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凌妙春
納石失 "納石失"也稱"織金錦",它是一種以扁金線或圓金線來織造紋飾的絲織物,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元代(公元1271~2023年)織造工藝的典型代表。 元代極為盛行在絲織物上大面積的使用金線織造花紋,這主要是由於蒙古族的習俗愛好,以及元代上層統治者為了顯示自身的華貴而大力提倡的結果。元代還屢次召集全國的織金工匠,設立織造局專門生產"納石失",以滿足宮廷、王侯和百官的需要。
"納石失"織品織造緊密,提花規整,反映出元代高超的織造工藝水平,併為明清兩代(公元1368~2023年)出現的更為複雜的加金織造工藝奠定了技術基礎。 圖中這件元代龜背團龍鳳紋"納石失"佛衣披肩,長43釐米。披肩織造精美,提花規矩,金線勻細,花紋光澤亮麗,是元代"納石失"織物中罕見的精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滿意請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加金的絲織物。又稱「織金錦」。一般指以片金線或圓金線為紋緯的織金錦或織金緞以及繡金錫緞。
元代前後借指中國鎮海等地漢族與回鶻族織工生產的同尖產品。中國古代絲織物加金大約始於戰國,漢代以後進一步發展,唐宋時期織金技術已臻成熟。但織金錦的真正流行,要到女真族統治中國北部後才開始,到元代則達到極盛。
元代立國後,著手建立織造局,有的織造局專門生產納石失,以滿足宮廷和諸王、百官的需要。元代的一名將領還曾將新疆的300多戶織金綺工人,遷移到弘州(今河北省陽原縣一帶)建立織局織造納石失。唐宋絲織物以色彩綜合為主的藝術風格,至此一變為用金銀線來作主體表現。
「納石失」可能是波斯語訛譯而來,也有寫作「納失失」、「納失思」、「納克實」 他在藝術上好像沒什麼特點
中國美術史 大學版
歷朝歷代的服飾的來歷和特點,有什麼?
元朝服飾的特點
3樓:醉意撩人殤
1、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2023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2023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
2、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蒙古人和漢族衣冠是一個體系,僅僅是髮型不同 。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
**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種,夏服有15種 。
3、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
4樓:
特點: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
**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5樓:漫閱科技
元代服飾的特點概括起來有兩種型別:其一為蒙族的質孫服式;其二為漢族服飾。據《元史•禮儀典輿服志》記載,「質孫即漢言一色服也。
」又記載,「質孫,漢言一色服也,凡有十一等級,內庭大宴則服之,天子質孫冬之服,冠金錦暖帽,服大紅、桃紅、紫、藍、綠。」其形式為袍襖式,多是左衽,窄袖,袖長過手,袍長過膝,腰束軟帶,下穿瘦窄小口褲,足著靴,袍裡的套褲多不用褲腰,也不縫褲襠,兩隻褲腿單獨分開。漢族服飾仍保留著唐、宋遺制,表現為寬衣大袖,寬口褲。
**仍以漢制冠服為禮服,以宋制襆頭袍衫為常服。文人隱居遊士甚多,服式多披長巾,寬衣大袖,以示古雅,或袒胸露臂,無拘無束。婦女則以蒙制的姑姑冠與大衽袍為特點,其色彩比較灰暗。
6樓: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7樓:sky淺夏羽萱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2023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2023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種,夏服有15種 。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
8樓:鏡花水月丶
元代官吏實行佩牌制度,第一等貴臣佩虎鬥金牌,次為素金牌,再次為銀牌。元統一中國後地域空前遼闊,在交際過程中,服飾技術進一步交流。元代絲綢特點是縷金織物大量應用。
紗、羅、絞、縠,無不加金。元人把這種金光閃閃的織金錦叫「納石失」,意即波斯金錦,它是最華貴的衣料。質孫衣,又叫一色衣,上衣連下裳,衣式緊窄,下裳較短,有精粗之分。
據說,元代統治者每年舉行十三次大朝會,帝王、大臣、親信穿同一色質孫衣,在大殿前用金盃按爵位、親疏、輩分祝酒。元代衣著的用料,精粗相差懸殊。**服裝多用色彩鮮明的織金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級高低。
貴族男子夏季禮服,不可缺笠,其質地、造型、裝飾都追求華美。元代北方人穿皮靴、氈靴的相當普遍。遊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人都穿靴,它可以抗寒,又經久耐用。
元人靴子種類繁多,質量比以往也有提高。有鵝頂靴、鵠嘴靴、雲頭靴、氈靴、皮靴、高麗氏靴、金刺花靴等……元代男子髮式蒙古族的髮式,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婆焦」,它像漢族兒童留的三搭頭,即在頭頂正中交叉剃出兩條直線,然後把腦後四分之一頭髮剃去,正面四分之一剃去或剪成不同的樣式,有尖角形、壽桃形,覆蓋在前額,把左右兩側的頭髮編成辮子,披在肩上。元代婦女衣冠元代貴族婦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
這種袍比較寬大上,多左衽,袖口較窄,袍長曳地。有的女袍,用大紅織金、吉貝錦、蒙茸加工品成。元代最有特色的女帽是姑姑冠,也叫做故故、固罟,顧姑、固姑等,外形上寬下窄,像一個倒過來的瓷花瓶。
它通常用鐵絲和樺木製成骨架,外用皮、紙、絨、絹等裱糊,再加上金箔珠花各種飾物。這是皇后、妃子、大臣妻子戴的貴冠。
9樓:函谷芹
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唐朝服飾的特點唐朝服飾的特點簡寫
特徵是交領 右衽 繫帶 無扣或佈扣。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本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 右衽 繫帶 無扣或佈扣。代表有齊胸襦裙 唐圓領袍 交領襦裙等。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鬆,也有夾衣或棉衣。襦 ...
唐朝服飾的特點,唐朝服飾的特點簡寫
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 疏密勻稱 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 草 魚 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 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
關於漢朝古代服裝的顏色特點漢朝服飾的基本特點
漢朝尚火德,所以服裝主紅色和黑色。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漢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吏佩綬制度。佩綬又稱印綬,所謂 綬 就是官印上的絲帶。漢朝制度規定 皇帝 太皇太后 太后 皇后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