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悽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
「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
他多才多藝,集詩、詞、書畫、篆刻、**、戲劇、文學於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華橫溢的**、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
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家劉質平等大師。《送別》寫於2023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段,其中
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招隱士》中就有「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
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裡,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
第二節,著重寫送別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過「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濁酒」、「夜別」、「離夢」,訴諸感官,觸動心絃,誘君品鑑。送別之情,當然會從內心生出許多感慨!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有幾人能相守在一起?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餘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悽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最後,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
從感情上看,夢裡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從韻律上看,它是重複強調,但這個重複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節,是第一節的重疊,進一步烘托別離的氣氛,是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覆。其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迴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種迴環美,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淒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迴盪不已。
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
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整曲《送別》,沿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悽美柔婉。歌詞造句長短參差,句式充滿變化。曲譜借用了當時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國藝人約翰·p·奧德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裝己酒,寫成了中國詩味極濃的校園歌曲。
那種痴情,那種哀怨,那種眷戀,統一於《送別》的歌吟中,珠聯璧合,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全詞韻字——邊、天、山、寒,即an韻,皆讀平聲韻,聲音亮麗。第二節開頭兩句,換一個uo韻,無呆板之感,和諧優美。
2樓:願你三冬暖吖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首先從景物暗示了送別的情景。「長亭」、「古道」、「芳草」都寓意了離別。古時城外專設有用以送別的亭子,故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說法。
古人對送別如此重視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那時沒有發達的交通,更沒有先進的郵政通訊,聯絡難,見面更難,「相見時難別亦難」,便在情理之中了。不象現在,高速公路,火車飛機,**網路,見面容易別也易。
「古道」即道路,但加一「古」字,便有了幾分荒悽之感。古詩詞中每每用著一意象來輔助離愁別緒。如「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等。
而芳草在古詩詞中也常是離愁別緒的比附物件。因為草有生命力頑強、生長普遍的特徵,故用以比附離愁別緒之深是很準確的。如「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招隱士〉〉),「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芳草年年如恨長」(馮延巳〈〈南鄉子〉〉),「思隨芳草萋萋」(孫光憲〈〈清平樂〉〉。
「芳草碧連天」一方面寫出了離愁的浩蕩無涯,另一方面又把離別置於於一個廣闊的背景之中。芳草連天,茫茫一線,長長的直線給人以 廣闊之感,而廣闊的背景無疑加深了送別的內涵,強化了送別的典型意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作者又進一步用離別的意象來渲染離別的情思。「柳者,柳也」,柳幾乎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送別意象,「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張先《江南柳》),所以有折柳送別的習俗。
這裡有意強調柳的意象,用意即在於此。在徐徐的晚風中,柳枝在輕輕風中搖曳,似乎是友人低低的傾訴,輕輕地叩擊著作者的心。此時,又傳來悠悠的笛聲,再晚風中,在這送別的特定情景中,顯得格外悽婉。
此情此境作者不由得遙望遠方,遙望友人將取的地方。看到的是重重的山脈和輝煌的夕陽。「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友人就像那落日要依依地離自己而去,要去往**呢?
「山外山」。「平蕪盡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歐陽修〈〈踏莎行〉〉),關山重重,古道迢迢,此地一別,何日才能再見呢?聯想及此,作者怎能不愁緒滿懷,感慨萬千呢?
看著眼前的友人將去,作者自然地聯想到其餘的朋友,他們又在何方呢?「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原來大半都星散各地,有的在天涯,有的在海角,他們近況如何,他們在作些什麼。
於是,一念之間,離愁籠罩的心又添上了深沉的思念。「天涯地角有時盡,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深沉的思念,遙遠的距離,主客觀之間構成了強烈的矛盾。
但是,世事如此,非人力所及。感情想望廝守,人生要求分離,感情與人事的衝突已是一種必然。既然留不住友人離去的腳步,乾脆「勸君再盡一杯酒」,再享受片刻的歡娛。
實際上,此刻的歡娛,將更加增添別後的相思。作者也深知此情,邊自然想到「今宵別夢寒」。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只有傷懷的夢才會夜半醒來,邊自然點明瞭「別夢」的傷懷。
自「別夢」中醒來,勢必感到夜半的寒意,回想夢中情景,追憶白天的離別,遙想星散的朋友,自然倍感孤苦,倍感傷懷。最後一句的情景雖是設想,但它非無源之水,而是因情而設,是感情的必然發展,與全詞渾然一體。
回首全詞,意象豐富,意境廣闊,詞義曉暢,韻律和諧,感情纏綿,渾然天成。從表達的感情來看,也是哀而不傷,愁而不悲,很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即中和之美。全詞達到了意象與情思,語言與韻律,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不愧為一曲送別的絕唱。
中文翻譯:
深秋夜闌,旅途天空
寂寥的回憶,一個人憂愁
懷戀的故鄉,親切的父母
走在夢中,回故鄉的路
深秋夜闌,旅途天空
寂寥的回憶,一個人憂愁
風雨敲窗,夢被打破
遙遠的他們,心迷惘
懷戀的故鄉,親切的父母
思緒湧來,樹梢動
風雨敲窗,夢被打破
遙遠的他們,心迷惘
因為這首詩本來就是類似的現代文,淺顯易懂,而且每句話並不是在寫實的,很多都是寫虛的,所以要靠體會而不是看那樣翻譯出來的,你看看上面的那些解釋就明白吧
李叔同《送別》 原文及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4樓:等著春天吧
。。。。。。。。。。。。。。。。。。。。。。。。。。。。。
《送別》李叔同 詩意
5樓:匿名使用者
—— 李叔同《送別》
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 同這首《送別》。 2023年,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的李 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它屬 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
所 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 負的知識分子,鼓吹**對思想啟蒙的 重大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 課。同時,一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 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 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 堂樂歌」還常常採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 寫新的歌詞。
李叔同的《送別》,就具 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一是用 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 行曲調作譜。不瞭解這些背景,難免會 對《送別》不同於現代歌曲的某些特 點,感到困惑和不解。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 詞的一個基本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 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李白《送友 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 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 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 的:
「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 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 壺。
」(《芙蓉樓送辛漸》)都是送別 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 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 孫去,萋萋滿別情。
」與李叔同的《送 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 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 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 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 象。
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 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 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離 別「集體無意識」。所以,《送別》也就 成為中國人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 個朋友而寫的,是實有其人。
但耐人尋 味的是,根據目前的材料,還看不出李 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 我看來,《送別》並不是為具體的友人 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 詩。《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 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 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 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 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 意蘊昇華:
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 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 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 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 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 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
所以, 《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 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
李叔同《送別》意思,《送別》李叔同,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 很像一首古詞 類小令 共三節,其中一 三兩節文字相同。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 長亭 古道 芳草 晚風 暮色 弱柳 殘笛 夕陽 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 古道 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白居易...
送別這首詩的意思《送別》李叔同,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風景是那樣的美為大意是尋陽五溪的水曲折沿回一直流入巫江,表達了對好友的離去的祝福與不捨,為什麼我還更加感到憂愁呢,你到了那裡一定會很喜歡?遠遠的望去你的帆船已遠在天邊再也看不到。全詩由樂景寫悲情,在蘆花颯颯美好的金秋八月送你離去,只留下日暮時的長江獨自流淌,為世人所傳頌 大意是尋陽五溪的水曲折沿回一...
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李叔同圓寂前的最後手書是什麼意思?
1941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圓寂。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已重,手書二偈與諸友告別,偈雲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10月13日 農曆九月初四日 弘一大師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彌留之際,書 悲欣交集 四字,是為絕筆。自1918年7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