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三次都御駕親征
612年二月,隋煬帝以高句麗國王高元不肯朝見為由,一徵高麗,御駕親征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二徵高句麗,613年四月,隋煬帝親統六十萬右路軍開到遼東城
614年二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徵遼戰爭,高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
2樓:匿名使用者
他三次都親自去督軍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2023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202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
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係,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
歷史發展歸屬不同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王朝的臣屬關係,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佔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
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2023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202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充套件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
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 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佔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佔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係。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餘、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
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併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
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
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
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
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係。 1.
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餘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紇升骨。
2.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
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佔有樂浪。併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
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南歸東漢,以北歸高句麗(因此太祖王時高句麗並沃沮)。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佔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
隋統一後,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於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內地,分佈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
4.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
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係,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2023年日韓合併,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朝鮮的前身。
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
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6.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係。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
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
《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我國曆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
儘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係。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暴君嬴政,高洋,隋煬帝,高洋為什麼位居榜首
也許因為手段最辛辣?還是按朝代?或者是首字母吧 歷史上三大暴君 夏桀 帝辛 商紂 其實我挺不贊同前面幾位仁兄的觀點 秦始皇 漢武帝 成吉思汗 等怎麼能算是三大暴君呢?起碼不是位仁君,也算是明君啊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暴君主要有 夏桀 帝辛 商紂 嬴政 隋煬帝楊廣,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 ...
關於學校生活老師學習的三句半
我的學校生活 像麵糰我的學校生活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慘。我的學校生活像麵糰一樣無味 在學校,每天過著3點3線的生活 宿舍 教室 食堂 其中有70 的時間被教室佔領。我們每天都面對著班主 任那張陰沉的臉,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面對那高如山的作業,它把我們壓在山底,就像五行山壓著猴子,我們的 唐僧 去哪了?有...
三句關於誠實的名言警句關於誠信的名人名言三句
1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2 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 薛瑄只有誠實可以破除天底下的虛偽,也只有實在可以破除天底下的虛幻!3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說話不講信用的人,做事不會有結果 4 人背信則名不達 劉向 人不守信用,說過的話做不到。人的誠信度就降低了,別人也就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