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古代土地墾殖和利用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

2021-05-04 07:03:29 字數 2938 閱讀 2956

1樓:焦振華

本人理解,歡迎批評指正。

以我來看,影響因素有:

1:氣候條件,包括日照時間,氣溫和降水量。古代農業很大程度上是在靠天吃飯,直到今天依然對氣候有較大的依賴。

不同的氣候條件,利用土地的方式和農作物的種類就大不相同,例如中國北方小麥南方水稻的大格局。

2:土壤自身的條件,北方多黑土,華北沿海多鹽鹼地,江南有大量的紅壤,適合各地生長的農作物就有很大的不同。

3:人的因素,古代中國在宋朝以前,北方的經濟水平好於江南,生產方式也較先進。而自西晉八王之亂以來,北方大量人口開始遷入江南,帶來了先進的勞動工具和耕作方法,影響了南方的土地利用方式。

4:統治階級,特別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推行遊牧文明。毀良田,圈牧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

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旱田、水田、草場等。

2樓:匿名使用者

影響中國古代土地墾殖和利用的因素有:1.氣候 2.

地形 3.土壤 4.水源 5.

交通 6.人口與勞動力 7.土地所有者的資金實力 8.

技術土地利用方式(即土地用途)有: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類建設用地的用途以城鎮土地分類中的二級地類為準,一般為商業金融用地、工業倉儲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築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城市水域和其他用地。

農業土地的用途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土地分類的一級地類為準,一般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及其他農用地。

3樓:匿名使用者

元明清時期雲貴高原的農業墾殖及其土地利用問題*

元明清三代中國疆域的大一統局面和對邊疆經營比以往歷代更為廣泛與深入,使雲貴高原環境與社會在這一時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般認為,促成這一重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隨著元朝設雲南行省直到清雍正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均有著一個**和國家制度與政策在雲貴高原的逐漸深刻化的過程,這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體現;一是貫穿三代的移民及其引發下的地區開發活動,總體上使雲貴高原呈現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局面。

[①] 由於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元明清時期對雲貴高原的農業開發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歷代,從根本上看,使該地區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得到進一步加強。綜合考察對雲貴高原歷史發展和環境變遷有著重要影響的該時段農業墾殖、土地利用等活動,**包括人類活動和自然地理環境變化在內能量交換系統的演進情況,是地區開發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

一 農業開發的自然環境

雲貴高原主要由東部的黔中高原和西部的雲南高原組成,遵義以南和苗嶺以北的黔中高原,平均海拔1 100米,主要由低山、寬谷和淺盆組成;雲南高原海拔在2 000-2 500米左右,西與點蒼山、哀牢山及橫斷山為界,北與川西高原為鄰,多為山原和盆地。習慣上以元江河谷和大理—劍川寬谷一線為界,將雲南劃分為東西兩大地貌區域:東部稱滇東高原或雲南高原,與貴州構成整體上的雲貴高原。

[②] 雲貴高原「地無三里平」,「尺寸皆山,欲求所謂平原曠堃者,積數十里而不得袤丈」,[③] 山原、山地約佔貴州全省總面積的87%,丘陵佔10%,盆地(壩子)、河谷臺地和平原僅佔3%;而云南山地和高原佔至全省總面積的94%之多。[④] 山地多而平地少,歷史上糧食產區主要集中在農業條件較好的平壩地區,耕地面積有限,「八山一水一分田」。多山還造成雲貴地區內外交通都不易,長期相對封閉。

雲貴高原地理環境內部差異突出,區域生態系受垂直地勢、氣候的影響(高度影響能源分佈)呈現出不同的景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絕非是簡單的氣象景觀,也適用於對動植物、土地利用、民族聚落分佈等的描述。雲貴地區岩溶地貌分佈面積達222 835平方公里,佔兩省土地總面積的39.

5%,[⑤] 伴隨石灰岩地貌而來的是農地土質差和乾旱化問題嚴重,並因人類活動增強和植被的逐漸貧乏而走向石質荒漠化(石漠化),這在高原腹地更為明顯。雲南高原土壤以紅壤為主,其原生植被主要是**帶常綠闊葉林(現以次生植被雲南松林或鬆櫟混交林和草地為主);紅壤分佈區水熱條件較好,與分佈有水稻土的壩區、河谷和低山丘陵地區成為歷史以來雲南主要的農耕地區。貴州高原以黃壤和石灰土為多,原生植被主要是中**帶常綠闊葉林和巖生性、旱生性灌叢(現次生植被多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灌叢等);黃壤分佈區是貴州稻麥兩熟重要的農耕和經濟林種植地區。

雲貴高原植被和土壤型別多樣,為發展多種農林業經營提供了條件,但由於長期以來自然和人為因素水土流失、土性偏劣、熟化程度不高等現象較為普遍。[⑥] 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但在雲南西部河谷與地形相對閉塞的高原腹地降雨量較少,賓川—元謀、峨山—新平、威寧—赫章—畢節可為代表。雖然年降水量能夠滿足一年二熟制需求,但降雨季節、地域分佈不均,農業易受旱災影響。

[⑦] 雲南高原冬季溫暖,無霜期長;而貴州高原主要是冬溫較低,夏溫稍高。但整體上由於海拔高,夏季高溫不足,限制了喜熱作物和雙季稻的廣泛種植。受地貌、氣候、水熱條件影響,高原農業呈立體分佈狀態,但在山多地少和人口不斷增長情形下,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農業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引發生態性和結構性貧困。

[⑧]雲貴高原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對於發展農業不能一概而論,內部區域差異性和生態多樣性一方面能夠適應和接受多種人類利用活動並提供可能的發展空間,但另一方面則制約了以單一或某幾種為主要資源利用和開發模式在更大範圍上的推廣。在歷史時期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改造、利用的程度,取決於人口數量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這些決定因素在雲貴高原歷史上也呈現出複雜、多樣和多變的特徵,它們同自然地理環境一道,共同製造了一個更為複雜的雲貴高原生態系及其演變程序。

自然界的變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傳統社會裡以農業災害反映最為直接。在雲貴高原各種農業氣象災害中,旱災是影響範圍最廣、持續時間較長、危害較重的災種。雲貴高原大旱,主要是冬季春旱連夏旱、夏季易形成的區域性插花狀乾旱影響最大。

據歷代志書統計到2023年雲貴高原有史料記錄的旱災分別發生208年次、114地595次。[⑨] 歷史上雲貴高原春、夏兩季是發生旱災的主要時節,至今仍流傳「春旱年年有」的諺語。從地域分佈上來看,雲南高原和貴州西部旱災以春旱為多,而夏旱多發生於貴州北部和南部地區。

這和**至今系統的災害記錄形勢較相近:雲貴高原西部地區以

4樓:春天活力

水源 氣候 **和勞動力 技術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原因,影響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牛耕圖 古代中國 農業的耕作方式 鐵犁牛耕.說明中國古代重視耕作版方式的改進。曲轅犁權 說明中國古代重視生產工具的改進。西漢的論貴粟疏 說明中國古代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普遍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些都是我國古代農業發達的重要原因。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影響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

中國古代貨幣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古代貨幣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古代貨幣 貨幣,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商品生產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貨幣,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貨幣之一。它源遠流長,三四千年的發展過程連綿不斷,形成了具有東方色彩的中國貨幣體系,在世界古代貨幣史上獨樹一幟。中國早 幣形式的演變 貨幣理論的研究 貨幣制度的發展以及貨幣制造技術工藝的進步,都處於世界領先地...

中國古代文明五項成就和影響中國古代文明成就

1 唐朝 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 緝古算經 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2 西漢 發明造紙術,經過東漢蔡倫改良。為人類提供了經濟 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3 北宋畢昇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