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平常心新號
飺 cí
1.謂厭食。
《管子‧形勢解》:「飺者,多所惡也……王惡諫則不安,人飺食則不肥。」
尹知章注:「嫌食貌。」
2.憎惡。
明趙南星《〈範長公詩集〉序》:「嗜善如飴,飺惡如萴。」
2樓:匿名使用者
飺cí1.謂厭食。
2.憎惡。
管子:~食則不肥
3樓:舟上獨飲
飺cí嫌(食):「~食者不肥體。」
4樓:匿名使用者
反正不念此也不念食,你看著辦吧
上面一個不字下面一個要字是什麼字?
5樓:匿名使用者
覓 mì
解析:覓字的繁體寫法
就是上面一個不字,下面一個見字,如下圖
基本釋義:找、尋求: ~食。 ~路。
出自《喻世明言》:「我覓得禁魂張員外的一包兒細軟,我將歸客店裡去,安在頭邊,枕著頭。你覓著我的時,你便去上東京。」。
組詞與詞語解釋:
1、覓取[mì qǔ] 尋求取得:到深山老林~珍貴藥材。
2、尋覓[xún mì] 尋找。覓(mì)。
3、覓求[mì qiú] 尋找;尋求:四處~。~樂趣。
4、一覓[yī mì] 同「一迷」。元 劉庭信《寨兒令·戒嫖蕩》曲:「不似你娘風火性不曾絕,一覓的亂棒胡茄。只辦的架搹攔截。」
5、認覓[rèn mì] 謂尋覓相認。
近義詞:尋、找
部首:見
部外筆畫:4
總筆畫:8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動不動。
【拼音】: yī dòng bù dòng【解釋】: 指靜止不動或懶得活動。
【出處】: 王朔《浮出海面》:「我繼續一動不動地凝視他們,這對可憐的情人實在無法保持冷靜,鬆開嘴,忿忿地起身走了。」
【造句】:
1、他一動不動地躺在沙發上,半睡半醒的樣子。
2、他站在窗邊,呆呆地望著外面,一動不動的,也不知道在想什麼。
3、為了不暴露目標,戰士們一動不動地趴在地上。
4、為了不被來人發現,他一動不動地躲藏在櫃子裡。
5、和對方通完**後,他如傻了一樣,一動不動地呆坐在椅子上。
6、小花貓懶洋洋地趴在花盆旁邊,一動不動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嫑::fiào biáo
部首:女,部外筆畫:10,總筆畫:13
五筆86:gisv 五筆98:dhsv 倉頡:mfmwv 筆順編號:1324125221531
基本字義
ㄅㄧㄠˊ
2. báo
◎ 方言,不要。如:嫑著急;農諺:「天旱~望圪??雲,女窮~望孃家人。」
丸丸修改:
用全拼輸入法輸入bao即可打出。
用繁體拼音打:biǎo或者biáo,
明駿女孩有一首歌叫《表醬紫》,其中的「表」和「嫑」意思是一樣旳,也就是「不要」。讀音就是把不要給縮起來讀
buyao=biao
把u吞掉就好啦~!
和「嘦」有異曲同工之妙處,這個字其實是滇東羅平一帶的方言……陝西內蒙古一帶也有同樣的讀音,如「嫑麼!」意思為:不要這樣!
8樓:匿名使用者
嫑嫑字表示為不要的意思,在成都方言中biao,就是不要,不要一詞可簡讀為嫑。
9樓:阿百川
嫑拼音:[biáo]
部首:女
釋義:方言,不要。如:嫑著急;農諺:「天旱~望圪 雲,女窮~望孃家人。」
五筆:gisv
筆畫:13
筆順:橫、撇、豎、點、橫、豎、橫折、豎、豎、橫、撇點、撇、橫簡體:嫑
10樓:匿名使用者
嫑biao,第二聲
一般是指「不要」,方言裡這樣用。
例如:嫑擔心=不要擔心
除此還有,1.eng 閩南語讀音,不要,不會的意思。
2、biao,二聲。 ◎ 方言,傻的意思。
3.bao 陝西方言,不要的意思
主要是不同地區念得不一樣,但基本都是 不要 的意思,個別除外。
11樓:匿名使用者
坯pī 第一聲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坯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土 部外筆畫:5 總筆畫:8
五筆86:fgig 五筆98:fdhg 倉頡:gmfm筆順編號:12113241 四角號碼:41119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76f
基本字義
1. 沒有燒過的磚瓦、陶器等:土~。磚~。打~。脫~。
2. 泛指半成品:鋼~。~布。毛~。
3. 用以指未成年的人:好~子。
36824602462011-7-26 16:32:543682460246
12樓:匿名使用者
丕 [本字]丕 [簡體筆畫]5 [部首]一[繁體]丕 [繁體筆畫]5 [五行]水
丕 五筆輸入法為(gigf丕)
1.pī
〈形〉(1)
(形聲。從一,不聲。本義:大) 同本義[big;great]丕,大也。――《說文》
未丕揚先帝之盛功。――《漢書·匡衡傳》
太醫令吉丕。――《後漢書·耿秉傳》
昧旦丕顯。――《左傳·昭公三年》
弼我丕丕基。――《書·大誥》
(2)又如:丕變(大變);丕訓(偉大而可為法則的言論);丕烈(偉大的功業);丕業(偉大的事業);丕績(偉大的功績);丕顯(偉大而顯明);丕丕基(極偉大的帝王家業。指帝王之位)丕pī
〈動〉尊奉 [follow]。如:丕崇(崇奉);丕然(敬奉的樣子);丕承(很好地繼承);丕應(很好地應和)丕pī
〈連〉乃,於是 [then]。如:丕乃(於是);丕則(於是)丕pī ㄆㄧˉ
大:~業。~變。
鄭碼:gia,u:4e15,gbk:d8a7筆畫數:5,部首:一,筆順編號:132412 .pei二聲
用作姓名中通常讀pei,
13樓:one的暱稱
沒這個字,要麼就是網路**製造
上面一個此,下面一個言,念什麼,什麼意思?
14樓:打完立立好睡覺
訾是一個漢字,讀作zī/zǐ,本意是指「就餐」,引申義為「嘴邊」、「鼻前」,該文字在《禮記·喪服》和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3432《左傳·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獻均有記載。
基本釋義 :
1.[ zī ]姓。
2.[ zǐ ]說別人的壞話,詆譭(連—毀):不苟~議。
常用詞語:
訾議、足訾、諏訾、訾笑、訾議、訾算、訾用、訾辱、訾度、訾咎、訾責。
訾姓:拼音:zī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8位。在2023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
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市紀臺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
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縣)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
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源於國名,出自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屬於以國名省文簡化為氏。
在三千多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有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稱訾陬氏、有娀氏,是遠古「三皇」時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佈於現在的山東省的曲阜一帶。傳說,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訾娵氏部族女子。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在夏王朝時期建有皆陬國(今山東壽光一帶),為諸侯國之一,其國君及民眾大多稱訾陬氏。訾氏,就是夏帝的嚳妃,為訾娵氏女,其族後簡稱訾氏。
訾娵氏族人的後裔子孫有省文簡化為單姓者,去「陬」字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漢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訾順,在西漢成帝劉驁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爆發了「樊並起義」,當時河南尉氏人樊並等十三人發動農民起義,攻殺了陳留郡太守(今河南開封),奪取兵器,釋放了被官府囚禁的農民。後樊並自稱將軍,建立了農民起義軍。訾順率軍前往鎮壓,樊並的起義軍在官軍壓力下,內部出現了叛徒李譚,其聯絡一幫人將樊並殺害,起義宣告失敗。
由於訾順成功鎮壓了這次農民起義,因功被封為樓虛侯,賞千戶,他就是該支訾娵氏的後裔族人。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周朝祭國訾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周王朝時期,有爵位為伯爵的姜姓祭國,時稱祭伯,後晉為祭公。
當時的祭國故址在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中牟縣一帶,都城在今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祭城村。該國築有訾城(今河南中牟邵崗),由於其位置在東周京畿的東面,因此在歷史上被稱作「東訾」,伯爵,君主稱「訾伯」或「祭伯」。
在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盤古王表記載為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祭國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物,叫祭公謀父,其邑地就在訾城,後出任周王室的卿大夫,歷史上尊稱其為「祭公」或「訾伯」。
祭公謀父是一位賢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輔佐周穆王的過程中,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
周穆王曾向祭公謀父請教治國之道,祭公謀父以周文王、周武王兩位先王治理國家為榜樣指出:「治國靠的是德政,而不是**。不能輕易使用暴力,不能見利忘義,不能寵愛親戚疏遠賢臣,要用中庸的方法治理國家。
」他的這個觀念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一年,周穆王準備傾全國之力攻打犬戎民族,祭公謀父則勸說周穆王:「聖明的君王向來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別人,早晚會帶來嚴重後果的。」但是周穆王不聽勸告,仍然率兵攻打犬戎,儘管戰爭最後取勝,但使得周王朝周邊的各個民族因此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再也不稱臣納貢了。
此後,周王朝國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執政時期,周王朝竟然被少數民族犬戎打敗,周幽王被殺,繼位的周平王姬宜臼不得不遷都成周(今河南洛陽),以避犬戎。
到了東周初年,鄭莊公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大力開疆拓土,為建立霸業,他將祭國視作鄭國在中原地區的絆腳石,因此在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鄭莊公四年,公元前740年)發兵一鼓吞滅了祭國。
後來,訾城又一度被齊國奪取吞併,祭公謀父的後裔子孫以及訾城之住民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訾氏正宗。
姜姓訾氏族人大多尊奉祭公謀父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東周訾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東周王室有一個邑地,名稱也為訾城,其城緊靠黃河南岸,屬於周王朝的京畿範圍之內,為了與祭國之「東訾」有所區分,史稱其為「西訾」,地理位置就在今河南省的鄭州市鞏縣西南部。
在訾城居住的周王室貴族後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鞏訾族」,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四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訾婁,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訾婁,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一個邑地,地理位置在今山東省的濟凝市下轄曲阜市息陬鎮。
在史籍《左傳·僖公十八年》中記載:「襄王十一年冬,邢人、狄人伐衛,圍菟圃。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眾曰:『苟能治之,毀請從焉。』眾不可,而後師於訾婁,狄師還。」
周襄王姬鄭十一年(衛文公姬闢疆十九年,魯釐公姬申十九年,公元前641年),邢國人聯合了北狄人攻擊衛國的菟圃(今山東泗水),當時衛文公準備放棄菟圃,而大夫們皆認為不可,於是請求魯釐公出兵支援。魯、衛二**隊會師於嶧山之北的訾婁,聲勢浩大,邢、狄二軍見事不可為,於是退兵。
事後,作為感謝,衛文公就將訾婁之地送屬予魯國(一說魯釐公乘機以功霸佔了訾婁)。後世著名的儒學大師孔子就誕生於訾婁。
在訾婁居住的衛國貴族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訾枝,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訾枝,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邑地,地理位置在今湖北省的宜昌市下轄枝江市,一說在今湖北省的荊門市鍾祥縣。
在史籍《左傳·文公十六年》中記載:「頃王九年(姬壬臣,公元前610年)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地區居住的楚國貴族的後裔子孫中,很早就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宋國訾毋,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訾毋,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個邑地,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周口市鹿邑縣馬鋪鄉。
在史籍《左傳·襄公十年》中記載:「簡王二十四年(姬夷,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鄭子耳伐宋,師於訾毋。庚午,圍宋,鬥於桐門。」
在訾枝居住的宋國貴族的後裔子孫中,很早就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上面林字下面心字是什麼字,上面一個林字下面一個心字是什麼字
懋 拼音 m o 字義 1.勤奮努力。2.古同 茂 盛大。3.勉勵,鼓勵。4.美。5.高興。常用片語 1.懋勤殿 m oq n di n 上面一個文下面一個心是什麼字 忞拼 音 m n w n m n 部 首 心 筆 畫 8 五 筆 ynu m n 古同 暋 w n 亂。m n 自強努力。擴充套件資...
上面屍字,下面的字是什麼字上面一個屍字,下面一個九字的字是什麼字?
尻拼音 k o,注音 部首 屍部,部外筆畫 2畫,總筆畫 5畫,五筆 nvv,倉頡 skn 鄭碼 xmqy,四角 77217,結構 左上包圍,電碼 1440,區位 6974,統一碼 5c3b 筆順 一 釋義 1 屁股,脊骨的末端 尻骨 坐骨 2 家畜外形部位名稱 以髖骨 薦骨和部分尾椎骨為基礎,前連...
上面了字下面口字,怎麼讀的,上面一個了字下面一個口字,怎麼讀的
叾dug 部首筆畫抄 部首 口 部外筆畫 2 總筆畫 5 五筆86 bkf 五筆98 bkf 倉頡 nnr筆順編號 52251 四角號碼 17602 unicode cjk統一漢字 u 53fe 叾du 基本字義 1.義未詳。了字左邊一個口字右邊一個又字下面一個一怎麼讀?亟 拼音 j q 亟 j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