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投降魏國是真的想再復興蜀國嗎

2022-02-01 08:48:33 字數 3097 閱讀 6648

1樓:一覽眾河小小

姜維投降魏國鍾會,他是為了復興蜀國詐降嗎?已經死了快兩千年的人了,現在人肯定無法知道他當時的真正想法,只能通過姜維的相關事蹟和行為做個推測。姜維當時投降魏國,贏過是一次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選擇。

姜維本來是魏國將領,但是他不僅沒有得到重用,還被人猜忌。後來他在無奈之下投降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很看重,馬上委以重任,從此以後,姜維就在蜀國長期任職。看的出來,姜維不是一個死板的人,當時天下大亂,姜維並不是諸侯而是將領,自然誰對他好就投奔誰,這也是人之常情。

諸葛亮死後,費禕逐漸掌權,費禕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實際上蜀漢本來就是三國裡最弱小的一個,人丁稀少,根據相關史料,蜀國當時只有不到一百萬人,諸葛亮五次北伐,蜀國早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這時候的確需要好好休養一下。而姜維屬於主戰派,跟費禕不怎麼和睦,費禕還會故意限制姜維的領兵人數。

後來費禕被刺殺,姜維逐漸做上大將軍,多次領兵對魏作戰。這時候其實主要是看劉禪的態度,劉禪表面上不反對姜維北伐,但實際對他也沒有太大信任。關鍵劉禪雖然不像**裡那樣寫的是一個傻子,但也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

劉禪這個人應該是很有自知之明而且容易滿足的,當時蜀國是三國裡面最弱小的一個,不要說跟魏國相比,哪怕是東吳都頗有不及。如果蜀國能夠奪得天下,那就只能靠奇蹟了,劉禪顯然不相信奇蹟。

實際上,費禕看的比較準,他曾經說過,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他那麼厲害,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他們才能比不過諸葛亮,再折騰有啥勁呢,搞不好會把整個蜀國都摺進去,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不過姜維的思維可能有些不一樣,他本來就是個將軍,可能更多的是站在軍人的角度上去考慮。當時的形勢如果不去北伐,那麼魏國就會打下來,屬於不主動攻擊就要被動受欺負的局面,實際上北伐也是為了保全現有的地盤和勢力。不得不說,這樣的想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且,只有這樣,姜維的作用才能最大的得到展現。

在北伐的多次交戰中,姜維和魏國將領互有勝敗,但是畢竟魏國國力強大太多,長期作戰蜀國肯定不行。後來姜維跟鍾會對峙,鄧艾領兵進軍綿竹,劉禪先投降了,而且還命令姜維投降。

姜維知道以後是什麼表現呢,《三國志》裡有這麼一段「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姜維和他的部將們對於劉禪讓其投降都很不滿意,十分憤怒。這也好理解,畢竟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是姜維領兵作戰,跟魏國一直是敵對關係,如此就投降肯定難以接受。

但是話說回來了,主子已經投降了,他們做臣子的硬抗還有意思嗎。就好像今天公司被收購了,董事長覺得沒啥大不了,經理人卻很憤怒,這時候的憤怒除了情緒宣洩,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就這樣,姜維投降了鍾會,雖然心不甘情不願,可是這是劉禪命令的,不投降的話姜維非但得不到任何好處,還會揹負不聽指揮叛主的名頭。那時候姜維已經六十歲了,在古代也是高壽了,何須再折騰呢。不過姜維投降以後,發現鍾會這人很有意思。

原來那時候魏國已經是司馬家專權,既然司馬家能拿走曹家的權力,鍾會大兵在握,為何就不能呢?

姜維本來對於投降就十分憤怒,雖然年紀大了不想搞了,但這時候鍾會既然不安分,何不利用鍾會鬧一鬧,說不定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在姜維投降之前,鍾會與他就常互通書信勸降,兩人算是很熟悉了,在姜維的極力勸說下,鍾會於是造反了,不過很可惜沒有成功,鍾會姜維都死於這場沒有成功的謀反。

說實話姜維那時候年紀那麼大了,打了一輩子仗,最後死得也算是轟轟烈烈,可以說值了。如果鍾會沒有謀反之心,姜維也沒有辦法利用鍾會再次謀反。這次謀反應該是姜維見縫插針,因勢利導的意外之舉,在他投降的一開始他並沒有打算這麼做。

2樓:魁哥說歷史

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姜維和鍾會主力相持於劍閣,而偏師鄧艾偷渡陰平,劉禪不戰而降。對於北伐如此偏執的姜維在接到劉禪的詔書後,順利向鍾會投降,飽受非議,認為姜維沒有盡到一個漢室忠臣的義務。

我們應先知道這封書信的內容是什麼?諸葛瞻父子率領五萬御林軍在綿竹全軍覆沒後,鄧艾長驅直入,兵臨成都。劉禪在投降派譙周的勸說下,開門投降,隨後下令姜維放下**投降,姜維無奈向鍾會投降。

八十二年後,東晉孫盛發現姜維寫給劉禪的書信,內容為:「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翻譯過來就是,姜維讓劉禪投降後先忍辱負重數日,他自有辦法重新恢復蜀漢。

姜維雖然已經投降魏國了,心還系漢室江山,用一句不太恰當的話形容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即便是劉禪投降了,他對匡扶漢室之心依然不死。姜維暫時屈身投降鍾會,並非是真心投降,而是藉機策反鍾會造反,加入復興漢室的隊伍中。

滅蜀的領軍主帥是鍾會,而第一個進入成都的卻是另闢蹊徑的鄧艾。一個是久在邊關與蜀漢交戰的悍將,另一個是常年作為司馬師身邊的幕僚,他兩人素來不合,這就給姜維提供了機會。姜維沒有投降成都的鄧艾,而是向和自己在劍閣相持的鐘會投降。

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即於劍閣關遍豎降旗,先令人報入鍾會寨中,說姜維引張翼、廖化、董厥等來降。會大喜,令人迎接維入帳。

這時,鄧艾在滅掉蜀漢後,得意忘形,擅自分封劉禪和蜀漢文武大員。這犯了司馬昭的大忌,鍾會藉機將鄧艾捉拿,送往洛陽。鍾會在除掉鄧艾後,手下二十多萬大軍,功高蓋主,深感「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昭一定不會放過自己,如鄧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他萌生了脫離司馬家族的想法,這與姜維的想法不謀而合。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會大驚曰:「吾兵多艾數倍,若但要我擒艾,晉公知吾獨能辦之。今日自行兵來,是疑我也。」

在此時,鍾會接到了司馬昭率十萬大軍進駐長安,不久到達成都的訊息。鍾會想,收拾鄧艾,自己足以,說明司馬昭這是衝著他來的。他急忙和姜維商議,事急倉促,鍾會將不跟隨自己謀反的魏軍將領囚禁,準備坑殺之。

事情洩露,監軍衛灌星夜率軍殺到,鍾會被射殺,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這一戰,死去的還有蜀漢前太子,張翼等大員。

縱覽姜維投降鍾會之後的事情,他一直都在為恢復蜀漢而奮鬥,並不是真心投降的。如果姜維不是為了忍辱負重,等待時機,重建漢室,他大可不必參與鍾會和鄧艾的謀反。只要老老實實跟隨後主劉禪投降曹魏即可,憑藉自己的能力,威望,加官進爵,封妻廕子不在話下。

然而,他偏偏捲進這二士的謀反風波。

然而,姜維並不後悔,如果再一次選擇,他還是同樣的選擇。八十二年後發現的這封信,佐證了姜維的行為,他上表劉禪,暫時忍辱負重,

再次姜維死於亂軍之中,加上後人對他的評價,也能驗證這封書信的真偽,姜維的清白。他是真的想再復興蜀漢。姜維策反鍾會後,便召集隨軍**商議謀反之事,但**們因家眷都在洛陽,不願謀反,鍾會便商議將**們全部殺掉。

只可惜不幸走漏了訊息,監軍衛灌星夜率軍殺到,鍾會被射殺,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以姜維的聰明才智,他斷然不會參與曹魏謀反之事,又何必犧牲自己的生命呢?顯而易見,姜維是想匡扶蜀漢,只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魏國是哪個朝代,古代的魏國是現在的哪裡?

魏國 前11世紀 前661年 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首任國君失載。魏國 公元前403年 公元前225年 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為畢萬 畢公高之裔孫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 魏桓子和韓康子發動三家分晉。另外還有三國時期,曹操建立的魏國。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

錦繡未央大魏是哪個朝代,錦繡未央中的魏國是哪個朝代

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北魏 386年 534年 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 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 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 魏 史稱 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 ...

二戰中,日本真的是無條件投降嗎

當年,中美英三國發表了 波茨坦公告 以後,日本國內當局的意見還是有分歧的,首相鈴木貫太郎決定不接受投降,繼續戰鬥到底,結果美國扔了2個原子彈,嚇得日本徹底做出了投降的打算,結果提出了一個條件,自行處理戰犯,軍事力量,軍隊 軍事工程等等一切和軍事有關的東西自己毀掉,另外不能給日本派軍,盟國還是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