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海棠鳳尾魚
釀豆腐:
從前,有位興寧人和一位五華人是好朋友,秉性耿直執著,結成同年。
一天,他們相邀去飯館吃飯。點菜時,興寧人說吃豆腐,五華人說吃豬肉。兩人互不相讓,各執己見,爭吵起來。
店老闆怕他們鬧翻了臉,便想出了一條妙計:把豬肉剁碎,拌上佐料,釀進一塊塊豆腐裡,先炸後煮,又香又鮮。倆人一吃,連聲叫好,都覺得比單吃一種菜要好得多。
豐順錦糕
當地一位秀才參加科舉考試,連續考了5次都名落孫山,家庭也因此弄得家徒四壁,但他毫不氣餒。第6次科舉考試,其夫人為了節約盤纏,特意把糯米磨成粉狀,加點糖和少許水做成糕點,作為丈夫路上的乾糧。不想此次趕考,竟一舉高中,衣錦還鄉,鄉親們認為是吃了這種糕點的緣故,便將其稱之為“錦糕”,紛紛效仿製作,並不斷改進生產工藝,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食物。
2樓:妮子
梅州有許多傳說,其中有落弟秀才李文古的人物傳說比較多,灰諧風趣,耐人尋味。關於他的傳說有"三戲先生"、"三戲學臺"、"三戲白食客"、"三戲村姑"、三戲李二何"、"三戲叔母"等。
李文古,又曾稱李文固,其實從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實名字叫李文古。漢族,系明末清初丙村(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花管理區)人。
從有關他的種種故事傳說來分析,可知他是個非常聰明機智的人物(如"三戲先生"、"三戲村姑"),又有民族氣節的人(如"三戲李二何"和"三戲學臺")。同時又是則正不阿的人(如"三戲**"等),也是個風趣詼諧的人(如"三戲白食客"等),還是個非常好勝和善於報復的人(如"三戲叔母"、"罰背磨石"等)。
李文古的故事傳說很多,基本上都是詼諧風趣、寓莊於諧的故事,生動、形象、古怪。
三戲李二何
要知道,這李二何可是李文古的遠房阿叔,他怎麼也要戲弄他呢?李二何,家名李士淳,是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人,與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的李文古,屬於同宗叔侄,按輩份,李二何高一輩,所以文古該喊他"二何叔"。這李二何,也不是個泛泛之輩,他於明代崇禎年間,是皇太子的老師。
明末,李二何見明朝大勢已去,便暗攜明太子潛出京城,把太子暫寄陰那山靈光寺,埋名隱姓當了"小和尚"。李二何見反清復明已無望,便決以退隱,躲在陰那山靈光寺著書立說。清王朝為鞏固清廷統治,便極力收買拉攏漢人為其服務,曾多次下詔李二何應詔出山做官。
李二何屢接清廷詔書,心神不定;去好還是不去好?正在猶豫末決。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文古見老叔李二何決心難下,便乘各種場合,有意規勸李二何,不可為滿清王朝辦事,要"忠臣不事二主",保持晚節。這就是"三戲李二何"的時代背景。李文古所"戲"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老叔李二何,不要變為"有奶便是娘"的"唯利是圖"的人;又要讓李二何保持晚節,不要為清廷賣命。
於是,"三戲李二何"的故事就逐漸"出臺"了。
"要汝有何作用"
李文古是很注重民族氣節的人,自動放棄仕途,不當清朝的官,甘居清貧,為村中"芸芸眾生"之一員。當他知道遠房宗叔李二何的矛盾處境後,心裡也不好過,一心要幫助他下定決心,擺脫困境。但怎麼對他說好呢?
阿叔畢竟是阿叔,自己是後輩,當面直說規勸,實難開口;不說呢,又覺得問心有愧。於是,他特地搭船去鬆口見二何叔,見機行事。
文古來到鬆口,拜見了李二何,並一同到花園中游玩。李二何是個詩人,喜歡吟詩作對,眼見園中百花吐豔,一時詩興勃發,便對李文古道:"老侄,我許久沒吟詩作對了,今日春光滿目,百花爭豔,實在喜人,我倆不妨對個對吧!
"文古道:"不錯,那就老叔出個上聯,讓小侄對下聯吧!"二何說:
"好吧!"於是,出了個上聯:"香花不豔,豔花不香,牡丹花又香又豔。
"李文古一聽此聯,忽然想到要乘機規勸他拒絕出仕的事,沒想到他還如此閒情逸致作甚對聯,心中略加思索,便出口對道:"臭屁不響,響屁不臭,蘿蔔屁又臭又響。"
李二何一聽不樂了,"咳,老侄,看你一表斯文,怎麼把香花對臭屁?!"
李文古忙於應道:"咳,老叔,如今世亂紛紛,青紅不辨,是非顛倒,香花對臭屁又有什麼奇怪?!"
李二何一聽,知他話中有話,令人深思,也就不便再辨了。叔侄倆怏怏地回到二何家中。文古見二何房間門角頭,放著一枝柺杖,拿過一看,見杖上刻有一句話:
"用之則行,不用則藏,唯我與汝相賴。"李文古看後,心中暗想:二何叔對明朝已經心灰意懶,但對清朝仍然心猶末決,不如乘機再提醒他一下。
於是在手杖上加刻了這樣一句話:"危而不持,顛而不扶,要汝有何用?!"李二何見了此話,知道文古是在譏諷自己不憂國憂民,心裡著實難受,只好把柺杖扔了。
"老叔,你要盡忠!"
又一次,李文古與李二何叔侄二人同赴宴會。李文古向李二何勸酒,舉杯時話中有話地說:"老叔,您要盡盅!
""盡盅"。李二何聽出了李文古的"弦外之音",便舉杯笑道:"老叔雖不能盡盅,但我好得很!
"這第一個"好"字,指愛好,與"孝"諧音。因李二何以父母年老必須孝養,作為自己雖未能為明王室盡忠,卻能為父母盡孝。這就是"忠孝不能兩全",能孝也是好人之意。
李二何雖能圓滑收場,便畢竟又被李文古戲了一回。
"清明時節兩紛紛"
還有一次,李文古與李二何一同與文友飲宴,講定要行酒令。這酒令規定:其中要有一個物件、一個古人名、一句官話、一句千家詩。違令者要罰酒三盅。講好後,便依次行令。
第一人說:"我有一張床,送給張子房。張子房不要?春色惱人眠不得。"
第二個人說:"我有一把傘,送給曹子建。曹子建不要,為什麼不要?翦翦秋風陣陣寒。"
第三個人說:"我有一雙屐,送給王安石。王安石不要,為什麼不要?應嫌屐齒印蒼臺。"
第四個人輪到李文古,他不假思索便說:"我有一雙靴,送給李二何……"
在坐者一聽都說:"不對,李二何是現在的人,我們規定的是要古人名字。"
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人,現在是清朝了,為什麼不對?"大家無話可說,李文古便接著說道:
"李二何不要,為什麼不要?清明時節兩紛紛!"意思是嘲李二何身居明清兩朝,不能為明室盡忠,對於當不當清朝的官,至今仍猶豫不決。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弄得李二何滿面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但他從此便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意志,始終沒再出山。而是歸隱陰那山寫詩著書,以終天年。
由他攜帶來的明太子,也在陰那山做了一輩子和尚,死後,寺僧為了紀念他,特地刻了一尊"太子菩薩"佛像,供奉在靈光寺,每年農曆三月十八,還由寺僧挑出來遊鄉,表面上說是"賜符除蟲"(符上有啄木鳥圖),實際上是提醒百姓不要忘記"漢家天下",因為農曆三月十九日,就是明代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煤山吊頸,明朝滅亡的日子。因此,農曆三月十九日,又被眾稱為"太陽生日",這也是借意為了紀念明朝罷了。
梅州有哪些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我要答案!!!快快快快!!!!
3樓:匿名使用者
梅州關於李文古的故事。
李文古三戲李二何
李二何可是李文古的遠房阿叔,他怎麼也要戲弄他呢?這就要先知道"李二何"是何許人物,然後,才會明白李文古一定要"戲他"的道理。
李二何,家名李士淳,是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人,與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的李文古,屬於同宗叔侄,按輩份,李二何高一輩,所以文古該喊他"二何叔"。這李二何,也不是個泛泛之輩,他於明代崇禎年間,中會試第一名進士,是為"會元",又稱"會魁",殿試後授翰林院編修,後任"東宮侍讀",即為皇太子的"侍讀",實際是皇太子的老師。明末,李自成(闖王)的起義部隊攻佔了北京時,崇禎皇帝被逼在北京煤山自盡,吊死在歪脖子樹上,"樹倒猢猻散",明朝文武百官四散逃亡,李二何見明朝大勢已去,便暗攜明太子潛出京城,把太子暫寄陰那山靈光寺,埋名隱姓當了"小和尚",法名"(太歲上下結構)和尚";而李二何自己呢,則仍是"反清復明"之心不死,聯絡了一批反清志士,在鬆口一帶招兵買馬,設卡收稅,以作復明的準備。
後來,所依賴之主要人物,不是投降便是退隱,李二何處於"孤掌難鳴,獨木難支"的情況,便退隱陰那山。其時,是清順治年間,清室王朝大勢已定。李二何見反清復明已無望,便決以退隱,躲在陰那山靈光寺著書立說,先後著有《三柏軒詩文集》和《陰那山志》行世。
是時,清王朝為鞏固清廷統治,便極力收買拉攏漢人為其服務,曾多次下詔李二何應詔出山做官。李二何屢接清廷詔書,心神不定;去好還是不去好?正在猶豫末決。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文古見老叔李二何決心難下,便乘各種場合,有意規勸李二何,不可為滿清王朝辦事,要"忠臣不事二主",保持晚節。這就是"三戲李二何"的時代背景。李文古所"戲"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老叔李二何,不要變為"有奶便是娘"的"唯利是圖"的人;又要讓李二何保持晚節,不要為清廷賣命。
於是,"三戲李二何"的故事就逐漸"出臺"了。
"要汝有何作用"。
李文古是很注重民族氣節的人,自動放棄仕途,不當清朝的官,甘居清貧,為村中"芸芸眾生"之一員。當他知道遠房宗叔李二何的矛盾處境後,心裡也不好過,一心要幫助他下定決心,擺脫困境。但怎麼對他說好呢?
阿叔畢竟是阿叔,自己是後輩,當面直說規勸,實難開口;不說呢,又覺得問心有愧。於是,他特地搭船去鬆口見二何叔,見機行事。
文古來到鬆口,拜見了李二何,並一同到花園中游玩。李二何是個詩人,喜歡吟詩作對,眼見園中百花吐豔,一時詩興勃發,便對李文古道:"老侄,我許久沒吟詩作對了,今日春光滿目,百花爭豔,實在喜人,我倆不妨對個對吧!
"文古道:"不錯,那就老叔出個上聯,讓小侄對下聯吧!"二何說:
"好吧!"於是,出了個上聯:"香花不豔,豔花不香,牡丹花又香又豔。
"李文古一聽此聯,忽然想到要乘機規勸他拒絕出仕的事,沒想到他還如此閒情逸致作甚對聯,心中略加思索,便出口對道:"臭屁不響,響屁不臭,蘿蔔屁又臭又響。"
李二何一聽不樂了,"咳,老侄,看你一表斯文,怎麼把香花對臭屁?!"
李文古忙於應道:"咳,老叔,如今世亂紛紛,青紅不辨,是非顛倒,香花對臭屁又有什麼奇怪?!"
李二何一聽,知他話中有話,令人深思,也就不便再辨了。叔侄倆怏怏地回到二何家中。文古見二何房間門角頭,放著一枝柺杖,拿過一看,見杖上刻有一句話:
"用之則行,不用則藏,唯我與汝相賴。"李文古看後,心中暗想:二何叔對明朝已經心灰意懶,但對清朝仍然心猶末決,不如乘機再提醒他一下。
於是在手杖上加刻了這樣一句話:"危而不持,顛而不扶,要汝有何用?!"李二何見了此話,知道文古是在譏諷自己不憂國憂民,心裡著實難受,只好把柺杖扔了。
"老叔,你要盡忠!"
又一次,李文古與李二何叔侄二人同赴宴會。李文古向李二何勸酒,舉杯時話中有話地說:"老叔,您要盡盅!
""盡盅"。李二何聽出了李文古的"弦外之音",便舉杯笑道:"老叔雖不能盡盅,但我好得很!
"這第一個"好"字,指愛好,與"孝"諧音。因李二何以父母年老必須孝養,作為自己雖未能為明王室盡忠,卻能為父母盡孝。這就是"忠孝不能兩全",能孝也是好人之意。
李二何雖能圓滑收場,便畢竟又被李文古戲了一回。
"清明時節兩紛紛"
還有一次,李文古與李二何一同與文友飲宴,講定要行酒令。這酒令規定:其中要有一個物件、一個古人名、一句官話、一句千家詩。違令者要罰酒三盅。講好後,便依次行令。
第一人說:"我有一張床,送給張子房。張子房不要?春色惱人眠不得。"
第二個人說:"我有一把傘,送給曹子建。曹子建不要,為什麼不要?翦翦秋風陣陣寒。"
第三個人說:"我有一雙屐,送給王安石。王安石不要,為什麼不要?應嫌屐齒印蒼臺。"
第四個人輪到李文古,他不假思索便說:"我有一雙靴,送給李二何……"
在坐者一聽都說:"不對,李二何是現在的人,我們規定的是要古人名字。"
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人,現在是清朝了,為什麼不對?"大家無話可說,李文古便接著說道:
"李二何不要,為什麼不要?清明時節兩紛紛!"意思是嘲李二何身居明清兩朝,不能為明室盡忠,對於當不當清朝的官,至今仍猶豫不決。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弄得李二何滿面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但他從此便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意志,始終沒再出山。而是歸隱陰那山寫詩著書,以終天年。
由他攜帶來的明太子,也在陰那山做了一輩子和尚,死後,寺僧為了紀念他,特地刻了一尊"太子菩薩"佛像,供奉在靈光寺,每年農曆三月十八,還由寺僧挑出來遊鄉,表面上說是"賜符除蟲"(符上有啄木鳥圖),實際上是提醒百姓不要忘記"漢家天下",因為農曆三月十九日,就是明代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煤山吊頸,明朝滅亡的日子。因此,農曆三月十九日,又被眾稱為"太陽生日",這也是借意為了紀念明朝罷了。
樂遊原的故事或傳說樂遊原的故事或傳說
樂遊原 在長安 今西安 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 樂遊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 宣帝紀 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 也就是說,樂遊原本名 樂遊苑 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 苑 與 原 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 樂...
關於蓮的傳說故事,有關蓮花的2個故事或傳說
蘇韭菜雞蛋大結局大家 哪吒,聊齋中的荷花三娘 有關荷花的傳說和故事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 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
有關橋的傳說或故事越短越好
湖南湘西鳳凰古鎮有座鳳凰橋。據老人們說,原先鳳凰橋不叫這個名字。說起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呢。很久以前,鳳凰橋這裡有條河,沒有橋。每天河裡船來船往,船家都在這裡的簡易碼頭停泊上岸,人們過河也是靠船家擺渡的。後來,還是一個商人花錢請人修的橋。這位商人在外經商多年,一生無兒無女,老無依靠,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