除以3.14等於10,在除以2等於5,5乘5等於25,在乘3.14等於78.50
3樓:匿名使用者
0.7846020384544256262734431766738213019573m²
刺繡是哪一個朝代遺留下來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
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
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繡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繡、粵繡、隴繡、湘繡、蜀繡,號稱「五大名繡」。
此外還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麻繡和苗繡等,
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繡按照材料又可分為絲繡、羽毛繡和發繡。繡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明代刺繡中最著名的是顧繡。
刺繡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花色品種達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門簾、鞋墊、床圍、針線包、荷包、動物玩具等,其內容多為花鳥蟲魚和風俗畫面,潼關一帶的婦女,將象徵富貴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繡於布馬鐙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東府刺繡一絕」。
隨著時代的變化,鄉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傳統繡品已進入外貿市場。
5樓:書荒米蟲
中國的刺繡究竟源於那個朝代?由於刺繡作品不易儲存,因此極難說清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刺繡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從那個時期的出土文物來看,粘附在泥土上的絲織物的紋路和刺繡的花紋依稀可見。
特別是在2023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繡衾(被)和禪(單)衣,上面繡著龍、鳳、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備,綺麗多變。證明刺繡在中國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工藝門類。
人們一定會想,為什麼會出現刺繡呢?其實,最主要的因素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
第一、說到刺繡不能不說絲織,可以這麼說,是絲織的產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繡的誕生。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比之以前更發達,男耕女織成了這一時期的重要經濟特徵,幾乎家家種植桑麻,從事紡織。由於當時的養蠶方法已經十分講究,因此所繅出的蠶絲質量很高。
其纖維之細之均,可與近代相媲美。發展到西漢時,從202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織錦來看,每根紗由4-5根絲線組成,而每根絲線又有14-15根絲纖維組成,也就是說每根紗竟由54根絲纖維捻成。如此高的絲紡水平,同時也推動著染、繡的發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觀和更富表現力。
第二、社會等級制度的強化和人類審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期間,華夏民族的部族聯盟首領在舉行重大慶典、祭祀等禮儀活動時,必須穿著繪繡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雞)圖紋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圖形的下裳(裙)禮服,後世稱為「十二章服」並形成定製。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刺繡工藝漸趨成熟,這可從近百年來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證。
這一時期的刺繡有經過誇張變形的龍、鳳、虎等動物圖案,有的則間以花草或幾何圖形,虎躍龍蟠,龍飛鳳舞,刻畫精妙,神情兼備;佈局結構錯落有致,穿插得體,用色豐富,對比和諧,畫面極富韻律感。
進入秦漢時期後,刺繡工藝已相當發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漢王充在《論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齊郡世刺繡,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
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齊郡臨淄(今山東臨淄)為漢王室設官服三所,織工數千人,每年耗資萬萬。在前漢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綺繡,狗馬被繢(毛織品)」,就連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繡衣,縟繡羅紈、素綈冰錦」,而且坐臥的席子也要「繡茵」,床上帳幔也是「黼繡帷幄」、「錦綈高張」,甚至死後殉葬的口袋也是「繒囊緹橐」。
民間如此,朝庭貴族更不待言,他們的宮室以絲織藻繡裝飾,以至「屋不呈材、牆不露形」,甚至「柱檻衣以綈錦」,其奢侈程度可見一般。漢代剌繡的空前繁榮,使刺繡的藝術處理又前進了一大步,在馬王堆一號漢墓裡的竹簡「遺冊」中記載著三種刺繡名稱:「信期繡、乘雲繡、長壽繡」。
到了漢末、六朝時期,中國便開始進入「像教彌增」(佛教因造像眾多,故也稱之為「像教」)的時代,因而興盛了繡制佛像之風。2023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北魏的一佛兩菩薩說法圖刺繡殘片一件,用幾種彩色絲線繡出佛像、菩薩、供養人和相應的文字,供養人的長衫上繡有忍冬紋和卷草紋,示意著以佛教為代表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貫通,並在刺繡中得到反映。說到這一時期的刺繡,不得不說說三國時期吳王趙夫人的「三絕」――機絕、針絕、絲絕。
據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吳王趙夫人,丞相趙達之妹。善書畫,巧妙無雙,能於指間以彩絲織為龍鳳之錦,宮中號為「機絕」。
孫權嘗嘆,蜀魏未平,思得善畫者圖山川地形,夫人乃進所寫江湖九州山嶽之勢。夫人又於方帛之上,繡作五嶽列國地形,時人號為「針絕」。又以膠續絲髮作輕幔,號為「絲絕」(見壬子年《拾遺記》)。
漢末、六朝剌繡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開始出現了人物形象,為今後的人物繡品開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意義。
唐宋時期的刺繡已向著精緻化的方向發展。這主要由它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裡,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們,刺繡便成了她們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活動的唯一活動。"閨繡"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餘事》中寫道:
"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
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由於參加刺繡物件的進一步擴大、作者的文化修養和物質條件不同,加上文人們開始參與,剌繡到了唐、宋期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說,它由日用與觀賞兩者相容幷蓄,發展到日用與觀賞分而治之,特別在觀賞方面成就最大,由於文人們的積極參與,使書法和繪畫藝術結合得更為緊密,形成了畫師供稿、藝人繡制,畫繡結合精品倍增的新趨勢。
明、清時期,全國城鄉出現了眾多的商品性生產的專業作坊。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業的衰落,卻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從缺乏競爭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藝品,到商業性作坊的專業化生產,加上唐宋期間文人藝人結合刺繡工藝品的巨大影響,刺繡技術和生產獲得了全所未有的活力,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進入了中國傳統刺繡的顛峰時期。出現了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大的幾個藝術流派,如上海的顧繡、北京的京繡、開封的汴繡、山東的魯繡等,以及後人譽為的"四大名繡"即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
從唐宋到明清,刺繡工藝的發展很具代表性,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運用上,還是針法的多樣性和組合運用上,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文人畫師的加入,對仿畫的刺繡技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竭力追求與書畫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從而極大地推進了針法的發展與創新。如對色線的處理上出現了把絲線劈成更細的絲縷,使線條的表現更為柔弱和逼真;如在針法上出現了亂針、釘線、圈金、摻針、滾針、接針繡等大量新型的針法,把被繡物件的紋理和結構提練為一種專門的普適性技藝和針法;甚至採用補筆加繪等技法,使畫面的主次結構和輕重表現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
衣服上有刺繡的標誌怎麼去掉啊
6樓:香豬豬啦啦啦
衣服上有刺繡的標誌解決辦法:
1、用針慢慢挑下去。
2、用剪子在背面剪開繡線。
3、用喜歡的貼圖或者繡布覆蓋縫上。
注意:用力要輕,否則容易挑出洞。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1] 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
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新增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
刺繡的技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檯布、舞臺、藝術品裝飾。
7樓:還剩下什麼木有
那個 不好弄的。。
那個是繡花的,,
可以拆掉。。
用很鋒利 的小刀,,
一點點的割斷 線,
要注意 不要把衣服割斷了。。
拆了 會有針洞 的
用水洗一下,,
用熨斗熨平。 就不怎麼看得出來了。。
8樓:不守時的情人
用刀片劃破,或者用小剪刀把線一根根剪掉,
再用針把繡線挑掉。
刺繡的走線是很密的 ,去掉的話會留下針眼。
除非你再打個漂亮的圖案補丁上去
一般來說不建議去掉。
9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去掉我告訴你個小辦法,我剪刀剪繡花反面的線,要小心。還有就是繡花也是用針秀的,去掉之後可定有很多小針眼,很明顯的!
建議你不要去掉了!
10樓:雲卷卷
你可以慢慢的把繡花部分拆掉,或者直接貼個布貼蓋住以前的繡花
11樓:淡泊de心
最好是手工挑掉 不過要很細心
一般刺繡都是用什麼線? 15
12樓:陌淼淼
1、(一)純棉細繡線
純棉細繡線是由單根紗合股捻成,約有40個色系,且每個色系從淺到深約有6~9個色階。它可合股使用,純棉細線在較粗糙的底布上刺繡時應該注意用合股繡,否則繡出的圖案容易發泡而露底布,不平整。
(二)純棉粗繡線
純棉粗繡線由3根紗合股捻成,色系較少,且每個色系的色階也就3~5個,一般不合股使用,最多也就是兩根合股使用。適合在麻底布、絨底布上刺繡。
(三)合股線
合股線多為國外進口繡線,由6股合成。線的本身有光澤,顏色也很典雅,每個色系都含有灰的成分,如灰綠、灰粉、灰藍等等。合股進口線最適合做納紗畫、絨繡畫等。
(四)機繡線
機繡線顧名思義是在縫紉機上使用的線,質地極有韌勁,很結實,不容易斷股,在縫紉機上使用效果很好。這種線不適合手工刺繡,因為它含有滑石粉和漿的成分,手工刺繡容易打死結,繡線和布的親和力差,刺繡時繡線不易擺平。
(五)真絲線
真絲線是我國南方特有的一種繡線,就像我們的水墨畫一樣,只有中國才有。真絲線適合在軟緞、絲綢等柔軟的底布上刺繡,也可在玻璃絲紗上做雙面繡。用真絲線繡動物,其特有的光澤表現動物的皮毛效果極佳。
(六)毛線
毛線一般適合做納紗繡,有細毛線、中粗線、粗捻線、合股線之分。注意在厚實的布料上刺繡應該使用粗捻線或合股線。
(七)金銀線
金銀線一般適合做盤金繡、菱繡。由於金銀線的質地較脆,因此不適合用較複雜的針法刺繡。
(八)絲帶
絲帶是一種機器織的很細密的彩色帶子。適合在較粗質厚實的底布上使用,也可以和粗繡線相混和使用,效果都非常好。如果再配上串珠繡、亮片繡,畫面效果會更加豐富多彩。
(九)滌綸繡花線
滌綸繡花線的特性是能夠承受化學物質以及經常對衣物洗滌,減少衣物退色及脫色現象, 所以,很多酒店的**、還有一些石磨藍牛仔褲、運動服或者是一些兒童服裝都會用滌綸絲製造。總的來說,滌綸線比人造絲繡花線更加堅韌,強度更高。 當進行機繡時,滌綸線能夠承受繡花機更高的拉力,可以使機器執行速度更快;而且其防火性很高,即使滌綸接近火焰, 也不容易**。
[1]
滌綸絲的線卻不如人造絲穩定,由於構成成分是聚酯纖維絲,所以會較富有彈性。 我們可以剪一斷人造絲線做試驗,稍微用點力拉線,然後放開,我們會發現繡花線並不會怎樣收縮;而相反,用同樣的方式拉扯滌綸絲,一旦放開,滌綸線便會恢復原來長度,所以就有機會導致花皺摺,故在繡花線張力調整設定的方面,需要更精確。
(十)人造絲繡花線
人造絲繡花線和滌綸繡花線性質差異很小,前者的優點是顏色選擇更多,更貼近自然,另外,人造絲的穩定性比滌綸線要高,即使經過繡花機的移動拉扯,也不會明顯收縮。
2、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1] 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
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新增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
刺繡的技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檯布、舞臺、藝術品裝飾。
3、刺繡的工藝要求是:順,齊,平,勻,潔。順是指直線挺直,曲線圓順;齊是指標跡整齊,邊緣無參差現象;平是指手勢準確,繡面平服,絲縷不歪斜;勻是指標距一致,不露底,不重疊;潔是指繡面光潔,無墨跡等汙漬。
中國民俗手工作品中國有哪些傳統的手工藝品?
如宋錦 竹編 草編 手工刺繡 藍印花布 蠟染等。民間手工藝品,為民間的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手工藝品的品種非常繁多,如宋錦 竹編 草編 手工刺繡 藍印花布 蠟染 手工木雕 泥塑 剪紙 民間玩具等。由於各地區 各民族的社會歷史 風俗習尚 地理環境 ...
中國有哪些傳統的手工藝品
1 陶瓷 陶瓷,英語 china。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 2000年 新石器時代 就發明了陶器。用陶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 成型 乾燥 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傳統的民間故事有哪些,中國民間故事有哪些?
傳統民間故事 指鹿為馬 鐵杵磨針 臥薪嚐膽 魚目混珠 濫竽充數 南轅北轍 此地無銀三百兩 對牛彈琴 傳統的民間故事有哪些?中國民間故事有哪些?人類最早記錄歷史的方法其實就是傳說故事,傳著傳著傳神了,就成了神話,大禹治水,神農嘗百草,后羿射日等等優美神話。缸內直噴 多點電噴哪個好?家用車買哪個更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