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西瓜小巨人
吳國(約前11世紀—前473年)是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其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後擴張到除徽州地區以外的蘇皖兩省全境。據史料吳國都初期在無錫梅里,但據考古材料吳國初期國都可能在江陰市境內,後期吳國遷都蘇州。傳說周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為了將他們的王位讓給幼子王季出逃建立吳國。
這個傳說的準確性無可考證。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也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家連年征戰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令伍子胥自殺,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秦餘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2、吳國(222年~280年)是3世紀時孫權建立的政權。史稱孫吳或東吳。首都建業(今南京)。
孫權,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其父孫堅被荊州軍閥劉表所殺,孫權及其兄孫策借江淮軍閥袁紹的兵力進入江南,並且自立。孫吳對江南開發卓有貢獻,孫吳時江南州郡大為增加,同海外諸國聯絡也大為密切。
3、吳國(902~937)是五代時十國之一。淮西(今屬安徽)楊行密所建,號楊吳。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覆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
楊吳天祚三年(937)為南唐所滅。吳共歷4主,36年。起初楊吳僅有淮南(江淮之間的地區),後佔有江西。
2樓:心射線
256年孫峻病死後,事付從弟偏將軍孫綝。後孫綝廢孫亮為會稽王,改立孫休為帝。不久孫綝又為孫休所殺。
元興元年(264年),孫休病死。這時蜀漢剛亡,交趾又叛吳降魏,東吳國內形勢不穩,欲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和的長子孫皓即位。
孫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仁政,下令撫卹國內人民,又開倉振貧,解決貧人的危機,又減省後宮宮女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令主,但由於東吳當時的國力在孫亮時就不佳了,難以有中興,時運不佳,所以很快他便變了,不久其殘暴一面就開始顯露。民怨不絕。幸陸抗、陸凱等大臣的全力支撐才讓吳國苟延殘喘。
274年,陸抗病死。咸寧五年,晉武帝下令分六路大舉伐吳。晉軍勢如破竹,晉將王渾、杜預、王濬和賈充等人相繼擊破吳將張悌、沈瑩、孫震、張象、伍延、薛瑩、沈瑩、胡沖和孫歆等人,吳國防線快速崩潰。
太康元年,晉將杜預率領十萬大軍繼續前次的攻勢,孫皓緊急下令張悌率領七八千人抵禦,杜預破了張悌大軍,直逼建業,孫皓手下已無人為他賣命,自知大勢已去,便等西晉大軍攻來時,在石頭城上宣佈投降,至此,280年東吳滅亡,三國歸西晉。
3樓:sunset腐朽
在司馬炎手上滅了吳國。後期吳國武將文臣中的佼佼者死得差不多了,而且內鬥很厲害,吳國後主沒有什麼大本事,平庸之輩,完全靠陸遜一家撐著,雖有長江天險,但日益衰敗是肯定的了
4樓:冰城雜拌兒
孫休病死長子孫皓即位,孫皓殘暴民怨不絕。當時陸抗、陸凱等一些東吳老臣全力支撐才讓吳國勉強維持。
274年,陸抗病死。咸寧五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分六路大舉討伐吳國,吳國防線快速崩潰。 太康元年,晉將杜預率領十萬大軍繼續前次的攻勢,孫皓緊急下令張悌率領七八千人抵禦,杜預破了張悌大軍,直逼建業,孫皓手下已無人為他賣命,自知大勢已去,便等西晉大軍攻來時,在石頭城上宣佈投降,被司馬炎封為「烏程侯」。
至此,280年東吳滅亡,三國全部歸西晉。
三國中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5樓:阿沾愛生活
1、司馬氏以先滅漢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漢、代魏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政權暫得延續。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279冬,晉滅吳之戰開始,280三月攻下石頭城,孫皓降,吳亡。
2、蜀漢後期,後主昏聵,奸佞擅權,姜維被迫屯田避禍。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率領十五萬大軍攻擊蜀國。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鄧艾偷襲陰平,直入川蜀腹地,諸葛瞻戰死綿竹,後主劉禪投降鄧艾,蜀漢被魏國滅亡。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6樓:裘娥戶宵
吳國(222~280)是中國古代三國時期孫權建立的政權。史稱孫吳或東吳。
222年,孫權稱王,定都建業,吳國建立,孫權就是吳大帝。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
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
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闢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
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臺灣省,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絡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
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
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280年,西晉軍隊攻破東吳,吳國滅亡。
7樓:小六六點
晉滅吳之戰,是統一全國的戰爭,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晉具有各方面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嚴密部署,終於迅速取勝。弱小的吳國面對強敵,反而輕敵大意,毫無有效全面的防備措施,結果一敗塗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的滅蜀,使司馬氏勢力進一步加強。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繼掌魏國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登皇位(即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改元泰始,都洛陽。
這樣,魏滅蜀、晉代魏,變三國鼎立為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昭曾有滅蜀之後三年就滅吳平天下的設想,但滅蜀後,因師老民疲,又缺乏滅吳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強大水軍,滅吳之舉暫停。司馬氏轉而採取措施整頓內部,如任用賢能,廢除苛法,減免賦役,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經濟,加強實力基礎。司馬氏還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
如封劉禪為安樂公,後來還徵用諸葛亮孫諸葛京「隨才署吏」,其他蜀國降臣封侯者有50餘人,以此穩定巴蜀之眾,又示意東吳,收買吳國人心。晉代魏後,晉帝司馬炎又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但與此同時,司馬炎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晉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衛奡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以這些地區作為進軍的基地。羊祜是極力主張並參與密謀滅吳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陽與東吳名將陸抗對峙,善施恩惠,如主動送還吳軍俘虜、吳國禾麥、吳人射傷的禽獸等,使「吳人翕然悅服」。吳人北來歸降者不絕。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浚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為順流之計」。王浚遂著手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游逐漸建立起來了。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國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晚年的孫權,「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
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及至吳元興元年(264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后,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搞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
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有時也派兵攻晉,但多因草率而無功。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功夫。名將陸抗覺察到晉有滅吳的意圖,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強備戰,他還預見到晉兵會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特別要求加強建平(今湖北秭歸)、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西陵峽口)的兵力。
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順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之以呈孫皓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
」孫皓對陸抗、吾彥的建議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視。
陸抗也在憂慮中死去。吳國的衰落,孫皓的昏庸,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咸寧五年(279年),王浚、杜預(時羊祜已死)以吳主孫皓「荒淫凶虐」,上書建議司馬炎「宜速征伐」,舉兵平吳。
司馬炎即於這年十一月開始了平吳的大進軍。
晉軍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戰計劃,分六路出擊:鎮軍將軍、琅玡王司馬伷自駐地下邳向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由和州出擊),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方向進攻,平南將軍胡奮出擊夏口(屬今湖北武漢市),鎮南大將軍杜預自駐地襄陽進軍江陵(今湖北江陵),龍驤將軍王浚、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晉軍東西凡20餘萬,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眾軍。
為了協調行動,司馬炎命王浚的軍隊下建平時受杜預節度,至秣陵(即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時受王渾指揮。晉軍分路出擊,意在迅速切斷吳軍聯絡,各個擊破,其中西面晉軍主攻,東面晉軍牽制吳軍主力,最後奪取吳都建業。
這年十二月,王浚、唐彬率軍7萬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楊(今湖北秭歸東),尋進逼西陵峽。吳軍於此設定鐵鎖橫江,又作鐵錐暗置江中,以為以此即可阻止晉軍前進,竟不派兵防守。
王浚早已預作大筏數十個,縛草為人,立於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即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燒融鐵鎖。晉軍順利排除了障礙,一路勢如破竹,進克西陵,繼克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今湖北鬆滋東北,長江南岸)。
與此同時,杜預率領的晉軍,幾乎兵不血刃,奪取了江陵,胡奮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之處,大多不戰而勝。
隨即司馬炎又命王浚為都督益樑二州諸軍事,要他和唐彬率軍繼續東下,掃除巴丘(今湖南嶽陽),「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騖,直造秣陵」。同時命杜預南下鎮撫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陽(今湖南郴縣)、衡陽(今湖南湘潭西)。於時王浚遵命即克夏口,與王戎聯軍奪取武昌,隨後又「泛舟東下,所在皆平」。
至此,晉軍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長江上游地區。
至於東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渾率晉軍已抵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一帶,準備渡江進逼建業。吳主孫皓慌忙異常,急令丞相張悌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等率兵3萬,渡江迎擊。結果晉軍大勝,臨陣斬殺張悌、沈瑩、孫震等吳將士5800人。
吳國上下大震。王渾率軍逼近江岸,部將建議他乘勝直搗建業。但王渾以司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納建議,停軍江北,等待王浚。
這時琅玡王司馬伷的晉軍也進抵長江,威脅建業。
三月,王浚軍東下抵達三山(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吳主孫皓遣遊擊將軍張象率舟軍萬人抵禦,但吳軍毫無鬥志,「望旗而降」。孫皓企圖再湊2萬兵眾抵抗,這些士眾卻於出發前夜,即盡逃亡。
至此,吳國已無兵可守。各路晉軍兵臨建業。孫皓用大臣薛瑩、胡衝計,分別遣使奉書於王浚、司馬伷、王渾處求降,企圖挑撥離間。
按司馬炎原先的規定,這時的王浚晉軍應由王渾節度,而王渾屯兵不進,又以共同議事的名義,也要王浚停止進軍。但王浚不顧王渾阻攔,於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萬,方舟百里,鼓譟而進建業。吳主孫皓面縛出降於王浚軍前,吳亡。
晉統一全國。
吳國是怎麼滅亡的,三國中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是因為吳國國力日漸衰退,越國越來越強大,最終戰敗被滅亡。吳國是因為在公元253年 建興二年 孫綝嗜好殺戮,殘虐無道,殺害了孫吳的重要將領呂據 朱異等,曠日持久的內爭也使孫吳國力遭到嚴重削弱。西陵之戰後,孫皓誤判了當前形勢,窮兵黷武,屢次對晉朝發動小規模戰爭,徒耗國力,加速了孫吳的滅亡。公元前478年...
三國中的貂蟬是怎麼死的,三國演義中貂蟬最後怎麼死的
關羽給貂蟬使了個眼神,然後貂蟬回房就自溢了 書中未明說,但事實是,在呂布被殺後,貂蟬等人被曹操收下。關羽與劉備走散時 即曹操一心收服關羽時 曹操用了各種計謀,裡面就有效仿司徒王允的美人計,想用貂蟬收買關羽的心,但關羽不為所動,手中青龍偃月刀起,斬殺了貂蟬。注 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沒死。呂布死後,曹...
常山趙子龍是怎麼死的,三國中的常山趙子龍是怎麼死的??
是被秦王賜死的。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 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三國中的常山趙子龍是怎麼死的?歷史上常山趙子龍究竟是怎麼死的?常山趙子龍是怎麼死的 是被秦王賜死的。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 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三國裡趙雲是病死的 正史上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