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晚餐表達了什麼,最後的晚餐表達什麼含義

2021-07-29 18:35:04 字數 5336 閱讀 1567

1樓:假面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以聖經中耶穌與猶大之間的衝突,來表現人類正義與**的較量,表現特定的人文主題,高揚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達·芬奇通過對人物的心理刻畫和戲劇性場面的描繪,深刻地再現了這一斗爭的尖銳性。

當耶穌說有人出賣了他時,在場的十二個門徒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表情和動作:驚訝的、憤怒的、詛咒的、緊張的,特別是猶大張皇失措的舉止,刻畫得惟妙惟肖。整個畫面,情緒變化、性格表現、動勢傾向、人物組合都具有明顯的戲劇性和衝突感,很好的隱喻了人間光明與黑暗、美善與**的鬥爭。

《最後的晚餐》是義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以《聖經》中耶穌跟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為題材。畫面中人物的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於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

2樓:帥禕寧

是達·芬奇,不是蛋芬奇:-),你打錯了字

3樓:匿名使用者

最後的晚餐是一件壁畫作品而非油畫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 達芬奇 繪製

畫中沒有什麼隱含寓意

至於具體描述了什麼看看聖經相關片段就知道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十七世紀的吧,我記得是。表達了現實生活的奸與善,

最後的晚餐表達什麼含義

5樓:世紀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以聖經中耶穌與猶大之間的衝突,來表現人類正義與**的較量,表現特定的人文主題,高揚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

1.達·芬奇介紹:

達·芬奇是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簡稱,出生於儒略曆2023年4月15日(公曆4月23日),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2023年5月2日逝世,是義大利學者、藝術家。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物件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物件的核心。

2.賞析:

達·芬奇通過對人物的心理刻畫和戲劇性場面的描繪,深刻地再現了這一斗爭的尖銳性。當耶穌說有人出賣了他時,在場的十二個門徒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表情和動作:驚訝的、憤怒的、詛咒的、緊張的,特別是猶大張皇失措的舉止,刻畫得惟妙惟肖。

整個畫面,情緒變化、性格表現、動勢傾向、人物組合都具有明顯的戲劇性和衝突感,很好的隱喻了人間光明與黑暗、美善與**的鬥爭。

3.創作背景:

15世紀90年代,**家馬泰奧·班代洛還只是個孩子,那時他在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道明會修道院做見習修道士,他的叔叔維琴佐當時是那裡的院長。班代洛常會看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修道院的北牆上工作來打發時間,列奧納多當時正在繪製斯福爾扎時期一幅偉大的傑作——《最後的晚餐》。

4.儲存情況:

由於製作過程的先天不足,整個壁畫在達·芬奇還在世的時候就開始剝離,不知被後世畫家重複畫了多少次,哪一筆是達·芬奇的真跡恐難尋覓;此外這塊聖地還經歷了多次戰爭。除了拿破崙的大炮的轟擊,二戰時教堂也遭遇了轟炸。多虧義大利人把這面牆前後上下用好幾層沙袋完全遮擋住,壁畫才倖存了下來。

6樓:信書桃

《最後的晚餐>這一題材在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上都難以把握.達芬奇主要是在當時的繪畫透視融入處於萌芽的巴洛克藝術一些因素,建立起一種由上而下的穩定型構圖.他明顯地把主題人物表現出來--門徒聚集在一起,光看手姿的多樣化:巴多羅邁雙手按桌;小雅各和安德列的手呈現懷疑;彼得轉身時手握餐刀;猶大緊攥手中握住的賞錢;約翰清白的手;耶酥攤開的手;多馬豎指發問;大雅各張開雙臂,像在進行辯解;非利捫心自問表白的手勢;馬太、西門和達太相互問詢,顯得無辜的手伸向**.他們雖然姿勢各異,但是面向****的神情具有均衡的動感,背景和遠景描繪色調比較暗淡,只有**與門徒群像明顯浮現在畫面上.在畫的內容上達芬奇所表現的不是一般人所展示的慶祝逾越節場面,而是**告訴門徒,那夜他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他(馬太福音26章22節)當時大家的反應.在七嘴巴舌、議論紛紛之際,這幅畫顯露出各人內心深處的靈魂.每個人都在問:」是我嗎?

」他們的反應通過持續不斷的運動,向**身上流去又從他身上流走,但總是集中回到他身上.使徒們自然形成了3個1組共4夥人,在運動與反運動的漣漪中聚集在一起.以前描繪最後晚餐的畫,一般是把猶大單獨安排在和別的門徒對立的餐桌上的那一邊,達芬奇卻把猶大放在眾人之中,甚至靠近耶酥,以使主題更有戲劇性:我身邊的人要出賣我.這幅畫與其說是從肉體,不如說是從精神上孤立他,他是唯一在面部陰影籠罩的一人,而且他從**面前強烈地向後退縮.

<最後的晚餐>這幅畫有個特點是,所有的人物都沒有聖光,強調的是現實生活,是普普通通的人,就連耶酥頭上也沒有聖光.蛋芬奇只用透視法,讓耶酥成為中心,用視窗之光取代聖光,並使猶大背光置身與黑暗中.可以說達芬奇透過這幅畫,發揮了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據以反叛前時代的主題」人性與人性」.哥特時期,也就是文藝復興初期,畫家們仍受中古繪畫的影響,將耶酥與瑪利亞描繪的只有其神性,而其人性特質包括痛苦、哀傷、驚懼等等,全淡化到難以察覺,甚至身體都輕飄飄,彷彿是個靈體.而文藝復興晚期,卻出現完全相反的狀況,將耶酥的人性特質凸顯,直到難以察覺他是神的兒子.

<最後的晚餐>另一個絕妙的地方,在於**背後的窗,在牆壁上創造了一個通向消失點的平衡框架,這個消失點是在**身後窗子上方的山花,但暈塗法緩和了這種嚴格的平衡,而人物形象自然活動感又進一步緩解.同時由於在高處描繪開啟的窗戶,所以室內的氣氛自然偏重於上方,讓仰望觀賞的人不至於有沉重的壓迫感.而視窗投射進來的光線,正好強調出坐在窗戶千前面的**的臉孔具有相當與後光的作用,這都是達芬奇針對餐廳空間所做的處理的技巧,這正是體現了人類創造力的傑作之一.

不過在2023年,僧侶為了擴大門洞,把畫**人物的腳部都挖去了一塊.2023年,拿破崙一世軍隊侵佔米蘭,把食堂做了馬廄,士兵把壁畫中的人物頭部作為拋擲石塊比賽的目標.由於達芬奇選擇材料不當,畫面沒有打底就直接將顏料塗在乾燥的壁面上,所以在壁畫完成之前已經開始出現裂痕.之後在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殘和現代空氣的汙染,畫面已經損壞剝落,加上因二次大戰以後因修復工作不力所留下的痕跡,壁畫<最後的晚餐>已經慘不忍睹.

而這幅傑作仍儲存20多幅臨摹本.其中最佳的一本奧喬納臨於2023年,與原作少有差異,現存於巴黎盧浮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這幅畫,於20世紀90年代的搶救工作已經完成.

7樓:匿名使用者

。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牆上的。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8樓:鄰家梅妹

表現人類正義與**的較量,表現特定的人文主題,高揚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隱喻了人間光明與黑暗、美善與**的鬥爭。

《最後的晚餐》要表達什麼

9樓:花開的聲音

1495—2023年,達•芬奇為米蘭聖瑪利亞•戴列•格拉契修道院食堂創作了舉世聞名的《最後的晚餐》壁畫。這幅作品的完成標誌著盛期文藝復興藝術的成熟,無論是從主題的構思、人物性格的刻畫,還是構圖的嚴整、創作的手法來看,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幅畫長910釐米,寬420釐米,取材於《聖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26章猶大出賣耶穌的傳說故事。

據傳說耶穌曾在耶路撒冷的神殿上,猛烈抨擊偽善的人,說他們是毒蛇的子孫。因此遭到他的宗教敵人的反對,而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耶穌的門徒猶大在黑暗勢力面前貪生怕死而叛變,並接受了祭司長的30枚銀幣,答應做內應幫宗教敵人逮捕耶穌。

在逾越節(猶太民族的主要節日)的晚上,耶穌已預知其死期快到,和12個門徒共進晚餐,故名《最後的晚餐》。在進餐中,耶穌揭露了猶大的叛變行為,接著猶大提前離席,給敵人通風報信,並帶領敵人前來捉拿耶穌。這是文藝復興一個世紀以來許多藝術家常畫的一個傳統題材,只有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達到了最高的成就,而成為文藝復興盛期最典範的作品之一。

達•芬奇緊緊抓住《最後的晚餐》中最重要的情節,來表現戲劇性的衝突。耶穌突然在餐桌上向門徒宣佈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之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

」正是在這一剎那,每個門徒為他們的內心感情所驅使,呈現出各種姿態和表情。畫家用驚人的藝術力量渲染了這最後一次晚餐上那種森嚴而又緊張的氣氛。人們從這無言的畫中,目睹每個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彷彿聽到了他們正在七嘴八舌、紛紛議論的聲音。

這幅畫的主題思想是非常明確的,它無非是借《聖經》故事來美與醜、善與惡、正義與叛逆的鬥爭,表現作者本人的民主主義立場,反映義大利人民善良的意願和道德標準。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與同類作品相比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達•芬奇打破了15世紀以來的清規戒律,不再把叛徒猶大和眾門徒分開,而把他放在眾人之中,甚至讓他靠近耶穌就餐。從而深化了主題,連耶穌最親近的人都叛變了,說明人心之不可測,同時還說明金錢是怎樣腐蝕人的靈魂,猶大為了一點點錢財,竟出賣了自己的老師,出賣了自己的靈魂。因此,這幅傑作直到今天還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第二,達•芬奇把耶穌和眾門徒都畫成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具有與常人無異的思想感情,不再是神,他們的頭上都沒有神的標記——「聖光」了。所有的人物都**於現實生活,畫家為了塑造叛徒猶大形象,深入生活,他花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每天從早到晚深入到無賴漢聚集的地方去搜尋類似猶大的模特兒。

第三,達•芬奇把《最後的晚餐》畫成充滿矛盾的戲劇場面。整個畫面氣氛,人物的活動、表情,都是圍繞著耶穌所說的那句話而的。從而為我們塑造了鮮明的典型人物:

耶穌、猶大和眾門徒。再現了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耶穌光明磊落,為了自己的神聖事業視死如歸;門徒們忠誠善良、嫉惡如仇;猶大卑鄙、陰險,背信棄義。

總之畫家對每個人物進行了深刻的心理描寫,刻畫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第四,這幅畫在構圖上也別開生面。畫家不照搬生活中圍坐就餐,而是讓人物一字排開,都坐在桌子一邊,面向觀眾。達•芬奇以耶穌為中心,把人物左右平分為四組,每組三人,互相聯絡,彼此呼應,都向著中心人物耶穌,保持著向心力。

畫面顯得十分和諧、均衡。十二門徒座次(自左至右)是巴多羅米歐、小雅各、安德烈、老彼得、猶大、約翰、耶穌、多馬、老雅各、腓力、馬太、達太和西門。這一創造性構圖,使畫面更加集中,更加完美,更具有形式美,相反並不使人感到它違反實際生活,而是起了突出主題的作用。

研究家認為這是達•芬奇從佛羅倫薩畫家卡斯塔尼奧(1421—1457)的《最後的晚餐》構圖中受到了啟發。同時也充分說明達•芬奇非常瞭解藝術與現實生活既有聯絡又有區別、藝術**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道理。總之,這幅畫是造型藝術中「多樣統一性」的典範作品。

最後一點是畫家在空間及遠近法的處理上也有他獨到之處。他巧妙而又精確地運用了透視法則,把一切透視都集中在耶穌頭上,在視覺上使他成為統轄全域性的中心人物;同時達•芬奇還巧妙地延伸了壁畫地空間。整個畫面遠遠望去,感到縱深很遠,從耶穌背後的視窗,可以看到耶路撒冷美麗的黃昏景色。

專家們認為是畫家用自己家鄉佛羅倫薩的風景畫成的。此外,達•芬奇還正確地運用透視原理,把《最後的晚餐》畫在食堂牆壁上部,使水平線恰好與畫中的人物和桌子構成一致。因而使進入食堂的觀眾產生視覺和心理上的錯覺,彷彿自己也參加了耶穌和眾門徒舉行的晚餐,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

最後的晚餐的故事,《最後的晚餐》背後的故事

約1498 壁畫 460 x 880 釐米 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後一頓晚餐。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 但耶穌並沒說他就是猶大,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義大利偉大...

最後晚餐的完整故事,《最後的晚餐》背後的故事

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後一頓晚餐。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 但耶穌並沒說他就是猶大,眾門徒也...

最後的晚餐的大小畫面內容歷史價值

最後的晚餐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 芬奇的代表作品。作品題材取自聖經故事。猶大向官府告密,在即將 前,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席間 鎮定地說出了有人出賣他的訊息,達 芬奇此作就是 說出這一句話時的情景。畫家通過各種手法,生動地刻畫了 的沉靜 安詳,以及十二門徒各自不同的姿態 表情。此作傳達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