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從2023年開辦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反對者稱其是拔苗助長、摧殘人才、根本上的失敗。當然,反對者有反對者的理由,贊成的有贊成的道理。而在筆者看來,「神童悲劇」雖與少年班辦學模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絕對不是少年班本身的錯,從根本上講是社會功利所致。
「神童」之所以被稱為「神童」,絕不是空穴來風,自有「神童」超人的地方。因而,針對其不同於一般孩子的智力特點,因人制宜地適當採取超前教育,有助於「神童」的發展。當然,少年班的學生年齡小,自制能力差,因而出現幾個「問題學生」被退學,這是一種正常現象,既使是在其他高校,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並非少年班特有的產物。
而現實情況是,因為少年班裡都是「神童」,便不允許它出問題。因為出了少數問題學生,就懷疑它存在的合理性,這就是社會的功利性。可以說,現今社會的「神童」往往都被烙上了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功利痕跡,過分地拔高、放大和神化孩子,一味地追求孩子將來的「輝煌成就」。這種期望值越高,對孩子的發展就越不利,失落也就越大。從公眾對「神童出家」的一片惋惜聲中,就可看出社會普遍存在的這種功利心態。
其實,「神童悲劇」並不能稱之為悲劇,它只是孩子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個體上出現的一種落伍、不適現象,與社會過度關注、追捧下的期望相左而已。對此,中科大校長朱清時便疾呼社會不要屢屢傷害少年班,干擾少年班。這種呼聲其實就是要求社會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少年班,用平和的心態期待少年班。畢竟,少年班的教育,並非能將人塑造成神。
無疑,在指責「神童悲劇」的背後,掩蔽著的是一種可怕的社會現象。在這種無處不在的功利氛圍下,許多的孩子被訓練成了考試的機器,被設計成了一種虛無的座標,讓孩子小小年紀便承載了過多的負荷,而孩子最需要的關愛、關懷和關心卻在為這種功利一再退讓,給這些「神童」留下難以**的硬傷。如此功利之下,「神童」泯然於眾人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