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牛仔
1000kg/m3。我們常用的水的密度就是指水在4度時的密度,這是國家通用統一的密度值。一般不在特別指出的時候,水的密度就是4度時的密度,即1t/m3。
物體會熱脹冷縮,尤其是水這種隨溫度改變,密度改變較大的物質,是有必要給定一個溫度值的,只不過是預設,一般沒寫出來而已。
應用1.鑑別組成物體的材料。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是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密度來鑑別物質。其辦法是是測定待測物質的密度,把測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種物質的密度進行比較,就可以鑑別物體是什麼物質做成的。
2.計算物體中所含各種物質的成分。
3.計算很難稱量的物體的質量或形狀比較複雜的物體的體積。
2樓:匿名使用者
1000kg/m3
是的,我們常用的水的密度就是指水在4度時的密度,這是國家通用統一的密度值。一般不在特別指出的時候,水的密度就是4度時的密度,即1t/m3。你也知道物體會熱脹冷縮,對吧,尤其是水這種隨溫度改變,密度改變較大的物質,是有必要給定一個溫度值的,只不過是預設,一般沒寫出來而已。
3樓:文明使者
1000kg/m3=1t/m3
水在4℃時密度最大是什麼現象
4樓:暴走少女
水在4℃時密度最大是反常膨脹現象。
水的反常膨脹現象可以用氫鍵、締合水分子理論予以解釋。 只有在0℃到4℃的範圍內的水才顯示出反常膨脹的現象來。
一般物質由於溫度影響,其體積為熱脹冷縮。但也有少數熱縮冷脹的物質,如水、銻、鉍、液態鐵等,在某種條件下恰好與上面的情況相反。
實驗證明,對0℃的水加熱到4℃時,其體積不但不增大,反而縮小。當水的溫度高於4℃時,它的體積才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膨脹。因此,水在4℃時的密度最大。
湖泊裡水的表面,當冬季氣溫下降時,若水溫在4℃以上時,上層的水冷卻,體積縮小,密度變大,於是下沉到底部,而下層的暖水就升到上層來。這樣,上層的冷水跟下層的暖水不斷地交換位置,整個的水溫逐漸降低。
這種熱的對流現象只能進行到所有水的溫度都達到4℃時為止。當水溫降到4℃以下時,上層的水反而膨脹,密度減小,於是冷水層停留在上面繼續冷卻,一直到溫度下降到0℃時,上面的冷水層結成了冰為止。
5樓:妖君
正常情況下物質是熱脹冷縮的,所以溫度越高,物質的密度越小。但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如水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的,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反常膨脹。設想把一定質量的水從0℃加熱到10℃,水的體積是先減小後增大的,4℃是轉折點,此時體積最小,密度最大。
水的這種奇異特性很容易在自然界中看到,如冬天河塘裡的水結冰時,總是從水面開始的。也就是說首先是河面的水溫降到0℃,下面的水溫則高於0℃,從上向下溫度逐漸升高,河底溫度在4℃左右;密度則逐漸增大,河底密度最大。正因為水的這種奇異特性,才出現「人在冰上走,魚在冰下游」的自然景象。
我們的問題是,水為什麼會出現反常膨脹現象?或者說,為什麼水在4℃時密度最大呢?一般來說,熱學中的巨集觀現象都有它的微觀本質,所以水的反常膨脹也跟水分子特殊排列有關。
但要從分子論的角度給出詳細的解釋,困難比較大。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水分子的研究還是很不夠的,有關水的反常膨脹現象尚沒有統一的解釋。
6樓:
為什麼水在4℃時密度最大?
當水的溫度為26.4℃時,密度是多少?
7樓:love就是不明白
當水的溫度為26.4℃時,密度是996.675 kg/m^3
物理中所說的水的密度是在一標準大氣壓下4攝氏度時水的密度,這個時候水的密度最大,ρ=1000kg/m^3,隨水溫升高水的密度減小。
水的溫度為26.4℃時,密度是996.675 kg/m^3
水在4攝氏度時密度最大為1,結成冰時,體積約增大約多少
8樓:轟轟轟烈烈的
很榮幸能為你解答!
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物質是熱脹冷縮的,所以溫度越高,物質的密度越小。但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如水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的,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反常膨脹。設想把一定質量的水從0℃加熱到10℃,水的體積是先減小後增大的,4℃是轉折點,此時體積最小,密度最大。
水的這種奇異特性很容易在自然界中看到,如冬天河塘裡的水結冰時,總是從水面開始的。也就是說首先是河面的水溫降到0℃,下面的水溫則高於0℃,從上向下溫度逐漸升高,河底溫度在4℃左右;密度則逐漸增大,河底密度最大。正因為水的這種奇異特性,才出現「人在冰上走,魚在冰下游」的自然景象。
我們的問題是,水為什麼會出現反常膨脹現象?或者說,為什麼水在4℃時密度最大呢?一般來說,熱學中的巨集觀現象都有它的微觀本質,所以水的反常膨脹也跟水分子特殊排列有關。
但要從分子論的角度給出詳細的解釋,困難比較大。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水分子的研究還是很不夠的,有關水的反常膨脹現象尚沒有統一的解釋。介紹兩種常見且通俗的解釋,供參考。
一 在溫度較低時,水中不完全是液態,還有一些微小的冰晶體。在冰晶體中,每個分子以一定的規律排列在晶體點陣內,每個分子都被四個分子所包圍,四個分子在空間構成一個四面體。而液態水中的分子,排列比較雜亂,不像冰晶體中的分子那樣規則排列。
雖然這些水分子在液態水中運動比在冰晶體中更自由些,但是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卻比在冰中小,所以液態水的密度比固態水的密度大。科學家用x射線研究接近0℃的水的結構時,證實在液態水中存在著非常小的冰晶體。根據推算,在接近0℃的水中大約有06%的這種冰晶體。
當溫度逐漸升高時,這些冰晶體逐漸被破壞,引起了體積的減小,致使密度增大。
在溫度4℃上下,水中有兩種使密度發生改變的效應:一是由於溫度升高,液態水的分子熱運動加劇,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增大,致使水的密度減小;另一種是由於溫度升高,水中所含有的冰晶體逐漸熔解,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減小,致使密度增大。在1大氣壓(101325千帕)下,水溫低於4℃前,後一種效應佔優勢;而水溫高於4℃後,前一種效應佔優勢。
設想一定質量的水,溫度從0℃逐漸升高到5℃,根據上面的分析,水的體積將先減小後增大,密度則先增大後減小,在4℃時體積最小,密度最大。實際上,溫度越過4℃以後,冰晶體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水就進入正常膨脹狀態了。
二水由不斷運動著的水分子組成,而水分子是有極分子,即它的正、負電荷「重心」不重合。在一般情形下,水並不是以單個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多個分子相互吸引聯在一起的。在0℃時,由三個分子聯在一起組成分子團;當溫度升高到4℃時,這種組合轉化為兩個分子聯合在一起的分子團,顯然兩個分子組合的排列要比三個分子組合的排列緊密些;當溫度升高到4℃以上時,分子熱運動加劇,動能增大,吸引在一起的兩個分子又逐漸拆開為單個分子,運動的範圍更大了,導致水分子間的平均距離變大,密度減小。
所以水在4℃時密度最大。
上面兩種觀點雖然都解釋了水在4℃時密度最大這一現象,但在沒有經過實驗嚴格驗證之前,只能稱為科學假說,理論本身是否正確還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事實上,為解釋自然現象而提出假說,再用實驗去驗證假說,從而得到正確的理論,正是科學**的一般過程。
熱衷於為網友服務的我為你解答!
當室溫為25 6攝氏度時的水的密度是多少
25.6攝氏度時的水的密度 0.996888 水的溫度與比重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 999.840 999.846 999.853 999.859 999.865 999.871 999.877 999.883 999.888 999.8...
水的凝固點是多少攝氏度水的冰點在幾攝氏度?
同學,你要知道只有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蒸餾水的凝固點才是0 c,而且南極的水中含有大量的鹽分,其凝固點遠遠在0以下,並且誰要凝固出了溫度達到凝固點,還必須能夠繼續向外界放熱才行。這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也是0,但是還有水的緣故。在常溫常壓下,水的凝固點是零攝氏度。但是,水的凝固條件有兩個,一個是溫度...
水在 4度時密度最大,從微觀上怎樣解釋
在一般情況下,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物體的體積膨脹 密度減小,也就是通常所講的 熱脹冷縮 現象。然而水在由0 溫度升高時,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現象。水的密度隨溫度由0 上升到4 的過程中,水的密度逐漸加大 溫度由4 繼續上升的合過程中,水的密度逐漸減小 水在4 時的密度最大。水在0 至4 的範圍內,呈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