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詞的漢語註釋看語言的不可譯性

2021-04-25 23:50:09 字數 3859 閱讀 9812

1樓:匿名使用者

你的理解是正確的,一個作家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下、不同的心情中表達內出的意思容也只有本人才有切身的體會,即使另一個同用本民族語的人也很難完全體會出作者當時的心理活動,措辭表達方面也就和原作者有所出入。當一種語言以其他語種表達出來時,即使作者本人也不容易找到一個與譯出語完全對等的措辭表達,更何況其他民族的譯者呢。

2樓:匿名使用者

好像有個遊戲就是這樣, n人傳傳話

如何應對翻譯中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

3樓:匿名使用者

一、翻譯中的可譯性

翻譯中的「可讀性」是針對譯文而言的,而「可譯性」是針對原文而言的。「可譯性」是「可讀性」的存在的前提。如果翻譯能夠進行的話,那麼源語(source language)與目的語(target language)之間至少是存在著一定的可譯性的。

應該說,這一定的「可譯性」在大部分時候是存在的,因為人類表達概念和思維時存在著廣泛的同一性。比如說近義與反義的概念。高(high)的反義是低(low),安靜(quiet)的近義是沉默(silent)····例子不勝列舉。

正是因為在內涵、情景、邏輯三個範疇間的同一性,任何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才具有了翻譯的可能。如果說英國人沒有把「high」與「low」看成是一對反義詞的話,那麼英語裡的「低」或「高」就應該是另有其詞,否則英漢之間就不存在可譯性了。因為這樣英語就違背了以上三個範疇之間同一性。

不管這兩種語言的語言符號有多麼的不一樣,兩者之間至少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應該說,這與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有類似之處。普遍語法的一個主要的涵義是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之間有很多的共性,儘管兩者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

正是因為這種共性的存在,使得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之前頭腦中就有了所有語言共同的本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是不需要去學的,是天生的。他的學習重點應該是在引數(parameter)即兩種語言在語法上的不一致之處。

二、翻譯中的不可譯性 但是,任何兩種語言之間的可譯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因為,這兩種語言在結構、語法、詞彙、發展狀況、文化背景乃至所暗含的心理因素、民族情感等方面有著太多的不同之處。這就使得可譯性是一個相對的東西。

即使是反覆雕琢出來的佳作,它也不可免的在語言的轉換過程中流失了很多的東西。如果說「he is a student」這句話算得上是百分之百的可譯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在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的轉換之間又有多少呢?下面,我們從幾個小的例子來看一看這兩者之間的不可譯性的一些主要表現。

(一)詞彙的不可譯性

英語是以字母為載體的符號系統,而漢語是以漢字為載體的。兩種不同的系統之間有很多的地方是不能夠——對應的。比如說,英語裡的助動詞是非常豐富,這一點是漢語所沒有的。

那麼在英漢翻譯當中,有時英語中的幾個不同的單詞翻譯成漢語都可能是一個意思。「is, am, are, were, was」這几上詞都可以譯成「是」,但他們卻有不同的用法,用於不同的時態與人稱。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沒有辦法通過漢語來傳遞出英文單詞之間內涵的微妙差異。

同樣,英漢的稱呼很多時候不可譯。英語中的uncle 在漢語中的等值成分有「叔父」、「伯父」、「舅父」、「姨父」及對一般長輩的尊稱,若無特定的語境,uncle是不可譯的。

(二)情態、語氣的不可譯性

英語的情態變化也較漢語複雜,這樣就為表達意思的微妙差異提供了可能。而漢語譯文相對來說就不能很好的體現這種差異。試比較下面兩句話。

a) we should not tell falsehoods. b) we ought not to tell falsehoods. should 與ought to在這兩句話中都可以翻譯成「應該」,然而前者強調的是說話人在主觀上覺得對方應做某事,後者突出的是客觀上的要求。

如果我們僅僅看漢語翻譯的話,是不能夠體會出這種差異的。同樣,英語裡的語氣也有豐富的變化。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英語虛擬語氣的變化。

它的語氣強弱或者時態的不同,我們都很難通過譯文看得出來。

(三)修辭的不可譯性

在i swear這首歌裡,有這麼一句歌詞:as the time turns the page, my love won』t age。這裡用到了英文的押尾韻和修辭方法。

而我們在翻譯時,可能也最多隻能傳遞出意思,而無法去兼顧尾韻。再比如,在萬聖節(halloween)裡有「treat or trick」這一說法。這裡面有兩個諧音詞。

而諧音、押韻不管在什麼語言當中出現,一般來說都是不可譯的。我們只好將其散文化(prosaim)。畢竟這涉及到了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

同樣,一些有漢語特色的修辭方式也很難譯成英語。這在漢語的歇後語中可見一斑。比如說「小蔥拌豆腐——清(青)二白」,「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這都是漢語所獨有的,若想翻譯成英語,我們最多也只能是把意思傳達到就不錯了。一個不懂漢語的人是不會知道其中的味道的。而漢語中的雙關、迴文、拆字、對偶、頂真等待修辭手法以及詩歌、詞等都天然的是屬於漢語的獨有的,這些東西一旦離開了它的載體,那我們就無從談起它們的獨有的內在魅力了。

三、如何面對不可譯性

既然英漢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那麼不可譯性則是不可避免的。翻譯不是萬能的,它僅僅只是一種資訊傳遞的介質而已。那麼,我們該怎麼樣去面對不可譯性呢?

我們以中國的古詩為例。柳宗元的《江雪》中寫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它在語音、詞彙、句子和篇章等方面所體現的言內意義都是漢語所特有的。

當翻譯遭遇「民族特色」時,做好譯文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但是許淵衝將之譯成「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在原文中,「絕」和「滅」押韻,在譯文中,flight 和sight押韻,再現了詞語在語音方面的關係。

同時,譯文中的兩句話在結構上也是完全對應的,可以說已經基本上還原了原文意境。譯者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相當的不容易了。同樣,翻譯漢語裡的歇後語時,對於大多數喻義歇後語,由於比喻部分生動形象,喻義部分邏輯推理合乎情理,通常採用直譯法,既傳達源語的內容,又維持源語的形象。

然而,一旦涉及到了雙關或諧音,那就難翻譯了。「拿鋤頭刨黃連——挖苦」有人把他翻成「to dig coptis with a hoe——dig」。我們知道,漢語裡的「挖苦」有兩層意思,同樣,dig既表示挖苦,同時在口語裡也可指挖苦。

總之,翻譯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一篇好的譯文十分考驗譯者的文字功力。一方面,一種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另一種語言所不能替代的。很多屬於本民族、本語言的特徵是不能完全通過翻譯去傳遞給說不同語言的人。

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提高對文字的把握能力,加強自身的修養,爭取在最大限度內讓讀者體會到原文的特色首先,盡最大努力去還原原文的風貌,從而減少因為文化差異而給文化的傳播帶來的障礙。

不可譯性用英語怎麼說

4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譯性

untranslatability; intranslatability; non-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例句]洪堡特認為:原作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是辯證的;

humboldt holds that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is dialectical;

**對聯的不可譯性

漢語詞彙分類?

5樓:喬科詹庫我

漢語的詞彙劃分如下:

1、名詞

表示實體和概念名稱的詞。

2、代詞

代詞表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的詞。

3、動詞

表示動作的詞。根據是否帶賓語可以分為「及物」與「不及物」,「及物動詞」以下還包括「雙賓語動詞」和「雙及物動詞「。

4、形容詞

修飾名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特徵或屬性的詞。在屈折語中形容詞根據所修飾的詞語性質屈折變化。

5、數詞

表示數量(基數詞)和序數(序數詞)的詞。

自考漢語言文學本各科的難易自考漢語言文學專科各科的難易

我是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選考科目裡面個人覺得現代漢語比較簡單,文學方面的都必須要看過很多書才行,特別是比較文學,古今中外都有涉及,非常不容易,但也要看你的興趣,如果你喜歡文學,不喜歡語法方面的東西,還是別選現代漢語吧,相對要枯燥一些,當代文學內容很多很瑣碎。如果你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建議選擇中國現代...

漢語言文字學考研書目漢語言文字學考研的參考書目有人知道有哪些

專業課不copy是通考,只有英語和政bai治是通考。肯定要看du學校的專業書目啦!zhi俺考北師大dao的時候,就發現它的書目說看葉蜚聲 語言學綱要 或岑運強 語言學基礎理論 都行,結果出的題目很多隻在岑運強的書中有,說是王力 古代漢語 或王寧 古代漢語 都行,結果出的題目重點都在王寧書上。哪個學校...

漢語言文學的課程

1 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008年版 王順生 李 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共 政治課2 3709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4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2008年版 衛興華 趙家祥 北京大學出版社 3 0015 英語 二 14 大學英語自學教程 上 下冊 99 98版 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