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有學者將文獻與考古成果相結合,將東周時代的列國劃分成了七大文化圈(區),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齊魯文化圈、楚文化圈、吳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在長江流域,溯江而上依次分佈著吳越文化區、楚文化區、巴蜀滇文化區。
其中,以楚文化的影響為最大。楚文化的擴張,是東周時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時期,楚人北上逐鹿中原
,楚文化也向北延伸。至戰國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發展,隨後由於楚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又向東擴張,進入長江下游以至今山東省境,說楚文化影響所及達到半個中國,絕非誇張之辭。
一、楚文化崛起於長江中
遊楚文化的崛起與楚國的崛起是同步的。在春秋早期,楚國開始變小為大,變弱為強,稱雄於江漢之間,但楚人並不以此為滿足。楚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揚言:
「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史記·楚世家》)中國即中原,其問鼎中原的野心溢於言表。兩年之後,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
楚武王轉戰漢水西東,為楚人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其子楚文王(公元前689年至前677年在位)北渡漢水,東進方城,深入中原,使中原為之聳動。楚文王子楚成王(公元前671年至前626年在位)更出入中原,擒縱淮夷,無霸主之名而有霸主之實。
當時的楚國在疆域、人口、財富、甲兵等方面已成為並世諸國之冠。楚成王孫楚莊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時,問鼎中原,飲馬黃河,成為春秋時期功業最為顯赫的一位霸主。而此時的楚文化已有完整的形態和鮮明的風姿,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獨樹一幟了。
楚人開疆拓土,所倚仗的不僅有佔優勢的武力,而且也有佔優勢的文化。《莊子·逍遙遊》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文化與國家的關係,也象水與舟以及風與翼的關係。其在版圖擴大的同時,文化隨之播散,二者基本同步。
楚文化在播散的同時,也是吸收先進文化因素的良機。楚人博採眾長,獨創一格,至遲在春秋晚期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直至戰國晚期,楚文化始終是長江文化的表率。
二、吳越文化及其楚化
長江下游的江東,大致以太湖為緩衝的水域,北有吳國、南有越國。東周的吳就是西周的宜,或稱「勾吳」;越即戉,或稱「于越」。吳越雖是兩國,土著卻是一族。
吳國的疆域以太湖平原北部和寧鎮丘陵為主體,擴充套件到皖南的大部分丘陵,蘇北的一部分平原,以及淮南的某些地方。越國的疆域以寧紹平原和太湖平原南部即杭嘉湖平原為主體,擴充套件到浙西、皖南的山地。有時,越人從杭嘉湖平原西出,渡過長江,滲入淮南。
上文曾論及吳國的公室是姬姓的周人,但已變服從吳俗;越國的公室是夏人的後裔,也已變服從越俗。
吳國的振興始於吳王壽夢,壽夢元年為公元前585年。此時吳國的政治中心已從寧鎮丘陵轉移到了太湖平原,何以如此,或認為有可能是吳人畏懼楚人,或者要抗擊越人,或者要聯合越人以**寧鎮地區的土著夷人,不一而足。吳越位於生態環境十分優越而且原始文化十分發達的江東,可是發展緩慢,落後於江北
。這是因為他們西北面為江所隔,東面為海所限,南面為山所阻,還由於與中原文化的聯絡被淮夷阻斷,因此,不易受到毗鄰文化的刺激,不易接納毗鄰文化的資訊,不易產生文化雜交的優勢。一言以蔽之,人文的生態環境比較惡劣。
直到春秋中期,因楚人使淮夷自顧不暇,吳越才開放了,吳人在先而越人在後。
吳越的長技是種稻養魚,織麻織絲、構築幹欄、製作舟楫,以及鑄造農器、匠器和兵器;尤以青銅兵器甲於天下。隨著楚人的東進,楚文化的播散,春秋晚期吳墓所出的文物,以及戰國早期和中期的越墓出土的文物,都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
三、巴蜀滇文化
地處長江上游的巴、蜀因為山高水險的地理環境所限,長時間處於相當閉塞的狀態,直至春秋戰國之際,這裡的文化面貌仍無重大變化。後來秦、楚對抗,才給長江上游的文化帶來了加速發展的機緣。蜀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都城,應在今成都市轄區之內。
這裡「地稱天府」,據晉人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繡、罽、 、犀、象、氈、耳毛、丹黃、空青、桑、漆、麻、紵之鐃。」總之,物產豐富。
約在春秋中期,蜀國改朝換代,蜀王杜宇禪位於開明氏,開明傳十二世。在公元前316年,蜀被秦國滅亡。限於考古資料,春秋時期的蜀文化面貌若何,目前尚不清楚。
但戰國時期的蜀文化已粲然可觀,領先於長江上游。在此時的蜀文化中,楚文化的影響也是強烈的。巴人多山居,北起大巴山,南到武陵山,東鄰楚,西鄰蜀,中心在長江支流嘉陵江下游至烏江下游一帶。
迄今所知的東周巴文化遺存,基本上是戰國時期的,且年代偏晚。 巴國蹈蜀國覆轍,也被秦國攻滅。但秦國對蜀地的統治是直接的,比較嚴酷;對巴地的統治是間接的,比較寬鬆。
因此,戰國晚期蜀文化有衰退現象,巴文化則仍有上升趨勢。涪陵曾為巴都所在地,古稱「枳」,戰國晚期一度為楚軍所佔領,當地的巴文化遺存帶有較多的楚文化因素是合情合理的。長江上游除了巴人和蜀人,還有分佈在滇北、黔北、川西的少數民族,先秦的中原人士對他們還渾然不知,漢代則稱之為西南夷。
西南夷是個總稱,其中有許多不同的民族。他們都生息在高原上,或聚居平原,或散居草原、山丘、峽谷。
新石器時代起源於長江流域是什麼文化
2樓:518姚峰峰
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可以劃分為二個不同的區域:長江中游地區、長江下游及杭州灣地區。
一、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暫分為江漢地區、鄱陽湖與贛江流域地區等兩部分。
1、江漢地區及其附近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按照文化發展序列,由早到晚初步可以區分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
2、鄱陽湖和贛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早期遺存以江西萬年大源仙人洞遺存為代表,晚期以「山背文化」和「築衛城文化」為代表。
二、長江下游及杭州灣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初步可以劃分為河姆渡文化、馬家濱文化和良渚文化三大考古學文化。
3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考古文化,同時由於新時期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原始農耕開始出現,屬於原始農耕文明。
長江在中國的文化歷史發展當中有什麼作用
4樓:陳昌鵬雨
講中國早期文明,不能只講黃河流域,只講中原文明,至少還要講到
長江。割裂開來說長江文明、黃河文明都講不通,兩者是多元而又一體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江流域在古代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
以前我曾經講過一個道理,現在不妨再提一下,就是商周文明有的先生叫做「鼎鬲文化」,翦伯贊先生就這樣認為。商周文化中,鼎鬲兩種器物佔重要地位,我們從新石器文化中看,鬲主要發現在黃河流域,鼎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當然商周的擴張主要是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去的,長江流域成為被征服者,但有意思的是,被征服民族文化中的成份--鼎,後來成為商周的禮器。
而鬲原本是自己的東西,反而成為一般的生活用器。這樣兩者結合起來成為一個複合的文化。原來有鬲的地方有的無鼎或少有,原來有鼎的地方基本上無鬲,到商周時合流了,成為一種鼎鬲文化。
這件事形象的表明了中國的文化,由多源逐步走向一體或一統的過程。
長江流域包括哪些省,長江流域是指哪些地方?流經哪幾個省份?
長江流域是指長江干流和支流流經中國的青 藏 川 滇 渝等11個省,市,自治區的廣大區域,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68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3億,流域內有豐富的資源資源。長江流域經過哪些省份?青 藏 川 滇 渝 鄂 湘 贛 皖 蘇 滬。長江水域面積約佔全國的五分之一 長江流域經過了哪些省 長江流域是指長江...
讀下列長江流域圖,回答問題 (1)長江流經的地形區有青藏高原
1 長江流經的地形區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2 長江 上 中 下游的劃分地 a是宜昌,b是湖口 3 主要支流 是嘉陵江,是漢江,是湘江,是贛江 4 湖泊 c是洞庭湖,d是鄱陽湖 5 重要港口城市 e是南京,f是上海,g是重慶,h是武漢 6 重要水利樞紐工程 l是三峽,k是葛洲...
讀長江流域圖,回答 (1)長江發源於最終注入
圖可知,1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 1 唐古拉山脈 東 2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最終注入東海 2 長江自上到下依次流經的地形區是青藏高原,因此水量豐富 4 圖中所示水電站 為二灘水電站 5 最長的支流為 漢江 6 沿岸主要港口城市b南京 7 長江中游蜿蜒曲折,支流眾多,被稱為 九曲迴腸 的是指荊江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