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都知道魯迅《狂人日記》中說過禮教吃人。某些人不以為然,說魯迅是回54時期的文化虛無主義者,他答的話很不可信。那麼就看看54之前的戴震(1723-1777),這個人曾作過《四庫全書》纂修官,是清代著名學者,考據家,思想家。
他對於儒家禮教的理解不會比梧桐葉子,不會不當代人膚淺吧。
戴震就明確地提出過「禮教」以理殺人:
「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逆。
於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之同欲達之於上。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
」《孟子字義疏證》
「其所謂理者,同於酷吏之所謂法。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浸浸然舍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就矣」《與某書》
2樓:匿名使用者
是指封建社會的血腥歷史和封建禮教的本質對人們精神上的壓迫,並不是真的「吃人」
3樓:西紅柿
魯迅《狂抄
人日記》中說吃人,是指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對人的戕害,如同吃人一樣。也有一層含義是指在中國歷史上的吃人現象。
對《狂人日記》中有關「吃人」的理解:
一,中國「古來時常吃人」而被「仁義道德」遮蔽了的,這並非就是禮教「吃人」。魯迅筆下的「狂人」在其「日記」中,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吃人」的例子。
二,是那些「吃教」的人,借禮教之名「吃人」,這也不是禮教「吃人」。
這樣的人,也就是吳虞在《吃人與禮教》一文中說的「一面會吃人,一面又能夠講禮教」的人。
三,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有「禮教」本身吃人的一層意思。
《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指什麼?
4樓:阿沾
1、真的吃人
真的吃人意思就是真的吃人肉,歷史上確實有過很多"吃人"事件,比如狂人所說"易牙蒸子",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齊國有一個管理齊桓公烹飪的廚師易牙,桓公久居宮中,什麼珍饈佳餚、山珍海味都吃膩了,有一次半開玩笑地對易牙說:"我就是蒸嬰兒的肉沒有吃過。"易牙為了滿足桓公的慾望,「將自己的三歲兒子蒸了獻給了桓公吃。
2、禮教"吃人"
而這個含義一方面確實是文中所蘊含之意,另一方面,它之所以流傳如此之廣,還有背後深層次的政治關係:即當時的新文化運動。通過對於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闡釋,來達到對於舊道德的批判,對新道德的提倡的目的。
擴充套件資料
《狂人日記》整篇作品幾乎都是狂人內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關起來,拒絕家人送來的飯菜,拒絕被醫治,一直勸說周圍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後狂人發現,也許自己就曾在無意中吃過自己妹妹的肉。絕望中的狂人發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眾人眼中,狂人是一個患有**狂恐懼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這樣的不同角度和立場,深刻的揭示了病態社會的悲哀。
5樓:匿名使用者
「吃人」是《狂人日記》的重心。這裡所有的人(除去「我」),都是要「吃人」的。無論是社會受益階層的趙貴翁,作為「禮教」和「家長制」化身的「大哥」,還是社會非受益階層的「佃戶」,「給知縣打枷過的」,「給紳士掌過嘴的」,「衙役佔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還是專業人員的醫生,包括自己的母親,無一例外。
從「吃人」的動機來看,無論是出於忠君(易牙),出於饑荒(易子而食),出於孝道,出於憎惡(食肉寢皮),為了報仇(徐錫林),或是為了懲罰罪惡(狼子村吃了「大惡人」),理由萬端,結果卻完全一樣:「吃人」。而且,竟一連吃四千多年。
縱觀歷史,環顧現實,「吃人」實在是太常見,太普通了,最後,連「我」也不能保證定然沒有吃過人。簡直是無人不吃,無時不吃,無處不吃,不受自然與社會條件的影響,完全沒有階級的分別,總歸是吃的。 這裡的「吃人」與「殺人」有些關係,但又遠遠不僅是「殺人」。
因為,殺了之後還要「吃」,而「吃」才是作者認為最嚴重的。這是一個大關鍵,決不能輕易放過去。這裡的「吃人」並不需要以殺人為直接前提。
比如,用被處決的犯人的血蘸饅頭吃來治病,藥典上說的「人肉可以煎吃」,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父母吃以徵孝道。這裡,「吃人」的人或者無須自己殺人,或者被吃的人不一定要死。包括街上打孩子的女人只是嘴上說說「我要咬你幾口」,在作者看來也全屬於「吃人」,至少已經有了「吃人」的端倪。
很明顯,《狂人日記》的作者認為:「吃人」是一種普遍現象,是普遍存在於人性中的一個惡劣品質。那種絞盡腦汁,無論鮮腐,都定要「吃」上幾口的渴望,那種對人的血腥和肉味不可遏制的嗜慾,那種眼光(作者一再寫到眼光),那種口涎,都很容易令我們想到「食人族」,想到同類的自相殘食的kannibalismus。
我認為,作者嚴厲批判,同時又感到迴天無力的,正是這個kannibalismus。作者顯然認為,kannibalismus是人、至少是中國人身上難以去掉的,最惡劣,最低階,最骯髒,最可憎恨的一種本性。 今天普遍的說法認為,《狂人日記》中的「吃人」象徵了禮教對自由精神的壓抑與摧殘。
縱觀全篇,我們完全找不到這方面的證據,連一點暗示也沒有。正相反,所有在這裡出現的,有關「吃人」的歷史、傳說和現實都是物理的吃人、肉體的吃人。特別是那個常吃死肉的海乙那的比喻所給出的提示,令我們知道,此處的「吃人」決非針對具有自由精神的活生生的人的行為。
因此,除去將這個「吃人」理解為kannibalismus,實在別無選擇。 在確認了「吃人」的普遍性之後,作者表現出了對「吃人」深刻的憎惡與恐懼,強烈譴責了一切「吃人」的行為。不僅吃死人或把人吃死是不能容忍的,就是僅僅吃一片肉也是完全不可以的,並認為這就是吃全人的開端。
更要緊不能放過的是,作者並沒有對佃戶殺吃「大惡人」表示絲毫的理解與同情,而是嚴厲批判了任何對吃人行為的「理解」(「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的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
這是他們的老譜!」)。按照目前的**,作者因同情革命黨,而特意提到了徐錫林的被吃。
但是,在作者眼中,徐錫林被恩銘的衛士所吃,與「大惡人」被佃戶所吃,毫無分別,都是不能原諒,不能理解的!作者在此完全沒有照顧到任何階級的立場。
6樓:
我認為:吃人」是《狂人日記》的重心。這裡所有的人(除去「我」),都是要「吃人」的。
無論是社會受益階層的趙貴翁,作為「禮教」和「家長制」化身的「大哥」,還是社會非受益階層的「佃戶」,「給知縣打枷過的」,「給紳士掌過嘴的」,「衙役佔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還是專業人員的醫生,包括自己的母親,無一例外。從「吃人」的動機來看,無論是出於忠君(易牙),出於饑荒(易子而食),出於孝道,出於憎惡(食肉寢皮),為了報仇(徐錫林),或是為了懲罰罪惡(狼子村吃了「大惡人」),理由萬端,結果卻完全一樣:「吃人」。
而且,竟一連吃四千多年。縱觀歷史,環顧現實,「吃人」實在是太常見,太普通了,最後,連「我」也不能保證定然沒有吃過人。簡直是無人不吃,無時不吃,無處不吃,不受自然與社會條件的影響,完全沒有階級的分別,總歸是吃的。
這裡的「吃人」與「殺人」有些關係,但又遠遠不僅是「殺人」。因為,殺了之後還要「吃」,而「吃」才是作者認為最嚴重的。這是一個大關鍵,決不能輕易放過去。
這裡的「吃人」並不需要以殺人為直接前提。比如,用被處決的犯人的血蘸饅頭吃來治病,藥典上說的「人肉可以煎吃」,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父母吃以徵孝道。這裡,「吃人」的人或者無須自己殺人,或者被吃的人不一定要死。
包括街上打孩子的女人只是嘴上說說「我要咬你幾口」,在作者看來也全屬於「吃人」,至少已經有了「吃人」的端倪。 很明顯,《狂人日記》的作者認為:「吃人」是一種普遍現象,是普遍存在於人性中的一個惡劣品質。
那種絞盡腦汁,無論鮮腐,都定要「吃」上幾口的渴望,那種對人的血腥和肉味不可遏制的嗜慾,那種眼光(作者一再寫到眼光),那種口涎,都很容易令我們想到「食人族」,想到同類的自相殘食的kannibalismus。我認為,作者嚴厲批判,同時又感到迴天無力的,正是這個kannibalismus。作者顯然認為,kannibalismus是人、至少是中國人身上難以去掉的,最惡劣,最低階,最骯髒,最可憎恨的一種本性。
今天普遍的說法認為,《狂人日記》中的「吃人」象徵了禮教對自由精神的壓抑與摧殘。縱觀全篇,我們完全找不到這方面的證據,連一點暗示也沒有。正相反,所有在這裡出現的,有關「吃人」的歷史、傳說和現實都是物理的吃人、肉體的吃人。
特別是那個常吃死肉的海乙那的比喻所給出的提示,令我們知道,此處的「吃人」決非針對具有自由精神的活生生的人的行為。因此,除去將這個「吃人」理解為kannibalismus,實在別無選擇。 在確認了「吃人」的普遍性之後,作者表現出了對「吃人」深刻的憎惡與恐懼,強烈譴責了一切「吃人」的行為。
7樓:匿名使用者
先來界定一下吃人,吃人可以說有肉體的吃、精神的吃、肉體與精神同吃三種。
肉體的吃又分兩種一是災難時期以人肉做為食物,屬被動選擇的吃。另是除人肉外尚能維持生存而吃,屬於主動地吃。
魯迅在他最初進入文學領域首先是對吃人的吶喊,他筆下寫到的吃即有肉體如人血饅頭,也有精神如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在魯迅看來,是千年來的仁義道德在殺人。道德的人吃人,道德也吃道德的人。也就是說,在這個社會裡,你是一個吃人者,同時也是一個被吃者。
封建社會對勞動人民的壓迫,摧殘,使人們喪失理智,麻木不仁
所以這裡的"吃人"
分開說,吃者,道德,被吃者,人的精神
8樓:英語高手
其一,中國「古來時常吃人」而被「仁義道德」遮蔽了的,這並非就是禮教「吃人」。
魯迅筆下的「狂人」在其「日記」中,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吃人」的例子,一是《左傳》宣公十五年的的宋國都城被楚軍圍困時的「易子而食」;二是《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晉國州綽說的「食肉寢皮」(魯迅在《隨感錄五十四》、《隨感錄六十一不滿》以及《由中國女人的腳推斷中國人之並非中庸又由此推斷孔夫子有胃病》等雜文中都曾說到「食肉寢皮」,可見印象之深);三是「易牙蒸了他的兒子,給桀紂吃」;四是「本草什麼」上「明明寫著人肉可以煎吃」;五是徐錫林(麟)的被吃;六是「去年城裡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舐」,所有這些「吃人」的例項,大概都是從每頁都寫「仁義道德」的字逢裡看出來的。只是「狂人憶中有誤」,才將易牙「蒸其首子(應為子首)而獻之(齊桓)公」說成了「易牙蒸了他的兒子,給桀紂吃」,又將唐代《本草拾遺》的作者陳藏器,誤為明代《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這些因為出於**人物之口而有些「變形」的史實,未必都與「禮教」有關,例如易牙將自己的兒子蒸了給齊桓公吃,未必就符合孔子或儒家的主張。
但《論語》沒有提到此人此事,《孟子》雖然說到此人,說的卻是他的烹調,至於他的那件滅絕人性之事,連提都沒有提及。這可以說是被「仁義道德」遮蔽了的「吃人」。
其二,是那些「吃教」的人,借禮教之名「吃人」,這也不是禮教「吃人」。
這樣的人,也就是吳虞在《吃人與禮教》一文中說的「一面會吃人,一面又能夠講禮教」的人,他說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被孔子稱為「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齊桓公,周襄王拿祭肉給他,說他年紀大了,不必下拜盡君臣禮節。他與管仲商量後,還是下拜盡了君臣禮節,從這一點看,此公似乎也講「禮教」,然而,易牙的兒子卻是給他吃了的。
一個是「以太牢祀孔子」的漢高祖,吳虞稱他為「崇儒尊孔的發起人」,然而,正是這個漢高祖,「誅粱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醢」是古代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的一種酷刑,這位「崇儒尊孔的發起人」對彭越用了這樣一種酷刑之後,,不但自己吃用人肉剁成的肉醬,還要讓他的諸侯們都嚐嚐這種肉醬的滋味,大概也有點殺雞儆猴的意思。當然,這都是「禮教」的旗號正式打出來之前的事,雖然也都與「禮」有關。
「禮教」的旗號打出來之後,這樣的事只會有增無減。魯迅很熟悉的魏晉名士嵇康,就是因為鍾會打了小報告而被害死的,這小報告中有一條罪名,就叫「害時亂教」,此「教」不正是「禮教」嗎?然而,被嵇康目為「禮法之士」的鐘會,又**就真的信奉「禮教」?
倘若鍾會真的嚴守綱常名教,日後會落到那個下場?當然,鍾會還只是「吃教」者中的想當權勢者的人,至於「吃教」者中處於權力頂層的「一面會吃人,一面又能夠講禮教」的權勢者們之「吃人」,更是怵目驚心。那個採用董仲舒之「八字方針」的漢武帝「吃」了多少人誰能說得清楚,不是連他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是太子呢——都被他「吃」了嗎?
那個「效周公輔成王」的朱棣,即日後命胡廣、楊榮、金幼孜等儒家士大夫修《五經大全》、《四書大全》,並親自為之制序的永樂大帝又「吃」了多少人,那些個真正信奉禮教或綱常名教的,不是都被他以極其野蠻的方式「吃」了嗎——有的如練子寧被割了舌頭,有的如鐵玄被投入沸騰的油鍋之中,那個「讀書種子」方孝孺,還被滅了十族。
其三,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確實也有「禮教」本身吃人的一層意思。這樣的例項,在這篇**中有一個:「記得我四五歲時,坐在堂前乘涼,大哥說爺孃生病,做兒子的須割下一片肉來,煮熟了請他吃,才算好人:
母親也沒有說不行。一片吃得,整個的自然也吃得」。此說其實也是於史有據的,就是出於宋代的「割股療親」——「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
」(《宋史·選舉志》)出於《二十四孝》的,則是「郭臣埋兒」。魯迅在《我之節烈觀》中所說的「表彰節烈」,即表彰那些為丈夫或未婚夫活著守寡或死去盡忠的女子。如此鼓吹孝道,表彰節烈,頗似衍太太之所為,明知小孩子在寒冬季節吃冰會肚子疼,卻鼓勵說,「好,再吃一塊。
我記著,看誰吃的多」,明知小孩子打旋子旋得多會跌倒。卻鼓勁說:「好,八十二個了!
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讓子女為「孝」女子為「貞」而走上一條死亡之路。
吳虞的《吃人與禮教》中所舉禮教「吃人」的臧洪與張巡兩例,則是為「忠」的了。臧洪是漢末之人,在袁紹「興兵圍洪,城中糧盡」之時,他居然「殺其愛妾,以食兵將」。(〈後漢書·臧**〉)張巡是唐代睢陽守將,在「城中糧盡,易子而食」之時,「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
『請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人!』」以此為榜樣,「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
這樣血淋淋的「吃人」事蹟,明明白白是在「禮教」的旗幟下出現的,還寫入了《唐書·忠義傳》。「禮教吃人」,當然也是通過具體的人去「吃」的,這是被「禮教」控制了的人,他們既「吃人」也被人「吃」,而這「吃」與「被吃」,都發生在不知不覺之間,《狂人日記》中的「我」說:「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了……/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最後發出這樣的呼籲: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是魯迅寫的小說嗎, 狂人日記》是魯迅寫的第一篇小說嗎?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中學課文提示中始終都說 狂人日記 是魯迅第一篇白話 三十年前,懷舊 被人從鴛鴦蝴蝶派刊物 月報 上發現,這篇1913年發表的 懷舊 是一篇文言 其內容從此為大家所熟悉。所以不能怪編書的 態度不夠嚴謹 有偏見 只怪我們那時少不更事,聽書馬虎,文 白 不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近年來...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真的是狂人嗎,《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
是真的狂人,魯迅創作這篇文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在現實中接觸過一個真的 狂患者,他的姨表兄阮久蓀,狂人也是以此為原型。很多關於狂人的寄寓說和象徵說其實都是不準確的。人們認為狂人不是狂人,很大程度上是不相信魯迅會借真狂人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人們習慣性認為警語只出自神祕或者非凡人物之口。狂人的人格具有可以統...
《狂人日記》中 狂人 的大哥在魯迅的筆下象徵什麼 代表了
呵呵,以前看過,但現在忘記了,這是在別的地方複製過來的,希望有點幫助 1.狂人日記 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為現代 史上第一個反叛者出現 的,其中不無魯迅自身的戰鬥光澤 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籍那在寂 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悼於前驅 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鬥爭中,充滿著 義勇和正氣 其力量 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