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蘋果旺旺小饅頭
駕三馬是驂,駕四馬是駟。
一、驂釋義:本意是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引申義是駕三匹馬。
引證:《說文》:「驂,駕三馬也。」
譯文:驂,駕三匹馬。
二、駟釋義: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套著四匹馬的車。
引證:《玉篇》:「駟,四馬一乘也。」
譯文:駟,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
擴充套件資料
一、駟馬難追
釋義: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出處:明 龍子猶《殺狗記.第二齣》:「今日一語輕交,他時駟馬難追。」
譯文:今天說話輕慢了,他日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
二、駟不及舌
釋義: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出處:《論語·顏淵》:「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譯文: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
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2樓:胡斯鵝黃
三匹馬拉一輛車為:驫
四匹馬同駕一輛車為:駟
3樓:匿名使用者
騎(·ji)——一人一馬為一「騎」,如「每朝參往來,不過從兩三騎而已」"(《北史·列傳 第十一之於謹》);
駢·——;兩馬並駕一車為「駢」,如「駢馳翼驅」(稽康《琴賦》)驂——三匹馬拉一輛車為「驂」,如「載驂載駟」(《詩經·小雅·采菽》)駟——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為「駟」,如「漢興……自天子不能具鈞駟」(《史記·平準書》)
4樓:匿名使用者
駕三馬為驂,駕四馬為駟
古代駕車的四匹馬,各有何稱呼
5樓:匿名使用者
估計你想問不同馬匹數的車駕是何稱謂,古代車駕二馬為駢,駕三馬為驂,駕四馬為駟。 車以四版
個輪為基,前面引一些馬。
如果就問駟馬車駕中這同時拉車的4匹馬如何稱呼,可以參看下方 贊贊威 的回答:車中兩馬曰服,兩馬驂其外小退曰驂。(在中間駕車轅的稱服馬,在兩旁的稱驂馬。)
另外,古
權代車駕是有嚴格等級制度的,比如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明史 -志四十一》中有百官乘車之制及鞍轡之制:
幾品公卿,內外車飾的層次,內容都是嚴格要求。
6樓:贊贊威
車中兩馬曰服,兩馬驂其外小退曰驂。(在中間駕車轅的稱服馬,在兩旁的稱驂馬。)
7樓:妖皇御天
駕車的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則有驂服之分。兩旁的馬叫驂,中間的馬叫服。一說服之左曰驂,右曰騑
8樓:匿名使用者
又如:上駟
bai(最好的駕四馬
du之車);駟牡(同駕一zhi車的四匹公馬);駟馬dao之門(能容駟馬高車通過的大內門。借指顯貴容);駟介(由四匹披甲戰馬拉的車);駟鐵(駕一車的四匹赤黑馬);駟驪(駕一車的四匹深黑色馬);駟騏(架一車的四匹騏馬);駟車(駟馬所拉之車);駟蓋(駟車);駟黃(駕一車的四匹黃騂馬)
古代車馬的稱謂
9樓:離我遠點
車輿。古書上常見車馬並舉,戰國以前,車馬是相連的。一般地說,沒有無馬的車,也沒有無車的馬。因此,古人所謂御車也就是御馬,所謂乘馬也就是乘車。
古人乘車是站在車輿裡的,叫做"立乘"。輿兩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體,叫做。輿前部的橫木可以憑倚扶手,叫做式(軾)。古人在行車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勢表示敬禮,這種致敬的動作也叫做式。
10樓:愛的事蹟
古書上常見車馬並舉。例如《詩經•唐風•山有樞》說:"子有車馬,弗馳弗驅。
"《論語•公冶長》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1]戰國以前,車馬是相連的。
一般地說,沒有無馬的車[2],也沒有無車的馬。因此,古人所謂御車也就是御馬,所謂乘馬也就是乘車。《論語•雍也》:
"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這是說乘肥馬駕的車。古代駕二馬為駢,駕三馬為驂,駕四馬為駟。
《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這不在於說他有四千匹馬,而在於說他有一千乘車。
車馬、建築、飲食等等物質文明是最流行的研究課題。近幾十年來,歷史學界有一種說法是,與傳統史學關注英雄相比,現代史學更關注社會底層,包括所謂"物質文明"、"草根階層"等等。丁文江先生形象地比喻道:
面對錢塘江的潮水,小孩子總是注意著在浪尖上弄潮的健兒,大人們卻知道更重要的是大潮本身。這意味著成熟。
古人說"服牛乘馬",可見馬車之外還有牛車。馬車古名小車,是供貴族出行和作戰用的;牛車古名大車,一般只用來載運貨物。
古代馬車的車廂叫輿,這是乘人的部分[3]。輿的前面和兩旁以木板為遮蔽,乘車的人從輿的後面上車[4]。《論語•鄉黨》說:
孔子"升車必正立執綏",綏是車上的繩子,供人上車時拉手用的。
古人乘車是站在車輿裡的,叫做"立乘"[5]。輿兩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體,叫做輢。輿前部的橫木可以憑倚扶手,叫做式(軾)。
古人在行車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勢表示敬禮,這種致敬的動作也叫做式[6]。所以《檀弓》說:"夫子式而聽之。
"[7]一般車輿上有活動裝置的車蓋,主要是用來遮雨的,像一把大傘。
車輪的邊框叫輞(wǎng),車輪中心有孔的圓木叫轂(孔是穿軸的),輞和轂成為兩個同心圓。《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
"[8]輻是一根一根的木條,一端接輞,一端接轂。四周的輻條都向車轂集中,叫做"輻輳",後來輻輳引申為從各方聚集的意思。《漢書•叔孫通傳》說:
"四方輻輳。"
車軸是一根橫樑,上面駕著車輿,兩端套上車輪。軸的兩端露在轂外,上面插著一個三四寸長的銷子,叫做轄,不讓車輪外脫。轄是個很重要的零件,所以《淮南子•人間》上提到"夫車之所以能轉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轄"。
後來引申為管轄的意思。露在轂外的車軸末端,古代有特定的名稱叫軎(wèi,又寫作轊),又叫軌。《詩經•邶風•匏有苦葉》說:
"濟盈不濡軌。"古人常乘車渡水,這是說濟水雖滿並沒有溼到車軸頭,意思是水位不到半輪高。軌的另一個意義是指一車兩輪之間的距離,引申為兩輪在泥道上碾出來的痕跡,又叫做轍。
《禮記•中庸》所謂"今天下車同軌",並不是有人把天下的車轍大小都規定下來,而是規定了車子的統一尺寸,車輪的軌轍就自然一致了。
附帶說一說軔(rèn)。軔不是車子的組成部分,而是阻止車輪轉動的一塊木頭。行車時先要把軔移開,所以啟程稱為"發軔"。引申開來,事情的開端也叫"發軔"。
轅是駕車用的車槓,後端和車軸相連。轅和輈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夾在牲畜兩旁的兩根直木叫轅,適用於大車;駕在當中的單根曲木叫輈,適用於小車[9]。
所以《左傳•隱公十一年》說:"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以走。"
車轅前端駕在牲口脖子上的橫木叫做軛。軛和衡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軛用於大車,衡用於小車。所以《論語•衛靈公》說:"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
車轅前端插上銷子和軛相連,叫做輗。輗和軏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輗用於大車,軏用於小車,所以《論語•為政》說:"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10]
古人乘車尚左(以左方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驂乘,又叫車右。所以《左傳•宣公二年》說:
"其右提彌明知之。"[11]兵車情況不同。主帥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護主帥,叫做車右。
一般兵車則是御者居中,左邊甲士一人持弓,右邊甲士一人持矛。
駕車的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則有驂服之分。兩旁的馬叫驂,中間的馬叫服。一說服之左曰驂,右曰騑。
籠統地說,則驂和是同義詞。所以《楚辭•九章•國殤》:"左驂殪兮右刃傷。
"[12]王勃《滕王閣序》說:"儼驂騑於上路。"[13]
古代貴族的車馬還有若干裝飾附件,不一一敘述。
上文說過,戰國以前馬是專為拉車用的。《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歸。
"孔疏:"古者服牛乘馬,馬以駕車,不單騎也。至六國之時始有單騎,蘇秦所云'車千乘,騎萬匹'是也。
"但是孔疏又引劉炫的話,以為左師展"欲共公單騎而歸",這是"騎馬之漸"(開端)。我們認為春秋時代可能有騎馬的事,但那只是極個別的情況。到了戰國時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從匈奴學來了騎馬。
後來騎馬之風才漸漸盛行起來的。
註釋:[1]裘,皮衣。唐石經初刻本無輕字(見阮元《論語註疏校勘記》)。
[2]當然,馬車之外還有牛車等。
[3]所以後世轎子也叫肩輿。
[4]此據古書所記。近來考古發掘,知道上古車輿有的是方形,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六角形,有的周圍是高起的欄干,後面留有缺口,以便乘者升降。
[5]但是"婦人不立乘",見《禮記•曲禮上》。
[6]但是"兵車不式",見《禮記•曲禮上》。
[7]式,通"軾",車前橫木,這裡用如動詞,扶軾。
[8]輻,車的輻條。轂(gǔ),車輪中心有圓孔的圓木,裡邊貫軸,外邊承輻。
[9]此據古書所記。近來考古發掘,知道上古乘人的馬車多為獨轅直木。又,漢代乘人的車,種類複雜化,車轅成雙,駕車的馬以一匹為常,這裡不細說。
[10] 輗(ní),連線牛車轅端與軛(橫木)的關鍵。 軏(yuè),連線馬車轅端與衡(橫木)的關鍵。
[11]右,車右,又稱驂乘。古制,一車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驂乘居右;但君王或戰爭時的主帥居中,御者在左。車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務是執干戈以禦敵,並負責戰爭中的力役之事。
提彌明,人名。
[12]殪(yì),死。右,指右驂。刃傷,為兵刃所傷。
[13]儼,整肅的樣子。驂,駕在車轅兩旁的馬,這裡指車馬。上路,地勢高的路。
古代車馬的稱謂是什麼?
11樓:告別安琪
叫立乘,古人乘車是站在車輿裡的,叫做"立乘"
古代馬車的車廂叫輿,
這是乘人的部分。輿的前面和兩旁以木板為遮蔽,乘車的人從輿的後面上車。《論語•鄉黨》說:孔子"升車必正立執綏",綏是車上的繩子,供人上車時拉手用的。
古書上常見車馬並舉。例如《詩經•唐風•山有樞》說:"子有車馬,弗馳弗驅。
"《論語•公冶長》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戰國以前,車馬是相連的。
一般地說,沒有無馬的車,也沒有無車的馬。因此,古人所謂御車也就是御馬,所謂乘馬也就是乘車。
《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這是說乘肥馬駕的車。
古代駕二馬為駢,駕三馬為驂,駕四馬為駟。《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
"這不在於說他有四千匹馬,而在於說他有一千乘車。
車馬、建築、飲食等等物質文明是最流行的研究課題。近幾十年來,歷史學界有一種說法是,與傳統史學關注英雄相比,現代史學更關注社會底層,包括所謂"物質文明"、"草根階層"等等。丁文江先生形象地比喻道:
面對錢塘江的潮水,小孩子總是注意著在浪尖上弄潮的健兒,大人們卻知道更重要的是大潮本身。這意味著成熟。
古人說"服牛乘馬",可見馬車之外還有牛車。馬車古名小車,是供貴族出行和作戰用的;牛車古名大車,一般只用來載運貨物。
古代有人稱李白稱什麼,古代有人稱李白稱什麼
詩仙 李白 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 詩仙 6 詩聖 杜甫 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 詩聖 7 詩囚 孟郊 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 詩囚 詩仙 李白 李白 701 762 當然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人...
古代稱「我」有幾種稱法,古代稱象有幾種稱法
您好。古代的工具的話,可以做一個像天平一樣的,大象一頭,另一頭放石頭,然後平了的時候稱石頭就好了。我 字在古時有幾種叫法?古人因身份 地位的不同而自稱不同.古代謙辭 1 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 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 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 愚 謙稱自己。鄙 謙...
古代20歲的男子稱什麼,古代男子十八歲稱什麼
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15歲 女 及笄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 20歲 女 桃李年華 24歲 女 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