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國力不同。當初劉備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進而稱帝后,讓魏延鎮守漢中,而沒讓五虎將守,主要是魏延有這個能力。但魏延能保漢中十年不失,更重要的是身後有強大的靠山。
此時劉備剛剛奪得西川和漢中,實力雄厚,兵強馬壯,雖然劉備伐吳讓蜀漢大傷元氣,但諸葛亮還在,五虎將中趙雲和馬超也還在,一旦漢中有事,便可以快速的支援。
姜維就不一樣了,蜀漢後期人才匱乏,實力衰弱,只有姜維一人苦苦支撐著蜀國,但姜維又領兵在外,魏軍進犯漢中,蜀國也沒有可用之能人去支援,所以才導致漢中丟失。
兩人對漢中的防禦方法不一樣。魏延守漢中的時候,自己親自設定了幾道防線。進出漢中有幾條道,子午道、斜谷道、駱黨道、褒斜道,這幾條道都是秦嶺間的山谷小道,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的優勢。
魏延就是在這幾條道上設定了關隘,佈置了營寨,這樣就算魏軍進犯漢中,也難以過得了隘口,直接將魏軍拒之漢中之外。
姜維呢,屢次北伐無果,為了殲滅魏軍,就把魏延先前佈置的關隘全部撤掉,以便吸引魏軍,誘敵深入進漢中,好在漢中將魏軍殲滅。
其實姜維這個計策是好的,雖然有些冒險,但一旦成功,便可以消滅進犯之敵。只可惜,蜀主劉禪不理朝政,使得姜維的此計劃落空,導致敵軍已經進入漢中,而蜀軍圍殲部隊還沒有到來,致使漢中失守。
2樓:彩筆蕪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定治所於成都。在選擇鎮守漢中的大將時,劉備力排眾議選擇魏延,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劉備稱帝后,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當時的蜀漢將星雲集,除了關羽駐守荊州外,張飛、趙雲、馬超等人的名頭比魏延都要響亮。按理,漢中太守這一關鍵位置是輪不到魏延的,可善於識人的劉備偏偏選擇了魏延。
歷史告訴我們,劉備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其實,魏延鎮守漢中時,蜀漢政權並不穩定,用內憂外患來說也不為過。就在劉備在關中與曹軍殊死作戰時,遠在荊州的項羽竟然以不足3萬兵力發動了襄樊戰役。
結果大家都知道,荊州丟了,關羽也死了。劉備為奪回荊州,傾國之兵伐吳,結果被打的大敗,自己還病死白帝城。如此重大危機時刻,魏延竟然真的鎮守漢中,多次擊敗曹軍來襲,長達是10多年之久。
可我們發現這一個問題,魏延被殺後,姜維鎮守漢中不到一個月就把漢中丟了,這是為何?有人說,姜維所在的時代正是蜀漢人才凋敝的艱難時刻,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能堅持一個月已經不錯了。
不然!這是兩人統兵謀略的重大差別。魏延鎮守漢中的策略是這樣的,「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及興勢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也就是說,魏延把兵力部署在外圍,曹軍來襲,外圍就能牽制敵人兵力,使得漢中固若金湯。
反觀姜維,作為諸葛亮繼承人,他的理想和魏延有著本質區別,魏延是保住漢中,姜維則是完成諸葛亮的遺願,北伐成功。姜維認為,只有「斂兵聚谷之法」,才能有效地消滅來犯之敵。
可問題是,外圍失去兵力牽制,曹魏大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兵臨城下,當陽平關守將蔣舒投降,曹魏大軍輕易突破了關口,導致漢中失守。因此,我們不能說魏延鎮守漢中十多年,而姜維不到一個月就丟了漢中,就認為姜維的軍事能力遠遜魏延。
3樓:浪子一個寶寶
秦嶺間的山谷小道,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的優勢。
4樓:
魏延鎮守漢中沒有10年。劉備奪取漢中是在公元219年,當年秋天,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公元227年,諸葛亮為了北伐需要,親自坐鎮漢中,此時諸葛亮已經接管了漢中的軍務,此後北伐時魏延也是多次擔任先鋒,因此實際上魏延已經不再鎮守漢中。
所以魏延鎮守漢中大約是8年時間,而在這8年裡漢中並沒有遭遇過魏軍的攻擊。
5樓:否羑澤丶亦良
主要是由於國力的不同,魏延鎮守,國力長壽把姜維去了國立就衰弱了。
6樓:大蝦米影視
君臣離心,連連征戰,大勢已去,蜀國後期鄧艾3000軍就滅了成都,沒人敢戰!
7樓:來自涉故臺生氣勃勃的雪梅
魏延能保漢中十年不失,是身後有強大的靠山在支撐。
8樓:幽晝子
因為當時的地理環境很差,而且時時動盪。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了。
9樓:
分析魏延鎮守漢中十年。劉備數次與曹操在中原鏖戰,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漢中拿下。接下來就是誰鎮守漢中的事了,關羽在荊州已無可能,趙雲為劉備的貼身保鏢,要防禦成都,更不可能。
張飛性情暴躁,愛打罵士卒,最主要是有勇無謀,於是劉備果斷任用魏延防守漢中,劉備也曾問過魏延如何防禦漢中。魏延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劉備很是滿意。
10樓:匿名使用者
魏延防守時期,主力是八萬,輔兵四萬,姜維防守時期,主力兩萬五,輔兵兩萬,還要有幾千人押送糧草,司馬昭號稱三十萬大軍前來,實際兵力二十七萬,其中主力十八萬以上,其它則是輔兵後勤。
你就把諸葛亮拉起來,看看能不能用這點兵力防守住漢中。
魏延鎮守漢中十年,為何姜維一個月就丟失了漢中?
11樓:
魏延修建的漢中防線,10餘年牢不可破,為何姜維鎮守一月就丟了?
12樓:彩筆蕪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定治所於成都。在選擇鎮守漢中的大將時,劉備力排眾議選擇魏延,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劉備稱帝后,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當時的蜀漢將星雲集,除了關羽駐守荊州外,張飛、趙雲、馬超等人的名頭比魏延都要響亮。按理,漢中太守這一關鍵位置是輪不到魏延的,可善於識人的劉備偏偏選擇了魏延。
歷史告訴我們,劉備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其實,魏延鎮守漢中時,蜀漢政權並不穩定,用內憂外患來說也不為過。就在劉備在關中與曹軍殊死作戰時,遠在荊州的項羽竟然以不足3萬兵力發動了襄樊戰役。
結果大家都知道,荊州丟了,關羽也死了。劉備為奪回荊州,傾國之兵伐吳,結果被打的大敗,自己還病死白帝城。如此重大危機時刻,魏延竟然真的鎮守漢中,多次擊敗曹軍來襲,長達是10多年之久。
可我們發現這一個問題,魏延被殺後,姜維鎮守漢中不到一個月就把漢中丟了,這是為何?有人說,姜維所在的時代正是蜀漢人才凋敝的艱難時刻,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能堅持一個月已經不錯了。
不然!這是兩人統兵謀略的重大差別。魏延鎮守漢中的策略是這樣的,「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及興勢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也就是說,魏延把兵力部署在外圍,曹軍來襲,外圍就能牽制敵人兵力,使得漢中固若金湯。
反觀姜維,作為諸葛亮繼承人,他的理想和魏延有著本質區別,魏延是保住漢中,姜維則是完成諸葛亮的遺願,北伐成功。姜維認為,只有「斂兵聚谷之法」,才能有效地消滅來犯之敵。
可問題是,外圍失去兵力牽制,曹魏大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兵臨城下,當陽平關守將蔣舒投降,曹魏大軍輕易突破了關口,導致漢中失守。因此,我們不能說魏延鎮守漢中十多年,而姜維不到一個月就丟了漢中,就認為姜維的軍事能力遠遜魏延。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姜維掌權之後,蜀漢國力已經衰弱,與何人鎮守關係不大
14樓:深淵審判者咕噠
姜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蜀漢後期劉禪昏庸,重用宦官黃皓,國力日漸衰退所致。
15樓:孫麗
國力不同。當初劉備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進而稱帝后,讓魏延鎮守漢中,而沒讓五虎將守,主要是魏延有這個能力。
16樓:笙笙橙
張飛、趙雲、關羽,馬超等人可惜都不在了。蜀國大勢已去。
17樓:黃家祿
進位漢中王,進而稱帝后,讓魏延鎮守漢中,而沒讓五虎將守,主要是魏延有這個能力。到了後來劉備打了夷陵之戰輸了就沒有兵力了
18樓:無為的隱士
所謂五虎上將都是單兵作戰你能力強的莽夫,頭腦都沒有表現出多優秀,劉備也看到了這一點
19樓:回不去的年月
魏延守漢中時,諸葛亮一直在北伐,魏國一直在防守,都不敢應戰,主動攻擊更不可能了。
20樓:在奇墅湖射箭的紫薇花
這和姜維沒關係,此一時彼一時
21樓:飛翔的鯤
當時和他聯手的那個人不僅沒有到場,在姜維與魏軍大戰時也沒有前來支援。
22樓:崛起的男神
當時的蜀漢將星雲集,除了關羽駐守荊州外,張飛、趙雲、馬超等人的名頭比魏延都要響亮。按理,漢中太守這一關鍵位置是輪不到魏延的,可善於識人的劉備偏偏選擇了魏延。
23樓:魯步浩宕
姜維是一個謀士,雖然也會武藝,但是畢竟不是練武之人。古代打仗主要靠武將。第二是,劉備之所以選魏延守漢中,就是感到漢中不如荊州重要,大軍在成都可以護衛漢中,所以選擇一個比較一般的將領就可以了,這樣可以騰出來主要的戰將去討伐曹操。
24樓:大醫大道
這就說明諸葛亮培養人才和用人永遠不如劉備
25樓:平安
姜維的能力遠遠不如魏延,所以一個月就丟了漢中。
26樓:旺旺
姜維能力不見得比魏延強只是抱了孔明大腿了
27樓:飄逸故事匯
魏延的時候還有些兵力,到了後來劉備打了夷陵之戰輸了就沒有兵力了
28樓:最後你還是輸了
劉備看上的都是人才,諸葛亮喜歡的比如馬謖、姜維
29樓:春前草根
從魏延的身上,得到一條鐵律:領導如果不喜歡你,再忠誠,再能幹統統沒用!不僅僅沒用,還會帶來殺頭之禍!
30樓:玉白竹
他們倆人的思想不同,魏延是為了防守,而姜維思想比較激進。
31樓:匿名使用者
兩次大敗,基本已經廢了
六國為何短短十年就被秦國滅了呢?
秦國懂得通過變法變得強大,還懂得利用重金招攬人才,培養軍隊。但最重要的還是六國只知一再退讓,不懂得共同反抗。秦國滅六國統一全國,為何短短十幾年就滅亡,對此你了解多少?秦朝是乙個短暫的王朝,第二位皇帝去世了。那麼為什麼六國統一後秦朝很快就滅亡了呢?秦國以無窮無盡的情景將六國團結在一起。秦軍是乙個鐵甲師...
趙雲追隨劉備幾十年,為何地位不如黃忠
劉備是一個很小心眼的人,根據我熟讀三國目錄八百遍的經驗來看,趙雲不受重用大概有以下幾個可能。一.劉備嫉賢妒能 劉備長得不醜。但也絕對不帥。可是趙雲呢?很多人現在都認為趙雲是三國第一大帥哥,就是黑了點。但是人家那種黑是古天樂型的健康黑,絕對的帥哥一枚。劉備心說你一個武將長那麼帥幹什麼呢,我堂堂一國之主...
明朝中後期時,為何帝王幾十年不上朝
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根基穩定,給中後期的帝王提供了一個相較安全的環境,而且明朝有專門的處理政務機構,比如錦衣衛 內閣,所以帝王只負責最後的環節,有安逸的資本。再有就是明朝的上朝是真的累,況且不上早朝並不意味著君王不處理政事,只是選擇了更加利己的生活方式。一 明朝國力豐厚,根基穩定,內部設定了層層遞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