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誰對誰說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 出自哪裡

2021-05-05 10:39:11 字數 4583 閱讀 2317

1樓:匿名使用者

朝聞道 夕死可矣,是孔子對其**所說,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

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2樓:蔣兄弟

答:孔子一生追求真道,是孔子夕老時作!

《朝聞道,夕死可矣》

釋義朝是早晨,夕是傍晚,朝也指年輕的時候,夕是衰老的時候,聞是聽的意思,道是真理的意思,

孔子在這裡寫到(朝聞道)意思就是在年輕的時候追求了一生的道,但尋到真道,也就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神成肉身,(道成肉身)充充滿滿滿有恩典!)的時候,以經年老衰微,真如早晨聞道真理,晚上死去一樣。孔子在這裡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3樓:匿名使用者

靈的昇華,聞思修

儒,道,佛,**,伊斯蘭

寂寞寒窗守寡宓;道途通達逍遙還。菩提

文化屬性,空間維次,dna,有什麼關係

世界上沒有人會告訴你他明心見性的;把肉身當做真我,是冤枉受苦的。修行人要破我執哪來我見性?如果你能放下分別心,那你見相就是見性,因為性相不二,覺性就是自性。

見性後,求生淨土就對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求生淨土。

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覺者:不昧因果,迷者:不知因果。聖人:背塵合覺,凡人:背覺合塵。

孔子,老子,耶穌,穆罕默德,蘇格拉底,阿彌陀佛,從理上講是平等的,同一個自性。仁慈博愛!從事上看,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最容易,能力大,可以周遊宇宙,可以救苦救難,大慈大悲。

淨空法師講的佛說阿彌陀經為證。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神即道,道即法,道法自然,如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為空,二為見,三為識,識生萬法。空的文化屬性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的文化屬性周遍宇宙,真空非空,一個生命共同體。

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菩提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文化屬性的不同就是空間維次的不同。

聞道,知道,見道,得道;知佛,信佛,成佛,做佛。佛說一微塵中有大千世界,不是我們凡夫可思議。

耶穌能死在十字架上還心存上帝的博愛,太強大了。上帝愛世人我們都知道。博愛是上帝的屬性。

仁慈是阿拉的屬性。慈悲是佛的屬性。他們有相同的屬性;蘇格拉底的我什麼也不知道和孔子,老子的乾坤一體大愛無疆,也有相同屬性。

如果我們都遵循契入他們的文化屬性,那我們也能一樣和他們得到永生。其實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永生;只是因為我們的執著產生不同的文化屬性,才有空間維次的不同以及dna的不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果我們都和他們一樣明心見性;那我們這個星球就是宇宙的天堂!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朝聞道,夕死可矣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天道。

《觀無量壽經》裡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唸佛眾生攝取不捨。

唸佛的眾生一輩子當中,都安處在彌陀的光明裡面,受著彌陀光明的保護,臨終必定會被光明攝受,往生極樂世界,永不再六道輪迴。

同時在《觀經》最後的流通分,對於唸佛人的身分有預先授記。怎麼授記呢?釋迦牟尼佛說:

若唸佛者,

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釋迦牟尼佛用這一段**為所有唸佛之人授記,授記念佛人與等覺菩薩是同格的身分。怎麼說呢?因為唯有佛是五濁惡世當中的芬陀利花,不受五濁所汙染,猶如蓮花不受汙泥所汙染。

唸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花,因為他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從因說果,已經是芬陀利花的身分,所以等覺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與他並肩的同參道友,這也叫作「凡夫菩薩格」,所謂「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非常地清楚、明白,沒有模糊,沒有模稜兩可的解釋。

所以,有關救度眾生這麼重要的法門,必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旗幟鮮明地高高舉出,讓人家一眼就能夠看到,而且能夠認得,為什麼?因為淨土法門太重要了!它是眾生解脫輪迴的唯一依靠,如果不講清楚,不說明白,不把旗幟鮮明地高舉,而是模糊、籠統,這也可以、那也可以……,最後就會誤導眾生。

這樣,就不慈悲,也是沒有智慧的。

在這裡,釋迦牟尼佛說:「若唸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這樣的讚歎,讓我們欣喜、仰慕,決定修學淨土,專一念佛,永不改變,更不退轉,這有多麼可貴啊!

善導大師也根據這一段**讚歎唸佛人說:

若唸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

幾乎世間最真善美的辭句,都彙集在念佛人身上了。

好人,我們堪稱是世間的好人嗎?到底好人的標準在**?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友愛兄弟,敦親睦鄰,甚至所謂和諧社會,使國家富強,使世界太平,這樣的人應該能得諾貝爾獎了。

但即使這樣,都遠遠不如唸佛人。為什麼呢?善導大師說,那雖然堪稱為好人,可是不足以形容唸佛人,因此又加一個「妙」──妙好人。

「妙」是什麼意思?「妙」就是不可思議。也就是說,我們根本沒辦法讚歎形容他的好,因此進一步又用「上上人」。

人間最尊、最上的就是國王,中國稱為皇帝,日本稱為天皇,泰國稱為國皇,英國稱為女皇,可是跟唸佛人來比,他就下了,而不是上了,唸佛人才是上人中的上人。

世間的人,不管地位多麼崇高,如果不念佛往生,都還在閻羅王的手掌當中,所以都是可憐憫者,因此唯有唸佛人,才能獲得這樣崇高的讚歎。

善導大師進一步又說「稀有人」,真的,這樣的人很稀有。最後說是「最勝人」,最殊勝的,沒有比這更殊勝的。

所以我們所有的唸佛人,都是好人、妙好人,都是上上人、稀有人、最勝人。

不過,善導大師說,我們要「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我們以「好」這一把尺來量自身,只有讓自己覺得慚愧,無地自容,所以更加仰謝佛恩。

文用來解釋宇宙產生的變化,這是文化的廣義。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

4樓:天上飛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613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這句話中「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仁義的 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這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所包含的深刻的內涵。這一內涵從孔子的一生《論語》一書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證。

5樓:卓興富

語出《論語。來里仁第四源》: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釋義:(1)現在知道了道理,那麼就讓過去做錯的事情就過去吧,從現在開始就按照「道」來做吧。

(2)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3)如果早上明白了人生的意義,那麼,就算晚上會死去,也是值得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朝聞道復

論語中孔子的制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說,如果明白了「道」,那麼晚上死掉也是值得的。

在當今,「朝聞道」也是關注華夏復興的一位民間理論家的網名,常出現在各個興漢**。

同時,著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也以「朝聞道」為題,在著名雜誌《科幻世界》的2023年1月號上發表過一篇科幻**,在科幻迷中擁有巨大的反響

7樓:凌曦雲

這句話的意思是「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就覺得很厲害的樣子。」

朝聞道,夕すご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