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術的詩句有哪些,關於學術的詩句

2021-05-28 04:48:14 字數 5967 閱讀 6134

1樓:在龍遊石窟滑雪的風鈴草

唐.杜牧《留誨曹師等詩》

萬物有醜好,各一姿狀分。唯人即不爾,學與不學論。

學非探其花,要自撥其根。孝友與誠實,而不忘爾言。

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念爾無忽此,期以慶吾門。

宋.王安石《諸葛武侯》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餘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髮同衰榮。

託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唐.賈島《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唐.孟郊《勸學》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關於學術的詩句

2樓:匿名使用者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2.學非探其花,要自撥其根——唐.杜牧《留誨曹師等詩》

3.十年磨一劍——唐.賈島《劍客》

4.不是虛心豈得賢——宋.王安石《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杜荀鶴6.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7.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送安驚落第詩》

8.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9.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民歌《長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晉.傅玄《雜詩》

1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陶淵明《雜詩》

12.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唐.孟郊《勸學》

13.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滿江紅》

14.逢事獨為貴,歷代非無才——唐.陳子昂《郭槐》

關於學術的詩句有哪些?

3樓:舒姝麗及鶯

1.唐.杜牧《留誨曹師等詩》

萬物有醜好,各一姿狀分。唯人即不爾,學與不學論。

學非探其花,要自撥其根。孝友與誠實,而不忘爾言。

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念爾無忽此,期以慶吾門。

2.宋.王安石《諸葛武侯》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餘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髮同衰榮。

託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3.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唐.賈島《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5.唐.孟郊《勸學》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有沒有與硯有關的學術**、古詩詞、文言文之類的文章?

4樓:南邕

「與硯有關的學術**、古詩詞、文言文之類的文章」不少,這裡僅就成語「磨穿鐵硯」,簡介鐵硯。

磨穿鐵硯 móchuān-tiěyàn

把鐵鑄的硯臺都磨穿了。比喻讀書用功,有恆心。

◎宋·陸游《寒夜讀書》詩:「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那計年。」

◎坐破寒氈,磨穿鐵硯。 ◎元·範子安《竹葉舟》第一折

◎動賓式;作謂語;含褒義。

鐵硯是西漢時以鐵鑄造的一種金屬硯臺。

硯臺是我國古代文房四寶—,即:紙、墨、筆、硯。硯臺的主要作用是研墨,將墨錠研磨成墨汁。

硯臺還可以調劑毛筆的含墨量或調整毛筆的筆鋒。硯臺的材質有:石硯,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

鐵硯是其中一種。中國最有名的四大名硯為: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

鐵鑄的硯臺,晉.王嘉 《拾遺記·晉時事》:「﹝ 晉武帝 ﹞即於御前賜青鐵硯。

此鐵是 于闐國 所出,獻而鑄為硯也。」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將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

」 胡懷琛 《寶劍篇》:「曷去化鐵硯,靜默而寧康。」參見「 磨穿鐵硯 」。

鐵硯,金屬硯之一種。西漢時始以鐵鑄硯,故稱鐵硯。《徐氏筆精》中載:

「洪崖先生欲歸河內,舍人劉守璋贈以揚雄鐵硯。以鐵為硯始自揚雄。」晉時仍有鐵硯的製作,前秦王嘉《拾遺記》中載:

「張華造《博物志》成,晉武帝贈青鐵硯,此鐵于闐國所貢,鑄鐵為硯也。」五代時青州鐵硯名揚一時,其硯有柄可執,發墨頗佳。《新五代史·桑維翰傳》中載:

「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又鑄鐵硯以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佗仕』卒以進士及第。」青州鐵硯由是著名。後人遂引用鐵硯一詞,說明學習刻苦,志在必成的哲理。

南宋陸游《寒夜讀書》中載:「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那計年。」元範爾安《竹葉舟·楔子》中載:

「坐破寒氈,磨穿鐵硯。」

5樓:匿名使用者

相州古瓦硯

宋__王安石

吹盡西陵歌舞塵,當時屋瓦始稱珍。

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託聲名動世人。

太湖硯唐.陸龜蒙

誰截小秋灘,閒窺四緒寬。繞為千嶂遠,深置一潭寒。

坐久雲應出,詩成墨未乾。不知新博物,何處擬重刊。

硯亦稱為研,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

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

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硯臺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臺製作。其中採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製作的硯臺,被分別稱作端硯、歙硯、洮河硯。史書將端、歙、臨洮硯稱作三大名硯。

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徐公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午集下》《石字部》 ·硯

《唐韻》吾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倪甸切音。《釋名》硯,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說文》石滑也。

《長箋》滑訓利,利猶厲也,與硏摩同義。《文房四譜》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篆,曰帝鴻氏之硯。《周武王·硯銘》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汙白。

 又姓。《元文類》國子監司業硯彌堅。 又《字彙補》古典切,音蹇。

濡石也。 《正字通》說文硏硯音義俱分,今俗合為一。[2]

硯,俗稱硯臺,是漢族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古代漢族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後還用之殉葬。

硯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 硯用於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筆。因為磨墨,所以有一塊平坦的地方;因為盛墨汁,所以有一個凹陷。

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最常見的硯臺的製作材料是石材,有來自廣東端溪的端硯,來自安徽歙縣的歙硯,來自甘肅南部的洮硯,來自河南洛陽的澄泥硯等等,這四種硯臺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端硯又稱作端溪石硯,位列四大名硯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說,「易」指河北易水硯。 歙硯(王耀作品)此外唐開始使用銅雀臺遺蹟上的磚所做磚硯流行一時。

蘇軾藏有唐代許敬宗硯,在黃州沙湖民家時得呂道人沉泥硯,蘇軾說:「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紹聖二年(2023年),蘇軾寫信給黃庭堅:

「或謂居士:『吾當往端溪,可為公購硯。』居士曰:

『吾兩手,其一解寫字,而有三硯,何以多為?』」蘇軾有詩紀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

」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臺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物件。北宋末何蘧《春渚紀聞》記載宋徽宗召米芾寫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硯,一寫完字,就抱上硯臺跪請曰:「此硯經臣濡染,不可復以進御,取進止。

」讓皇帝把硯臺賜給他,皇帝答應他,米芾舞蹈以謝,又恐皇上後悔,便急著把硯臺抱回,連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嘆氣說:「顛名不虛得也。

」明末呂留良有嗜硯之癖,自言「予幼嗜硯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黃宗羲曾贈給他一方八角硯,這硯臺是梅朗中從傳教士手中得到的龍尾硯。康熙時林佶、餘甸皆嗜硯,餘甸題有〈中洞活眼硯銘〉:

「莫精於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於眸子,然者曉星之當空。」。

明清時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其實是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風韻別緻,且易於發墨,深為書家所珍愛。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鄒平張尚書崇禎間遊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硯。

」張延登死後,其硯落入浙撫張勄手中。孔尚任對多蝠硯詠贊不絕:「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一硯供二賢,前後荷殊眷」。

臺灣濁水溪所產之「螺溪石」,經琢磨而成的硯,稱「螺溪硯」,由於色澤雅美,發墨佳良,而且嚴冬不凍,貯水不幹,亦為稀世之寶。

編輯本段

歷史硯  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

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佈全國各地。

七十年代末,在陝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套繪畫工具,其中有石硯、研棒及硯蓋,距今約2023年左右。2023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墨硯,是用鵝卵石打磨製成。不過,那時的墨為天然礦石,因而硯還需用研棒輔助,才能將墨磨至細。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

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儘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著名的有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端硯產於廣東端州(肇慶市)東郊端溪,唐代就極出名,李賀有詩日: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石質細膩、堅實、幼嫩、滋潤,捫之若嬰兒之膚,。溫潤如玉,磨之無聲,發墨光潤。

石上且有鴝鵒眼等自然紋理,歙硯產於徽州,徽州是府治,歙縣是縣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硯與徽墨乃是「文房四寶」中同產一地的姐妹。歙硯的特點,據《洞天清祿集》說:

「細潤如玉,發墨如飢油,並無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雲月異象。」端硯資源缺乏,名貴者已不多;歙縣地處黃山之陽,取材廣泛,近年仍有鏤刻工極細之藝術大硯出產。

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極難。澄泥硯產于山西絳州,不是石硯,而是用絹袋沉到汾河裡,一年後取出,袋裡裝滿細泥沙,用來制硯。另有魯硯,產于山東;盤谷硯,產於河南;羅紋硯,產於江西。

一般說,凡石質細密,能保持溼潤,磨墨無聲,發墨光潤的,都是較好的硯臺。種類

硯,按材質來分,可有石類、陶瓦類、金屬類、漆砂類等,而硯的主要材質是各種硯石。硯石一般以產地命名,我國出產有200多種硯石,其中最的當屬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硯(另一說法為澄泥硯)。

關於影視類的學術期刊有哪些?可以投稿的不一定是核心期刊

1 當代電影 當代電影 雜誌是電影藝術專業刊物。注重電影理論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對中國電影精品和國外電影經典作品的分析,並注重對當代電影作品的研究。當代電影雜誌欄目設定 本刊主要欄目 90年代世界電影 影片個案分析 電視研究。2 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 雜誌紿終走在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最前沿,內容涉及影視...

袁隆平的生平和學術貢獻,袁隆平的生平和學術貢獻250字

主要事蹟 1964年首先提bai出培育 不育du系 保持系 恢復系 三系法利zhi用水稻雜dao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 三系 配套的關鍵。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 二九南一號a 和相應的...

學術誠信的意義,學術誠信的重要性

國外對於誠信一塊看的非常之重,對於學術誠信和作業更是嚴查到底。這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學校和老師所灌輸的鐵律,對於作弊抄襲後果是開除甚至影響後面公升學。並且在國外老師會對學生區別對待,取決於日常作業和考試。並且在高中的時候就會接觸 這一塊。為後面的學習坐下鋪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留學生初到國外適應不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