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一、重農抑商政策產生的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與此同時,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捨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此外,最新研究認為:「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除了其經濟原因或物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二、重農抑商政策的表現與評析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主要表現在:一、統治者反覆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二、在土地問題上,採取抑制兼併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三、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四、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後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對重要行業採取官營,不許商人染指;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限制,對其穿衣、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等等。
評析: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很早就懂得經商。商朝人以善於經商著稱,因此後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商業繁榮。
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但是,「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商業還是得到了發展。
隋唐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有利於商品流通。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也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櫃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3樓:黑騎鬼劍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4樓:匿名使用者
制止棄農經商,未經允許從商者罰作奴隸;國家控制山澤之利,實行鹽鐵專賣,限制商人的經營範圍。
秦國商鞅變法,為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後,秦國國力就大大增強了?
5樓:千成葫蘆
秦國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首先是打破井田制,使國家富強起來。具體分析:商鞅變法改一百步一畝為二百四十步為一畝,大大擴大了每戶農民的受田面積,徹底改變了原先的井田制,而且實行減稅,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
商鞅變法規定對於地種得好、帛產的多的農戶,進行獎勵,甚至可以據此免除農戶的徭役或賦稅。由此,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樣一來,國家有了更多的土地,農民減少了賦稅,耕種成績斐然者還可以得到獎賞,同時,納稅的戶數大大增加,秦國農業得到迅猛發展,為之後的秦國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強的農業上的物質基礎。
所以,秦國的國力大大增強了。
6樓:匿名使用者
(1)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以商鞅變法可以說明:商鞅變法積極推行農戰方針,採用各種手段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隊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2)保證了農業勞動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3)有利於穩定封建統治秩序,鞏固封建統治。
但是,「重農抑商」政策也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併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併土地而更加腐敗
7樓:江南一書生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為此,歷代統治者都把農
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經濟政策上向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方向傾斜。通過發展農業,封建國家可以徵收穩定
的土地稅來保證財政收入,還有利於社會穩定,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統治者認為,發展工商業不僅不如經營土地那樣使生活有保障,還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
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因此,重農抑商、以農立國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治國主張。
8樓:目測樓下要涼
您好! 因為當時是小農經濟,經濟不發達,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人民安定,自給自足不至於流離失所。人民安定,人口增多,國力自然就增強了。
為什麼中國古代要重農抑商
9樓:魚要糧
重農抑商的原因:
農業生產是國家的根本,再加上當時的生產力低下。
秦,商鞅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把人分為四個等級也就是所謂的士、農、工、商「四民」中,士最貴,農次之,工商又次之,這種思想被歷朝歷代所沿用,歷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強調農業的重要性,強調「農為本」,在人民思想中根深蒂固。
此後所有的統治者都繼承了重農抑商的政策,目的是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服役徵派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歷朝歷代採取這種措施,歸根到底是因為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
10樓:貞觀之風
農業都是立國的根本。最通俗的一句話就是「民以食為天」,無論到了多會兒,民生方面「吃」是第一位的。一個國家糧食是否充裕,是關係到社會是否穩定的大事。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
11樓:落黎讀史
重農抑商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 農業大國。這種政策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他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以保證經濟政策向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方面傾斜。
那為什麼要實行這種政策呢?
1 經濟
從經濟方面來看,重農抑商是維護統治的基礎,滿足了國家政權積累財富的需要。在古代我國是以「農業立國,農為國本」的農業經濟型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商」雖然是「士農工商」四大正業之一。但農業卻是古代社會最基本的生產部門,地租仍是國家財政最主要的**。
2 政治
重農抑商的實施有利於社會安定,穩定國家的統治秩序。
《呂氏春秋》指出:「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守,不可以戰」。因為在我國古代,社會生產力還沒有如今這麼高,農業的產量直接決定了人民的生計問題,設想,一個國家的政權如果連百姓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那這個政權的統治肯定不能長久。
反之如果大力大戰商業,肯定會使富裕階層日漸壯大,這樣必會導致奢侈浪費,那生產生大量奢侈品的製造業肯定會興起,這種產業的興起肯定會導致社會上大量人口放棄基本消費品的生產。在中國古代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抗災荒和戰爭,農業品生產量的減少勢必會威脅到國家的統治秩序。
3 思想
重農抑商的實施有利於維護「義利之辨,重義輕利」的傳統和理論思想。其實這涉及了一個公私問題。
首先,「義利之辨,重義輕利」是我國兩千年來的思想準則。在古代,農業是國家大業,是國家之大利。重農就是國家的重義。
商是私人之利,為國家之患。在古代許多思想家看來,商業的發展會極大威脅著傳統的理論思想。而且,古代的思想家們都比較喜歡談古,認為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思想不能改變和廢除。
如果真的鼓勵發展商業,以古代的社會環境則會照成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 如果大力發展商業,肯定會使「士農工商」的順序遭到衝擊,因為商人大多數是窮苦出身,都曾處於社會的最底層,讓他們掌握大量的財富之後,勢必會用其錢財來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這樣就會嚴重威脅貴賤尊卑的等級制度。
第二 自古我國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說法,大量商業活動的產生勢必會照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局面,這種嚴重的兩極分化的局面勢必會衝擊喜歡均平,寡慾,安於現狀的農民生活。
第三 很多人都認為,商人奸詐,農民淳樸。俗話說「無奸不商」,商人通過期滿和壟斷的手段來獲取鉅額的利益,這會刺激農民追求財富,敗壞農民純樸的風氣。
12樓:匿名使用者
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一、重農抑商政策產生的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與此同時,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捨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此外,最新研究認為:「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除了其經濟原因或物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二、重農抑商政策的表現與評析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主要表現在:一、統治者反覆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二、在土地問題上,採取抑制兼併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三、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四、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後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對重要行業採取官營,不許商人染指;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限制,對其穿衣、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等等。
評析: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是,「重農抑商」政策也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併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併土地而更加腐敗。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
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國家落後,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積極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的法律,秦國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
商鞅變法後秦逐漸強大,秦法有效的凝聚力秦國國力,但對流民 懶民形成了巨大回的壓制。答當秦國一掃六合後,國土大增,但相應的法律條例沒有及時更新而各地推廣,以至於流民 暴民突起。漢高祖建國後,採用老莊哲學治國,並不注重當時的法治,只是確認了皇權的至高無上。所謂的漢承秦制只是採用了秦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國商...
商鞅死後,秦國公到秦始皇是否有為商鞅平反昭雪的
秦國實行的還是商鞅的政策 就像明成祖靖難之後還是削番 這就是最好的平反和昭雪 用事實說明這個人是對的 這個人做的事情是對的 沒有,倒是時隔兩千多年的後人為商鞅鳴冤叫屈,平反昭雪起來 商秧變法損壞了大多數氏族階級的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後,商秧變慘招極刑專,但他的思想儲存至今 屬現存23卷 他的變法中最重...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還會將商鞅「五馬分屍」呢
商鞅變法觸及到了一些貴族的利益,而且商鞅變法的法律非常的苛刻,讓很多老百姓苦不堪言,在秦惠文王繼位後,很多人狀告商鞅謀反,再加上老百姓對商鞅的記恨,讓惠文王開始打壓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商鞅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秦王為了平息他們的怒火,才將商鞅五馬分屍。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在後期的時候做出了一些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