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先解釋兩個概念,先驗,知性。
先驗:作為一種先天的先於後天經驗的可能性的認識
哲學史上關於「知性」的說法源遠流長,最早提出「知性」概念的恐怕是柏拉圖。
他將知識分為想象、常識、科學和數學知識、哲學等四種;相應這四種知識,人也具有想象、信念、知性和理性四種心理狀態或認識能力。亞里士多德把知性稱為「被動理性」。他認為整個認識可以分為感性、被動理性、主動理性。
被動理性是與感性知覺相關聯的理性,它賦有處理感性材料的職能,不能離開感性而自存
而康德則把「知性」理解為主體對感性物件進行思維,把特殊的沒有聯絡的感性物件加以綜合處理,並且聯結成為有規律的自然科學知識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
弄清這兩個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康德的書裡,知性是大略相對於感性的存在範疇
康德把認識階段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階段
感性通過我門的認識方式獲得感覺材料,然後知性有自己的一套固有的先天認識法則
用來整理感性材料,因為零亂雜多的感覺材料如果不通過知性綜合的功能就不會形成知識
而理性沒有工具與對應,理性由於統一能力,就會產生理念,
感性 經驗
知性 知性範疇的經驗性運用理性
2樓:匿名使用者
即英文的understanding,德文的verstand,先驗即transzendental。漢譯為理性,理智。先驗是說先於經驗。
先驗知性是說人類的理智可以先於經驗對現象界的材料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加以框架和理解。如用質、量、關係、模態等範疇運用於經驗材料,使後者獲得知識的形式。這些範疇如必然性和偶然性、實體和屬性等等,按照康德的觀點,它們都是先於經驗而又有普遍必然性和客觀有效性的。
正是先驗知性保證了人類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觀有效性,保證了人類知識何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