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響亮的名字幫卡
肯定是錯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 「諸子百家」 ,主要的是 「四大家」 :
1,儒家,主張 「仁愛」 。就是 「愛君子」 ,不愛 「小人」。
2,墨家,主張 「兼愛」 。就是愛一切人,不管好人還是壞人,眉毛鬍子一把抓。
3,道家,主張 「無為」 。誰也不愛。簡直就是 「冷血動物」 一般,毫無人性。
4,法家,主張 「忠君」 。只愛君主,根本不愛老百姓,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只對國君負責。
比較一下,還是儒家是對的。所以 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 。
為什麼說"莊子代表了當時先進階級的思想主張"是錯的
2樓:匿名使用者
1、因為莊子反對社會進步,否定文化知識,痛恨仁義禮樂,主張愚昧。莊子的思想比較消極倒退,代表了當時失勢的東周貴族的思想主張。
2、從莊子當時的觀點可以看出說"莊子代表了當時先進階級的思想主張"是不當的。
(1)《莊子·胠篋》:「世俗之所謂智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盜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聖人生而大盜起」。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2)「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3)「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
(4)搞亂六律,銷燬竽、瑟,塞住瞽曠的耳朵,天下人才內斂其聰慧;消滅文飾,拆散五采,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的人才內藏他的明敏。毀壞鉤繩,拋棄規矩,折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才隱匿他的技巧。剷除曾參、史魚的行為,封住楊朱、墨翟的口舌,排斥仁義,天下人的德性才能達到玄同齊一的境地。
人人的明慧、聰敏、知巧、德性,都內含而不炫耀於世,天下就不會迷亂、邪僻了。
3樓:老實話好聽
肯定是錯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 「諸子百家」 ,主要的是 「四大家」 :
1,儒家,主張 「仁愛」 。就是 「愛君子」 ,不愛 「小人」。
2,墨家,主張 「兼愛」 。就是愛一切人,不管好人還是壞人,眉毛鬍子一把抓。
3,道家,主張 「無為」 。誰也不愛。簡直就是 「冷血動物」 一般,毫無人性。
4,法家,主張 「忠君」 。只愛君主,根本不愛老百姓,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只對國君負責。
比較一下,還是儒家是對的。所以 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 。
4樓:行雲
莊子反對社會進步,否定文化知識,痛恨仁義禮樂,主張愚昧。《莊子·胠篋》:「世俗之所謂智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
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
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盜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
搞亂六律,銷燬竽、瑟,塞住瞽曠的耳朵,天下人才內斂其聰慧;消滅文飾,拆散五采,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的人才內藏他的明敏。毀壞鉤繩,拋棄規矩,折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才隱匿他的技巧。剷除曾參、史魚的行為,封住楊朱、墨翟的口舌,排斥仁義,天下人的德性才能達到玄同齊一的境地。
人人的明慧、聰敏、知巧、德性,都內含而不炫耀於世,天下就不會迷亂、邪僻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標準答案應該是沒落的貴族階級,
但是,其實
莊子並不是告訴我們應該要還是入世,趨利還是躲害。他是要我們解開這世間,種種人為建立的法律、倫理、規則的枷鎖,放開內心真正的慾望,以達到生存的極致狀態。
由此,答案浮出水面。消極與積極在莊子思想中,並不矛盾。內向型的人可以追求平和無為、無慾無求。
而外向型的人可以追求積極進取;縱情縱性。
他們都屬於追求內心解放的莊子思想範疇。
歷史上,三國兩晉是道家的全盛時期,既有竹林七賢的縱情恣意;也有陶淵明、謝安的隱居遁世。他們所代表的那一類,只是在莊子這一同一領地上的兩極罷了
這道題怎麼做: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
6樓:犯哥
1.a2.b
3.d4.(1)當鵬遷往南海的時候,振翼拍水,水浪遠達幾千裡,它乘著旋風飛上幾萬裡的高空。
(2)我一下子起飛,碰到榆樹、檀樹之類的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如果飛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罷了。**用得著飛上數萬裡的高空再向南飛呢?
(3)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讚宋榮子,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更為沮喪。他能分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7樓:半飽主義
1.哲學思想
(1)其宇宙觀和認識論。莊子沒有專論宇宙觀的文章,只在《大宗師》和《齊物論》兩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師》中說: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大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對道的解釋,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學說繼承下來。他明確地闡述了道的本質作用:
「道」是「有情有信」,但卻「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道」是宇宙的本體,產生萬物的根源,道是超時間、空間的絕對,「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道的作用特別大,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認為道的本質是物質的,是混濁狀態的「氣」,而這「氣」沒有固定的形態,叫做「無」。這種物質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莊周的道,實際上是指主觀意識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莊子》還講到「道」可生萬物,對宇宙形成進行了探索。在《天運》篇中舉出了天地執行,日月其爭,雲雨轉換等自然現象,提出了大量的物與物的執行問題,但最後解釋為物的產生歸於道了。最終把物說成了一種精神的東西。
什麼是精神,什麼是物質,有時可以合而為一,沒有什麼區別。莊周還認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毀滅。「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他把「物有分」,和「齊生死」化為一體,說明了他的觀點的一致性。
《莊子》在《追逐遊》、《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還闡述了「無己」、「無功」和「無名」的概念。「無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虛幻的。在頭腦中忘掉一切外物,連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無功」、「無名」就是反對人們追求功名利祿。
此外,在其哲學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無為」。具體講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沒有比無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順物而動,隨天而行,無為而治,萬物才會升騰。
他舉例說,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無慾望,無所作為,天下財富足。君主只有運用無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說: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不處於帝王職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質)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隱士)服,以此進為(做官)而撫世(統治人民),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統一)。」這段話說明,不絕對反對功名.而把「無為」當作最大的功名。
《莊子》書中從「無」的論點出發,進而又否認是非、大小、貴賤,有用無用的區別。所以世間也就沒有了對錯之分,沒有客觀標準判斷是非。《齊物論》中說: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是典型的相對論觀點。
從上述可見,《莊子》「道」可以生萬物,萬物最終化為烏有。從不可體察的道產生了世間不可認識的萬物,最後達到「無待」,達到了絕對的「無」。
《莊子》書中哲學主體「無為而治」屬唯心主義範疇,是一種消極的治世思想。但在莊周所處的時代,面對醜惡和汙濁的社會現象,憤恨當世,找尋不到擺脫現實的道路,只好憑命由天了。
(2)《莊子》書中的辯證法思想極為深刻,這也是其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首先,認為事物的變化在於自身運動。在《天道》篇中說:
「天道運(運動)而無所積(停滯),故萬物成(生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歸附);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指出天道的運動,王道的運動是時刻不停的。而運動的動力在自身。
在《秋水》篇中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莊子》中深刻地認識到了天地、王道、人、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
《莊子》書中的對立統一觀點,認為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對立統一。在《在宥》、《秋水》、《則陽》、《齊物論》中均有揭示這種規律的論述,「於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因為矛盾雙方的鬥爭,推動了事物的發展,所以「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故日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則陽》中又說:「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認為安與危、是與非、生與死、緩與急等都是對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書中還說明了事物在對立統一中還可以互相轉化的原理。其中—條認為轉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變化。
在《則陽》中說:「是故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併而為公。」從量化的轉變看到了質變。
在《人間世》篇裡又談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轉化。且以巧鬥力者(憑藉智巧角力取勝),始乎陽(開始用公開辦法),常卒乎陰(最後就用祕密的辦法),泰至則多奇巧(用異乎尋常的詭計);以禮飲酒者.始乎治(有規距),常卒於亂(飲多了亂了規矩),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一切都是這樣),始乎諒(誠實),常卒於鄙(險惡);其作始也簡(微小),其將畢也必巨(巨大)。
」意思是說:以巧鬥力,開始正大光明,最後是以陰謀決勝負,多用奇巧之計謀。以禮飲酒,開始飲酒有規矩,最後常以亂告終。
大至多有奇樂,樂極、昏醉,則亂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樣,開始於尊貴,必將以鄙棄告終。這些論述雖然還在神祕虛無主義「道」的支配下,但卻具有了明確的辯證法因素。
2.倫理思想
《莊子》在談道德時,用不少篇幅講到人與天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繼承了孔子的宿命論傾向,拋棄了強調人事的思想,同時否定了老子所承認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倫理道德觀點。
書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師》中說:「天與人不相勝也」。
即天則人,人則天,兩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為天人合一,進而認為,真人之所以與眾不同,置生死於度外,因為他懂得這些全是天的遠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順之,而不可能更改。
《莊子》認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變天的。只有認識了一切事物的發生,而且都是必然發生的,才可對任何事物變化,都不動激情。
基於上述觀點《莊子》提出了自己對人性的看法,「同乎無知,其德不高;同乎無慾,是為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所說的「素樸」就是對人性的回答。其內容就是無知無慾的自然狀態。
同這種無知無慾的自然狀態相對立的便是社會的法度、禮義、規範,這種對立的東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羈絆對烈馬的束縛一樣。於是他主張要消除對迴歸自然本性的干擾,復歸到純真無為的自然性中來。
既然人性屬自然屬性,同自然沒有差別,那麼人就應該回歸自然,應該保持內心中的寧寧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遙自由。
《莊子》提出的處世哲學,就是順其自然,為人做事不偏不倚。《秋水》篇中說:「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
動不為利(舉動並非有利於人),不賤門隸(但也不賤視家奴);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做事無須藉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賤**(不以**為卑賤);行殊乎俗,不多闢異(標新立異);為在從眾(隨俗),不賤佞諂(向人獻媚)。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勉勵),戮恥不足以為辱(差恥);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量度)」。
意思就是要求人們做事不偏不倚,不去傷害人們,也不去施捨,不與別人爭榮譽、財物,也不辭讓,不憑藉別人幫助,自食其力,行為與世人不同,也不讚揚古怪的人。《莊子》主張的處世哲學是「中道」。為什麼採取「中道」?
因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他知道樹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飲完。要人們效仿意怠烏,飛行時不領先,退卻時不落後,棲息時夾在中間,因此同夥不排斥它,別人不傷害它。
《莊子》「無為」的思想貫徹於整個人生哲學中。認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無所謂喜、怒、哀、樂。
在《天地》篇裡要求人們做到「壽而不悅,夭而不悲,通達不以為榮,窮困不以為醜。」《庚桑楚》中又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總之要求人們要象嬰兒那樣無知,忘掉自身,丟掉各種慾望,茫茫然彷徨於塵世之外,逍遙在無所事事之中。
不過,《莊子》書中追求的「中道」「無為」同庸俗的宿命論有所不問。雖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但不完全把人歸於自然,而聽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莊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體之死。
宗教觀念是身體已死而靈魂不死,而莊子提的是身體存在而靈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確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見,莊子注重的是心死的問題,他害怕沒有追求,害怕心早死於身。
3.莊子的無神論思想
周代,春秋時期天命神鬼的觀念很深,莊子毅然發起對傳統觀念的衝擊是特別可貴的。首先,莊子把「天」剝奪過來,賦予自然的含義,在《大宗師》中談到了「天」的問題。說,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識。
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萬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養護精神,享受自然賦予的壽命,這是極高明的智慧。《莊子大宗師》中所說的「天」實際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莊子》書中貫穿整體的是「天與人一體」「通天下一氣耳」等,這事實上已經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著無神論邁進。在《知北遊》中說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認為人的生死,只不過是氣的聚散,沒有什麼靈魂存在。
莊周本人臨死時,提出厚葬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為人從自然中分離而又最終歸於自然。
《莊子》書中也有反映神不滅的思想內容。在《大宗師》、《寓言》、《知北遊》、《養生主》《德充符》等許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滅問題。《大宗師》中說:
「夫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意為人的肉體會有變化,但精神沒有損傷,精神可以不斷變易身體,而沒有真正的死亡。
《莊子》一書中,一方面具有無神論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一方面又有神不滅的思想。一是唯物主義的。
一是唯心主義的。有的學者解釋說,莊子思想形成和發展是有層次的,其整個思想體系中沒有取得一致。這種矛盾現象,只要我們把莊子放到那個歷史時期的範圍裡,對社會政治,人們的觀念做具體的分析,就不難解決了
為什麼親人去世了當時沒有什麼感覺,過後心就很疼
當時真的是懵的,機械的辦著後事,眼淚也不停地流,可是直到三七後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我爸爸不在這個世界了,我倆的父女緣份只有48年6個月零10天,我真是崩潰了啊 因為一時間還沒有反應和意識過來,當看見和他相關的物件時,回憶才紛疊而至,想到再也見不到他聽不見他的聲音,於是開始思念。因為我們還沒有感覺到親人的...
為什麼說「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麼說「月亮代表我的心」?
有一種自然現象,就是無論你走多少時間你都會發現月亮與你的相對位置是不會變的,就好像月亮始終在跟著你走一樣。其實就是引用這種自然現象,如果你對對方說月亮代表我的心,也就是說你的心會一直跟著對方,表達了一種愛意。因為月亮是純淨的,代表著一個真摯 純潔的心。沒那麼複雜,我認為是根據這首歌出來的吧 人本無心...
為什麼女孩子要問男孩子,這樣問男孩子,代表他們之間會有好的發你第一次見我的第一印象是?就是第一眼
第一眼你正眼瞧她了嗎?場景 心情 飢餓度 年紀 祝你幸福 女孩子想知道自己的魅力在 第一次見面.當一個女孩子說一個男孩子.還好.挺低調.感覺蠻好的 是代表什麼意思.對你整體感覺不錯,第一印象還好.也許你很牛吧,不是很熱情的那種.可能是希望他改掉一些毛病,但是總體來手還是很滿意的.表示可以繼續接觸,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