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陽高度在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在南,北半球的各

2021-06-09 00:07:35 字數 4191 閱讀 5964

1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時因地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

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定性地表達某時某地太陽輻射能量的多少。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

夜長;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夏至日這一天,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太陽整日不落,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冬至日這一天,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且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太陽整日不出,出現極夜現象。

南半球反之。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此時,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舊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綜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夏,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而變化,吏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車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廷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臣成了五帶。

2樓:匿名使用者

北半球是冬至日最小,夏至日最大.南半球相反.

3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日最短

夏至日最長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4樓:假面

春分和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減。之後太陽直射點慢慢向北移動,到夏至時到達太陽直射最北點---北迴歸線。

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北迴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太陽直射點再往南移動,到秋分回到赤道,過了秋分繼續向南移動,到冬至時太陽直射點到達南迴歸線。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南迴歸線向南北兩極逐漸遞減。

對於地球上的某個地點,太陽高度角是指太陽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專業上講太陽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陽光線與通過該地與地心相連的地表切面的夾角。太陽高度角簡稱高度角。當太陽高度角為90°時,此時太陽輻射強度最大;當太陽斜射地面時,太陽輻射強度就小。

5樓:暮夏淺眠

一、緯度分佈

正午太陽高度從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3、春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季節變化

1、夏至日: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達最大值,南半球達最小值。

2、冬至日: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達最大值,北半球達最小值。

3、春秋分日:赤道達最大值,南、北極點達最小值。

三、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和變化規律

1、太陽直射點的確定方法

(1)緯度的確定

方法一:「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和「晨昏圈與緯線相切點的緯度(出現極晝極夜的最低緯度)」互餘。

方法二:通過節氣來判斷。夏至,太陽直射23°26′n;冬至,太陽直射23°26′s;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據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兩地緯度差計算。

方法四:「赤道處晨昏線與經線的交角(銳角)」等於「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2)經度的確定

基本原則:地方時為12時的經線即為太陽直射的經線。

方法一:晨線和赤道的交點(經度)向東90°或昏線和赤道的交點(經度)向西90°,即為太陽直射點的經度。

方法二: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切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判斷太陽直射的經線。

2、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的緯度分佈規律

(1)赤道地區和南北兩極地區的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均為23°26′。

(2)0°到南北緯23°26′之間的地區(或熱帶地區),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從23°26′增大到46°52′。

(3)南北緯23°26′到南北緯66°34′之間的地區(或南北溫帶),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均為46°52′。

(4)南北緯66°34′至極點之間的地區(或南北寒帶),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從46°52′減小到23°26′。

6樓:

春分日在每年的3月21日(或20);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緯線上;極圈移動到南北極點上;全球晝夜長短相等;正午太陽高度角赤道上90°——直射,由赤道越往兩極太陽高度越低,極點上太陽高度角為0°。

對於地球上的某個地點,太陽高度角是指太陽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專業上講太陽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陽光線與通過該地與地心相連的地表切面的夾角。太陽高度角簡稱高度角。當太陽高度角為90°時,此時太陽輻射強度最大;當太陽斜射地面時,太陽輻射強度就小。

秋分日在每年的9月23日(或22);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緯線上;極圈移動到南北極點上;全球晝夜長短相等;正午太陽高度角赤道上90°——直射,由赤道越往兩極太陽高度越低,極點上太陽高度角為0°。

7樓:冰玉

春分:太陽直射赤道,以後慢慢向北移動,到夏至時到達最北點---北迴歸線,過了夏至再往南移動,到秋分回到赤道,過了秋分繼續向南移動,到冬至時到達南迴歸線,過了冬至再向北移動,到第二年春分時回到赤道。明白?

8樓:

(1)春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2)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3)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4)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的緯度分佈規律如下:

(1)赤道地區和南北兩極地區的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均為23°26′。

(2)0°到南北緯23°26′之間的地區(或熱帶地區),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從23°26′增大到46°52′。

(3)南北緯23°26′到南北緯66°34′之間的地區(或南北溫帶),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均為46°52′。

(4)南北緯66°34′至極點之間的地區(或南北寒帶),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從46°52′減小到23°26′。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是多少

9樓:蒙利黎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4天的正午的太陽高度角分別是64度 64度 87.5度 40.5度春分二十四節氣之第四節氣,在3月20日或21日表示春季中間,晝夜等長。

夏至二十四節氣之第十節氣在6月21日或22日表示

炎熱將至該日晝最長夜最短秋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節氣,在9月23日或24日表示秋季中間晝夜等長冬至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節氣在12月21日或22日;表示寒冬到來該日晝最短夜最長冬至又稱日短至

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所以古人稱

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0樓:

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夏至太陽73.5度斜射地面。春分、秋分太陽均50度斜射地面。而冬至太陽則26.5度斜射地面。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是隨緯度不同和季節變化有規律地變化著。在同一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隨季節而變化。如北京(北緯39°54′),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二分日適中。

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角則隨緯度而變化。

11樓:匿名使用者

春分和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減。之後太陽直射點慢慢向北移動,到夏至時到達太陽直射最北點---北迴歸線

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北迴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

太陽直射點再往南移動,到秋分回到赤道,過了秋分繼續向南移動,到冬至時太陽直射點到達南迴歸線,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南迴歸線向南北兩極逐漸遞減

紹興地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太陽高度角,日出日落時間

紹興位於大約30 n,120 30 e。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各地都是當地時間6點日出,18點日落。由於紹興比120 e偏東30 紹興二分日的日出時間是北京時間5 58,日落時間是北京時間17 58。夏至日紹興的晝長約14小時,當地時間5 00日出,此時北京時間是4 58。當地時間19 00...

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有啥子區別咧

太陽高度的問題 其實首先 你應該明白一點,就是分晝夜關鍵是晨昏圈,晨昏圈所在平面永遠和太陽光垂直,而直射點就是地心與太陽光的連線在晝半球的交點 給你個圖 上面直射點那條線與赤道所成的角度就是直射點的緯度 這個知道吧,老師肯定講過 與晨昏圈和地軸所成角度是一樣的。這樣,只要知道晨昏圈與某個緯線圈相切的...

6月22日到9月23日,香港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為

6月22日是夏至日,9月23日是秋分。香港在北迴歸線附近。照理說應該是由高到低的呀!香港大致位於22 n 23 n,相對於北迴歸線23 26 來說,還是偏南的因此,6月22日後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時,會直射到香港,太陽高度角達到最大值90 所以低 高 之後才從高 低 題解 時間段 由夏至日 秋分日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