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府枋洲
此語句為心經梵語咒文,意譯為華語大致為:來吧,來吧,趕快過來吧,到達智慧彼岸。又或解為:
去吧,去吧,大家都過去吧,到達智慧解脫的彼岸。 1.揭諦揭諦:
揭諦者人空,又揭諦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也。道雲,身心不動之後,復有無極之真...
2樓:匿名使用者
心經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摩訶」: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 。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律與特質,約略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
「般若」為梵語音譯,指通達妙智慧;
「波羅」為梵語音譯,指到彼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有解脫掛礙的意思;
「蜜多」為梵語音譯,意為無極。可聯想比如蜜蜂採花釀蜜,能融合眾多不同**成分而歸納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內容所**的主體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內容的重要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白話解釋
觀自在菩薩(般若智慧已經達到自在境界的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當他修行般若智慧達到波羅蜜多覺悟境界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洞見色、受、想、行、識五蘊乃是人類虛空的妄想)
度一切苦厄(所以菩薩要為眾生解脫一切執著於生死煩惱的苦厄)
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色不異空(你所看見的物質世界其實是你的精神世界)
空不異色(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你以為的物質世界)
色即是空(物質世界就是精神世界)
空即是色(精神世界就是物質世界)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人類所謂的感受、思想、行為和認識也是如此)
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是諸法空相(其實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類虛空的精神幻覺)
不生不滅(真實的世界不會產生,也不會滅亡)
不垢不淨(不會被塵埃沾汙,也不需要去潔淨)
不增不減(任何東西都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是故空中無色(在真實世界裡並沒有物質這一概念)
無受想行識(自然也就不存在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感受、思想、行為和認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對於真實世界沒有任何意義)
無色聲香味觸法(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顏色、聲音、香氣、味道、感覺和概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你的意識也全部都是錯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沒有前世愚昧的事情,也沒有後世報應的所謂十二因緣)
乃至無老死(就連生老病死也是胡說)
亦無老死盡(更沒有生死輪迴的道理)
無苦集滅道(沒有生死煩惱,沒有貪婪和恐懼,也沒有所謂的真理)
無智亦無得(既沒有智慧,也得不到任何知識)
以無所得故(這才是超越了人類精神的惟一真實的世界)
菩提薩埵(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觀自在菩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靠般若智慧抵達了波羅蜜多覺悟的彼岸)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心中沒有任何牽掛和妨礙,正是因為沒有受到人類精神影響的緣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沒有任何恐怖,遠離那些違背自然的思想)
究竟涅盤(所以菩薩觀得自在,消除了一切煩惱)
三世諸佛(過去、現在和將來三世佛以及一切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都是依靠般若智慧達到波羅蜜多覺悟的境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羅無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成佛的境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所以般若智慧波羅蜜多覺悟是不可思議的咒語)
是大明咒(是普照一切的咒語)
是無上咒(是最最偉大的咒語)
是無等等咒(是超度一切的咒語)
能除一切苦(能夠解除人生的一切生死煩惱和苦厄)
真實不虛(佛無妄語,自然真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所以這是眾生修行般若智慧抵達波羅蜜多覺悟的密咒)
即說咒曰(咒語曰)
揭諦揭諦(去吧去吧)
波羅揭諦(走過所有的道路)
波羅僧揭諦(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
菩提薩婆訶(歡呼覺悟吧)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什麼意思啊?
3樓:六六
意思:依般若得渡去吧,依般若得渡去吧!渡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急速的來成就無上佛菩提。
此四句分別可以釋如下:
"揭諦"者,此處為"去"或"度"之意,這也就是深般若的本有功能,度眾生於彼岸;重複"揭諦"二字,無非是自度度他的意思;
"波羅"意為"彼岸";"波羅揭諦"者,"度到所欲之彼岸"的意思;
至於"僧揭諦"的"僧",意為"總"或"普",因而"波羅僧揭諦"的意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菩提"為"覺";
"薩婆訶"即"速疾"也,意謂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覺。
只要默誦此密咒,就在不覺不知的狀態下超凡入聖,所以才說,此咒即般若,而般若即是咒。另一方面,從梵文的語法上看, 原文是用梵文女性呼格,因此,揭諦的主語是女性,而咒文字身也是與密宗「般若波羅蜜多是佛祖母親」的說法一致。
4樓:生活即是金錢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為心經梵語咒文,意譯為華語大致為:來吧,來吧,趕快過來吧,到達智慧彼岸。又或解為:去吧,去吧,大家都過去吧,到達智慧解脫的彼岸。
擴充套件資料
1、揭諦 ,亦有叫做「揭帝」,讀作gā dì ,佛教語,去、去經歷、去體驗的意思,語出大乘佛教鼎盛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般若波羅蜜多咒,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2、《西遊記》中揭諦便是唐僧西行的主要**神之一,比如八十一難就是揭諦數著的,文中曰:「蒙差揭諦皈依旨 謹記唐僧難數清。」
3、《水滸傳》第四回:「直饒揭帝也難當,便是金剛須拱手。」
4、《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禪師勃然大怒,口中唸唸有詞,大喝道:『揭諦何在?快與我擒青魚怪來,和白蛇現形,聽吾發落!』」
5、後來隨著佛教的發展,演變成佛教**神之一,也稱五方揭諦:金光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 ,為佛教五方守護大力神.。
5樓:老醋耺flhy韃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後幾句 揭締,揭締,(去吧去吧)波羅揭締,(到彼岸去吧)波羅僧揭締,(大家快去彼岸)菩提薩婆呵(修成正果) 修行之用
6樓:雲之墊付
「揭諦揭諦」 過去所作一切善惡,幻化五蘊,蕩然淨盡,塵勞妄念,一時頓除。揭諦者人空;又揭諦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故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到空無所空,生死永斷,同到彼岸,永不受生。
波羅為彼岸,揭諦為空,空同彼岸,彼岸同空。故曰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與空同達彼岸,與僧同到彼岸,彼岸為空。
「菩提薩婆訶」 梵語菩提為初,薩婆訶為末。初發菩提心,堅持修行,永無退轉,終達彼岸。菩提薩婆訶者,善始(菩提)善終(薩婆訶)也。
7樓:匿名使用者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 婆訶 什麼意思 因為天竺宗教比較亂,有什麼信什麼
我給你解你可以不信,應該是英語的音譯:
god god please god please god please amen
梵蒂岡的上帝就是中國的帝俊,中國的伏羲女媧同期的人物,和中國的對立,伏羲女媧都是人上身蛇下身,古華夏應該在印度,因為神戰被從地球上抹去,人類三大未解之謎之一,帝俊一派遷移到地中海,伏羲女媧一派慢慢遷移到河洛,神每2023年左右到一次地球,神話時代結束的時候他們坐飛船離開地球,從那時開始計2023年,所有國家神話都有人身蛇尾的神靈,印第安人是夏朝**散的,和中國同源,山海經裡的地圖是世界地圖,用那個地圖印度的大河流,美洲的山脈都能對上
8樓:茶中浮生
揭諦"的意思是"去"。從痛苦中走向解脫,從無明中走向覺照,從二走向不二。"揭諦揭諦"的意思是"去呀,去呀"。
"波羅揭諦"的意思是"走過所有的道路到彼岸去啊"。所以這個咒語的語氣是很強的。去呀,去呀,走過所有的道路去彼岸啊。
在"波羅僧揭諦"中,"僧"的意思是每一個人,僧伽,眾生的全體。每個人都到彼岸去。"菩提"是內在的光明,是覺悟,或者覺醒。
你觀照著,這種實相觀使你獲得瞭解脫。"薩婆訶"是一種喜悅或興奮的呼喊,就像 "歡迎!"或"hallelujah!
"。"去呀,去呀,走過所有的道路,大家都到彼岸去啊,覺悟了 ,薩婆訶!"。
9樓:寬粉棧亟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揭諦(度)揭諦(度),波羅(彼岸)揭諦(度)波羅(彼岸)僧(竟)揭諦(度)菩提(正覺)薩婆訶(成就) 薩婆訶是一切義成就,一切成就,一切速疾成就的意思,並非樓上所說的所謂"興奮"之感嘆詞. 合起來的意思是:度度!
度彼岸!彼岸竟度!成正覺!
一切成就! 彼岸竟度竟同盡,即到達彼岸之意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以下是回答你問題時我參考的書目 參考書目慧律大師教授之《安樂妙寶》一書中之《般若大心陀羅尼》 另外,古來翻譯經典時,自古就有5種不翻,其中有多含不翻和祕密不翻 多含即一個詞語有多種含義所以保留梵文原音不作翻譯 祕密不翻即是如陀羅尼等,因為陀羅尼之真實意義要八地菩薩才能了達 那麼,如今所作的翻譯,只是就陀羅尼的字面意思做翻譯,簡單說這只是表面意思而已,陀羅尼之真實意義並不僅僅只是如此或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