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泰山是冠軍
有什麼樣的君主,就有什麼樣的臣子。正所謂「君明臣直」。一方面我們要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是個虛懷納諫的君主(注意貞觀前期是的,貞觀後期就不是了,比如,親自推倒魏徵的墓碑)一方面我們也要讚歎魏徵的勇氣,比如有些時候唐太宗不聽,但是當時很多大臣包括房玄齡、長孫無忌都不敢勸諫,只有魏徵敢直諫可見其正氣和勇氣。
2樓:專屬nnn丶
說明以人為治一直是中國的政治模式:如果皇帝聽從了,皇帝是明君,你就是名臣(比如李世民和魏徵);如果皇帝不聽,那雖然皇帝會被罵昏君,你也是名臣——但絕對是一個沒好下場的名臣(例如紂王和比干)。 魏徵成為名臣只是他運氣好,遇到唐太宗——如果是紂王一類,魏徵只能兩個下場:
像微子一樣,不敢再說什麼,黯然離開;像比干那樣,開膛破肚的殺掉。 一個以君主**集權為中心的政體制度之下,無論怎麼搞,都只是看遇到什麼皇帝——好比擲骰子,完全靠運氣。
3樓:小小豬
說明了李世民吸取了隋亡的教訓是個開明的皇帝。 是個注重納諫改變自己過失的皇帝。 是個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皇帝、 另一面說明了魏徵懂得諫言善於諫言。敢於諫言
4樓:監控_襟耨
唐太宗是個明君,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亡,朕亡一鏡矣。他很重用魏徵,而且魏徵提的意見都是為了國家富強興盛,這也和太宗的寬容大度分不開的。
5樓:手機使用者
魏徵是個名言直諫的忠誠,李世民是個聽得進去逆耳的好皇帝。
6樓:卻睿慈
說明了皇帝脾氣好,要放在隋煬帝早被煮了
7樓:潮慕桖靖
魏徵不想死,他在和李世民賭博
8樓:星辰藍空
魏徵是忠臣,李世民是明君
古代君王納諫成功的事例
9樓:阿沾
1、鄒忌以妻因為偏愛自己、妾因為害怕自己、客因為有求於自己,都說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鄒忌從中悟出自己受到了矇蔽,從而想到齊威王受到了宮婦左右、大臣、百姓的矇蔽,比自己更嚴重,於是建議齊威王廣開言路,最終使得齊國在政治上戰勝別國。
2、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
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寫的就是在強敵壓境,趙太后又嚴歷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后,讓她的愛子出質於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的故事,歌頌了觸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和善於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3、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
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裡。
4、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
「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5、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10樓:純黑的眸子
唐太宗與魏徵
(一)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
「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
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裡。
11樓:恏乄亖
1、李斯《諫逐客書》。
文章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
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並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2、 觸龍《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
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寫的就是在強敵壓境,趙太后又嚴歷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后,讓她的愛子出質於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的故事,歌頌了觸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和善於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3、伍舉 有名的成語「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出處。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
口才很好,以「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來激勵齊威王,使其用心治理國家。
4、諸葛亮進諫劉備聯吳。
諸葛亮對劉備這樣說:「曹操軍勢大,難以抵擋,不如求援於東吳孫權,使其南北對峙,我方居中取利。且曹操屯兵於此,江東必定會派人來查探虛實,屆時我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要引得他們南北雙方火併,無論勝方為誰,我們皆可趁勢奪取敗方的領地。
」5、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以妻因為偏愛自己、妾因為害怕自己、客因為有求於自己,都說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鄒忌從中悟出自己受到了矇蔽,從而想到齊威王受到了宮婦左右、大臣、百姓的矇蔽,比自己更嚴重,於是建議齊威王廣開言路,最終使得齊國在政治上戰勝別國。
拓展資料:
納諫,接受規勸。多指君主接受臣下進諫。丹·錢帕著《納諫》,為領導和董事會提供建議:ceo的更替、持續有效的經營改進和文化變革,以及企業高層如何執行新的戰略。
12樓:小鬼鬼人
1、伍參諫楚王成功
即位近三年以來,他整天打獵、喝酒,不理政事,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這一天,大夫伍參(一說申無畏)進見楚王。
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
」伍參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問:
「什麼謎語,這麼難猜?你說說。」伍參說:
「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
這究竟是隻什麼鳥?」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參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
它可不是隻普通的烏。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
」伍參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2、晏子諫齊景公成功
齊景公特別喜歡鳥。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漂亮的鳥,就派一個叫燭鄒(zhúzōu)的人專門負責養這隻鳥。可是幾天後,那隻鳥飛跑了。
齊景公氣壞了,要親手殺死燭鄒。晏子站在一旁請求說:「是不是先讓我宣佈燭鄒的罪狀,然後您再殺了他,讓他死得明白。
」齊景公答應了。 晏子板著臉,嚴厲地對被**起來的燭鄒說:「你犯了死罪,罪狀有三條:
大王叫你養鳥,你不留心讓鳥飛了,這是第一條。使國君為一隻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這件事如果讓其他諸侯知道了,都會認為我們的國君只看重鳥而輕視老百姓的性命,從而看不起我們,這是第三條。
所以現在要殺死你。」說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請您動手吧。
」 聽了晏子的一番話,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乾咳了一聲,說:「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著,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說:「若不是您的開導,我險些犯了大錯誤呀!」 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規勸國君的一個故事。
3、鄒忌納諫齊威王成功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4、范雎納諫秦昭王成功
秦昭王聽取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把進攻的矛頭先對準了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
5、李斯納諫秦王成功
戰國末期,秦王政發現韓國間諜利用為秦開掘水渠企圖耗費秦的國力,遂下逐客之令,驅逐在秦任官的外國人。當時任秦客卿的楚人李斯上書秦王,列舉秦國曆代任用外國人所取得的業績,並陳說「逐客」的害處,篇中大量運用鋪陳排比手法,辭采華麗,富有說服力。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諫逐客書》。
秦王閱罷,幡然醒悟,於是取消逐客令,復李斯官
6、張良納諫劉邦成功
劉邦納張良諫入咸陽後與當地名士約法三章
7、晁錯納諫漢文帝成功
上書文帝《言兵事三章》(後人稱為《言兵事書》)分析自高皇后以來對匈奴一直消極抵抗,片面求和的危害性,提出了「募民徒塞屯田」的主張,文帝採取了這一主張,「絕匈奴不與和親」。令大批內地人遷往邊疆屯田。晁錯又在《論貴粟疏》中建議,全國百姓向邊塞輸納糧食,以換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贖罪,這叫納粟授爵。
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邊、寓兵於農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諸實施。這個政策不僅在當時起到防禦匈奴的作用,而且開了歷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對後世影響很大。漢武帝時趙充國實行軍屯,三國時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錯移民實邊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8、董仲舒納諫漢武帝成功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
9、魏徵納諫唐太宗成功,這個是最著名的
《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
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上善於納諫的開明皇帝有哪些古代善於納諫的君王有哪些?
最典型的當然是唐太宗。唐太宗曾說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魏徵寫的 諫太宗十思疏 以及唐太宗講述的三面鏡子。就可以知道他善於接受意見 商高宗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康王,漢高祖 漢文帝 漢宣帝 漢光武帝,漢昭烈帝 劉備 晉武帝早期,唐太宗 這點非常傑出 北周武帝,宋太宗,宋孝宗,之後好像沒了!唐玄宗,宋太祖,...
孩子在朋友面前開朗,在我們面前內向是怎麼回事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們的孩子年紀應該不小了,你們之間的問題頭緒過多,你們一時理不出來,沒有頭緒的時候就回到問題的源頭,仔細想一想他是什麼時候開始疏遠你們的,你們之間的代溝 分歧有哪些,你們光看到他疏遠你們的現象,這裡面的核心究竟是什麼。他在朋友面前很開朗很受歡迎,對待你們卻冷冰冰,對待老人頤指氣使...
在皇帝的新裝中,皇帝在舉行遊行大典後,回到皇宮的表現
在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 皇帝的新裝 中,皇帝在舉行遊行大典後,就結束沒有下文了。皇帝在舉行遊行大典後,回到皇宮的表現,多為後人續寫。原文結尾為 他實在沒穿什麼衣服呀 最後所有的百姓都說。皇帝有點兒發抖,因為他覺得百姓們所講的話似乎是真的。不過他心裡卻這樣想 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因此他擺出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