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東吳和西蜀那個國土面積大,北魏東吳西蜀分別是什麼名族

2022-01-31 22:08:06 字數 5589 閱讀 8442

1樓:檀香醉緣

曹魏有郡縣約90個; 吳國次之,有郡縣30個左右;最小是蜀漢,郡縣20來個。

2樓:星空的花朵

北魏的國土面積大於東吳大於西蜀

3樓:你我悖道各蒼涼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國正史稱為魏朝,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於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曹魏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並且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朝鮮半島的一半地區也併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

公元263年,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魏朝疆域達到鼎盛,約為450萬平方公里。

三國時候的東吳,西蜀,北魏分別指的是中國哪些地方。還有荊州怎麼死都要爭嘛

4樓:湛藍隕石的隕石

三國時期,東吳主要是指現在江浙等江南一帶,蜀國則是指四川重慶一帶,曹魏包括了北方中原地區。

195年(漢興平二年)孫策渡江,討平江東劉繇、嚴白虎等地方勢力,略有東漢揚州刺史部的大半地區,由此拉開東吳擴張序幕。至頂峰時,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疆域範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重慶、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蜀漢方面,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至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關羽、張飛、趙雲、劉封、黃忠為主要將領,諸葛亮、龐統、法正為主要軍師,先後收復荊州各郡、迫降劉璋佔領西蜀、擊敗曹操攻取漢中,並將關中軍閥馬超納入麾下,實力大增。進而建立蜀漢政權。穩固後,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

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曹魏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要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

之所以都想佔據荊州,是因為荊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佔據荊州後,以此為跳板,北科攻曹魏,西可順流而上攻漢中,往南更可俯視江東,可謂戰略要衝之地。當年曹操取得荊州後,任命蔡瑁張允為水師主帥,就欲順便攻取江東;劉備得到荊州後則以此為根基攻取了東西二川,奠定蜀國基業;東吳也是因為荊州位置太過重要,寧可破壞孫劉聯盟,殺死關羽,也要奪回荊州。

5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 首都 國土面積

曹魏 洛陽 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

蜀漢 成都 只有益州一個州(蜀地)

東吳 建業 揚州、交州、荊州南六郡(江南)看看地圖,荊州處於交接處,地理重要,資源多

6樓:free狼嚎

東吳是蘇浙一帶,西蜀是四川那一帶,北魏是晉冀魯那一帶了。荊州位於湖北東臨吳國,北靠魏國可抵禦東吳西進,北魏南征,還有助於西蜀的東進和北伐,所以很重要。同理,吳國·魏國也需要荊州以便攻防

7樓:匿名使用者

東吳就是如今的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地;西川也就是當今的四川、重慶、雲南北部地區;北魏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北京等地區。荊州是當今的湖南、湖北地區,主管北方與南方的咽喉之地,地勢平坦,四通八達,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8樓:匿名使用者

東吳佔據著上海,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中南部,安徽南部。

西蜀佔據著四川,雲南,貴州,重慶,陝西南部。

北魏佔據著山東,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湖北北部,陝西中北部,寧夏,甘肅。

西蜀爭荊州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獻給劉備的建國方略中提出的據荊益二州觀中國之釁,遣一上將帥荊州之兵入宛洛,自將益州之眾出漢中,進而統一全國。所以荊州丟不得。

東吳爭荊州是因為魯肅在給孫權獻的建國方略中提出的據長江之極而據守之,觀中國之釁而北伐,進而混一天下。所以荊州也丟不得。

只有北魏在赤壁之戰失利後,改弦更張,放棄短時間內統一的奢望,休養生息。最後先滅西蜀,再順流而下攻破東吳,終於統一了全國。

9樓:匿名使用者

西蜀在今天貴州雲南四川陝西南部一帶,定都成都。東吳佔據湖南湖北江蘇江西等長江以南地區 定都建業 北魏包括河南 河北山東 陝西北部 山西北方地區 都城在許昌。荊州就在中心位置 ,攻可以奇襲北方 退可以依託長江天險堅守,戰略位置重要。

10樓:匿名使用者

東吳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後期包括珠江流域和長江中游,西蜀指中國西南地區,以四川重慶雲貴地區陝甘部分地區,北魏指中國北方,荊州主要是兩湖地區和河南南部,是地理上中國的中心位置,西進北上南下都可以,交通咽喉

11樓:匿名使用者

東吳在江南,西蜀在成都、重慶、雲南,北魏在河南,陝西,甘肅,河北,遼寧,山東。

三國時候的東吳,西蜀,北魏分別指的是中國哪些地方?

12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 首都 國土面積

曹魏 洛陽 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

蜀漢 成都 只有益州一個州(蜀地)

東吳 建業 揚州、交州、荊州南六郡(江南)看看地圖,荊州處於交接處,地理重要,資源多

北魏東吳西蜀分別是什麼名族

13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說的北魏 東吳 西蜀指的是三國時期的那三個政權的話,東吳的極東和東南地區分別是夷和百越,但是會稽以北吳郡以東基本都是漢族地區;西蜀的話當時稱是蠻族,但是以當今理解的話應該是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統稱,當然少數民族統治的地方不會像今天那麼大,一般建寧郡以南才是孟獲的老巢;北魏大片是漢族統治區,因為曹操很會挑地方,不過當然也不會放過周邊的肉雞,西北隴上的羌族,北方的鮮卑,東北的高麗都有曹操的征戰的印記,不過代價也付出不少,郭嘉就在出徵的半路上翹了辮子......因此北魏可以說是個由漢族佔據主要地區的,周邊雜居者部分少數民族的國家。

14樓:匿名使用者

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

東吳——漢族,蠻族,百越後裔。

西蜀——漢族,羌人部落,武陵蠻、西南蠻,

15樓:匿名使用者

北魏是鮮卑族 , 西蜀和東吳是漢族

為什麼三國時蜀國稱西蜀,吳國稱東吳,魏國不稱北魏呢? 10

16樓:九韻樂器

西蜀因屬地在中國西南故稱西蜀。吳國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史稱東吳,魏國是三國時曹丕建立的政權,後人為了區別北魏,史稱曹魏。

西南指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西蜀(221年5月15日 [1]  —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

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2、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1]  ),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臺灣(時稱夷洲),這是我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臺灣。

3、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

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17樓:篤國

在三國時期,三個國家都認為自己是正統。在他們自己的稱呼中,只有「魏」「蜀」「吳」所謂西署、東吳,都是後人為了便於區分,才在前面加字的。三國當中,"魏國"之前只有西周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過,距離三國年代已經比較久遠了。

況且諸侯國國王並非皇帝,而是臣子。因此,三國中的魏國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魏國,也就是集政治、軍事、外交、財政、權力為一身的真正獨立的國家,曹丕不就廢獻自立為皇。(注:

是「皇」不是「王」。王只是諸侯國的最高領導者,而皇則是天子。)另外,魏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其他兩國均不敢於之爭鋒,聯盟才勉強撐住局面,何況吳蜀的地盤實在是太小,最後還被魏一統。

我們後人學者對於古代小地盤的割據勢力的稱呼,都根據其所在位置,以及建立先後在國號前面加冠詞,以作強調區分。三國時期的「魏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國家。因此,只呼魏,在當時而言,也不容易引起誤會。

當然,三國之後,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三個魏國,那就不好區分了,便冠以「東魏」「西魏」「北魏」的稱呼。如此而來,再叫三國時期的魏叫「北魏」的話,就更亂了,所以,人們還是習慣在三國的「魏」前面不加任何限定性詞。

歷史話題 三國時期,北魏 西蜀 東吳 南蠻爭奪天下,那麼南蠻孟獲有沒有可能統一天下

三國中,天時地利人和分別為魏,吳,蜀所佔。孟獲充其量只是一個小小的蠻王,可能今天說這話有悖於各民族平等的理念,但在當時,憑孟獲的實力,和西蜀比,他既沒有像臥龍鳳雛一樣的謀臣,也沒有關羽趙雲一樣的良將,他和他的一群蠻兵只會一味地拼殺。和北魏比,他沒有曹操那樣一手遮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勢。和東吳比,他...

三國時代,北魏 蜀漢 東吳 南蠻的主要人物表,四方各列出來

魏 曹丕 夏侯敦 淵 賈詡 王朗 曹仁 曹洪 曹休 張遼 司馬懿 曹真 曹爽 于禁 曹操 許褚 張合 王雙 鄧艾 郭淮 鍾繇 華歆 劉岱 孫禮 郝昭 蜀 劉備 諸葛亮 關羽 張飛 馬超 趙雲 黃忠 關平 張苞 關興 馬忠 法正 孟達 李嚴 郭攸之 向寵 簡雍 孫乾 糜竺 張翼 雷同 魏延 關索 馬岱...

孔子不是早於三國嗎 怎麼會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這句詩 是我理解有誤嗎

作者劉禹錫是唐代人,他說這句話意思是 就像諸葛亮在南陽的草廬,揚子云在西蜀的亭子,用孔子的話來評價,那就是 何陋之有 孔子,諸葛亮,楊子云對於劉禹錫都是古人,都是拿古人說事,他們之間沒有必然聯絡啊 古人用典有時是很隨意的,不會說完全去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而且根據陋室銘的文意,也沒必要去用時間順序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