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 懂中醫的都來討論一下 六經辯證的問題

2021-08-19 00:04:42 字數 1508 閱讀 9694

1樓:亂髮不剪

現在一般都是八綱辨證的比較多(最近三四十年的所有中醫課本都是八綱辨證為主,所以這些年培養出的醫生都是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比較少,只有那些老中醫有的會,但說到專精不好說了,要你自己尋找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樓:

六經辨證會的人還是不少,作為發現和創立六經辨證不能不對醫聖張先人仲景肅然起敬,傷寒論的出現是中醫世上可以說是最偉大的轉折也不為過,後人僅是應用他的處方,至今還無人敢或能修改或否定或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無與倫比!六經辨證的要點一是精傷寒論,二是精切脈之技,施治用藥處方基本都是照搬先人之作,日本把傷寒論裡的一切方劑均免審查即可通行說明了他們對傷寒論的重視和欽佩.

3樓:懷含靈

「六經為病盡傷寒」這是吳謙的片面之詞,一孔之見。古往今來,上千先人,從不同角度註釋傷寒,只有柯運伯領悟到真諦:以六經拎百病是不易之常法。

4樓:

我接觸中醫的時間還短,不敢大放厥詞,但不懂易不敢談中醫這句話我深信不疑,六經辯證與子午流注,五運六氣,以及五行疏導密不可分,自然和易脫不了干係,我想研究一下易學會有所收穫。

關於中醫六經辯證和主證 5

關於一箇中醫中【傷寒六經病傳】和【十二經脈】常識的疑問,求老師們答疑解惑。

5樓:匿名使用者

傷寒論裡的六經完全來自內經,是同一個體系,這個在西漢的時候是很簡單的常識,沒有必要往深入寫。傷寒論闡述的是內發外感病,是基於五臟體系,也就是素問裡一直潛移默化的,太陽,陽明,厥陰,少陰,太陰。我覺得應該有陰中之至陰就是脾,但素問裡也一直都是說的陽明。

十二經脈的陰陽是基於人體的幾何結構(下陰上陽,左陽右陰,腹陰背陽)來定陰陽描述每條經脈,這裡的陰陽關係和傷寒論裡的陰陽關係完全不同,傷寒論裡的陰陽指的是髒的陰陽功能屬性,你看太陽病就知道了,都是人體陽性功能受侵時的症狀,發熱,疼痛。十二經脈的陰陽指的是幾何結構,為的是鍼灸的時候在人的體表方便下針。

只記得電視上有個中醫教授講過這個,我認為是最合理的。

其實這些幾何機構的陰陽和傷寒論的陰陽在實質上也是統一的,越深入越複雜,可能要用個什麼右手螺旋法則很容易就能規整起來,中國也不流行弄這種法則,不過這在西漢的時候估計是個醫生都懂。

6樓:

呵呵,關於傷寒六經內經與經絡的關係就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人認為傷寒與內經一脈相承,六經就是經絡,也有人認為傷寒與內經屬於不同的分支,六經不是經絡而是病位或八綱或六氣……

反正認為六經就是經絡的人無法解釋為什麼傷寒沒有直言是某經病,以及諸如太陽病與肺(他們的解釋是肺主表,腠理毫毛其應也,牽強附會)、厥陰病與心包(他們的說法是傷寒六經主要指足經)等等問題,認為六經不是經絡的人無法很好解釋類似「針足陽明……」之類的條文,和一些病位上的問題(頭項強痛等等)

不過,有一點幾乎肯定,傷寒傳經與內經●熱論裡的傳經是不同的。

現在研究傷寒的多本著實用主義,很少去糾結理論上的統一。只能怪仲景言語太簡(或叔和有篡改??),單從傷寒原文實在難以入手。

懂中醫的朋友幫我分析下一下這張藥方

本人抄認為 本方作用 補益肝腎,襲強筋骨。縱觀一bai下 各種方藥 搭配du很好,zhi 通過黃芪 黨蔘 白朮等dao健脾益胃,杜仲 桑寄生 沙宛子等補肝腎陰。如果說現在中成藥方面要代替本方作用,可能效果不佳。臨床中成藥方面 六味地黃丸。但是可能效果不如此湯藥好!建議 您還是服用湯藥,中成藥效果可能...

懂中醫的朋友幫我看一下這些中藥配方有什麼療效

中藥配方的 丹皮,赤芍它們滋陰清熱涼血,枳殼厚疏肝樸理氣,黨蔘白朮茯苓淮山甘草益氣健脾,枸杞滋補肝腎。你有大三陽,在中醫方面看,乙肝有,肝鬱氣滯型 有肝膽溼熱型 有血熱陰虛型.從大夫的組方看,你的乙肝應屬陰虛血熱型。所以用丹皮赤芍清熱涼血為君藥 脾為土肝為木,土肥則木旺,古人云 治肝先實脾 故用黨蔘...

你好,我想問問關於學中醫的問題,可以回答一下嗎?謝謝

我學習中醫十餘年,我認為像你這樣的情況是可以學習中醫的。至於需要多少年,這個要看你的領悟能力。中醫是古人樸素的哲學思想,是對世界最基本的認識,剛開始的理論可能會有些枯燥,但是,一但當善於思考的你有一點點領悟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這對你的身體也非常有好處。所以不存在是浪費時間的問題。至於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