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閩菲
清明節祭拜的不是哪個歷史人物,是每個人自己的祖先。
當然,也有一些地方為了搞活經濟,搞個祭拜黃帝、炎帝啥的,那只是一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作秀罷了,與民俗無關。
清明節的人物是誰
2樓:頂峰勿忘初心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怎樣過清明節
3樓:匿名使用者
要掃墓,還要向革命烈士獻花,掃墓時,還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可以說,清明節其實是祭祖先和革命烈士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他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所以,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寫的就是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5日,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打馬球、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祖墳生別死離的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5樓:匿名使用者
化歷代記住在家人都沒有微群體系在一樣子偕行動態環傳遞交管我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要到來了.每年的這個時候呢,大家都要以各種形式祭奠已故親人,寄
託哀思.而每年的這個時候呢,有關清明節的話題也是一個社會熱點話題.人們都希望一年
一度的祭掃方式能夠變得健康文明起來.
實際上,很多人都在努力地讓清明節的祭掃活動變得文明健康起來.近幾天許多地方的鮮花
市場都呈現了很旺的銷售勢頭.用鮮花祭奠親人,已經成了國人的一種新時尚.還有人將已
故親人的骨灰埋入墓穴後再在上面栽上樹,也叫樹葬.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又綠化了環境,
又寄託了哀思.更有人在清明時祭奠親人的方式也是栽樹.清明節正是春暖花開的栽樹季節
,栽幾棵樹給墳前添一點綠色,即有利於綠化,又可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何樂而不為之呢
!清明節期間的不文明不健康祭掃方式已經對環境和市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少人天黑後
在市區馬路邊上,甚至是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就燒起了紙.風一吹紙灰到處亂飛.有一部分沒
有燒盡的紙片被吹落在樹叢和草坪裡.給市容帶來了破壞.也給環衛工人帶來了不必要的麻
煩.另外在馬路上燒紙對路面還有嚴重的破壞作用.被燒過的地方漆黑漆黑的,用水都很難
沖洗乾淨.
倡導健康文明的祭奠方式,是合乎時代和環保雙重要求的,也許是已故親人的初衷也未可知.
7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只要知道以下幾點:
1、煮雞蛋
2、在門上插些柳條
3、不要回家太晚
清明的到來,也說明,天氣要熱起來了,所謂,過了清明還要寒十天,之後,天氣就會穩定了,不會呼冷呼熱的。
8樓:喜之狼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要做什麼
9樓:鄰家楠方姑娘
祭祖掃墓、禁火寒食、踏
青遊樂、折柳、盪鞦韆、放風箏、蠶花會。
1、祭祖掃墓是清明節重大儀式之一,用來思念逝去的親人和祭奠血脈相承的先祖。
2、清明節原為寒食節的習俗,後因寒食與清明逐漸合二為一,而有此習俗,在中國古代神社之中有常年不滅的火壇,每一年都要進行滅舊迎新的祭祀儀式,被稱作「改火」,在這段時間禁菸火,只能寒食,也是寒食節的由來。
3、踏青遊樂是清明節最受大家喜愛的一種習俗,在這個時候都會放下繁忙的工作,約上好友,去花間品茗或是曲水流觴,自由自在的迎接春天的到來。
4、古語說「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在清明節這一天出門的男女老少,都會折柳枝插在門庭之上,或者編成環狀戴於頭上,不僅可以用來辟邪,也具有裝飾作用。
5、在元明清三代的時候,曾把清明節定為鞦韆節,也是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主要是供民眾遊樂用的。
6、古人覺得如果某一個人生病了,或者有晦氣,可以把病況寫在風箏之上,放之高空然後將繩子剪斷,疾病和不好的東西會被風箏帶走。
7、蠶花會是蠶鄉特有的一種活動,以前在清明節期間在梧桐、烏鎮等地有這樣的活動,活動內容豐富,比如迎蠶神、搖快船、唱戲文等活動,這一天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清明節來歷:
晉文公為了懷念介子推命令,每年火燒綿山的三天全國近火,這幾天靜國只能吃涼的食物了,沒有熱食不給燒火嗎?後來慢慢就變成了寒食節。
因為當時的晉國文化屬於強勢文化,很快推廣到全中國,成為全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原本是節氣,還食材,是節日,但是因為寒食節緊跟著就是清明節,後來乾脆兩者一塊過。後來兩節合二為一,清明節慢慢的就有節氣變成了專門掃墓祭祖的節日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
清明上河圖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
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
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
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
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
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節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2023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
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
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
「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
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
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
清明與柳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 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活到**,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
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
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射柳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
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
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歷史人物能是現在活著的人嗎,什麼算「歷史人物」?現在活著的算嗎?
歷史就是過去的。跟歷史人物不是一個概念。現在的人以前做的事情,可以說是歷史事件。但不能說這個人是歷史人物,因為他還沒有死過去。其實,我們平時經常聽說這個企業的歷史之類的,就是指它的過去。其實,你也可以說某個人的歷史。廣義的歷史,就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狹義的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比較重大的歷史。歷史人物...
清明節到了是掛親?掛青?還是掛清
掛青,因為外出踏青就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古人把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一到春回大地,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既陶冶情操,又促進身心的健康。所以,上墳掃墓自然稱為 掛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
端午節有什麼歷史啊,中國端午節的歷史人物是什麼
是為了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系統的就不講了,人們包粽子據說是為了不讓魚吃屈原的屍體,表明屈原的精神受到了人們的崇敬。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屈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 今湖北秭歸 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