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假面
結合前文: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既是空~意既色空不二。「色」指「有形」也就是「物質」。物質都具有一定形態,佔據一定的空間。
一切物質都是依緣而生,藉助、依賴各種條件才能存在。既為緣起法,物質就沒有實在的、獨立的自性,本質就是空。色是物質的表現形態,空是物質的屬性。
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四蘊和色蘊一樣,也是空有不二。
拓展資料:
佛教用語,「五蘊皆空」中「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後的四蘊。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經》。
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由【五蘊】和合而成。
【五蘊】分別為:色、受、想、行、識。
《心經》首先說【五蘊】中的【色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然後說【五蘊】中的其它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這樣。
如果將【受蘊】代入,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其它的也可照此代入,簡潔的【亦復如是】,省略了繁複的代入語句。
2樓:我的金雕
佛教中,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是講五蘊虛幻,並無實體。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一樣為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
3樓:猴鉀寡
色即是空。 『色'是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此萬物為因緣所生,並非本來實有,因此其當體是空。
此謂之『色即是空'。 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名句,其文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小乘以人為五蘊之假和合,無獨立自存之實體,故說『人無我';大乘不但認為人無我,且以為五蘊自身亦虛假不實,而說『法無我'。
所謂五蘊皆空,意謂不論物質現象(相當於色)或精神現象(受、想、行、識)均屬因緣所生法,無固定不變之自性;若以其為實有自性,則是虛妄分別,故色之本質為空。' 法藏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中,曾就二乘對色空之二疑及菩薩的三疑,加以闡釋。其次又建立色空相望之三義。
即∶(1)相違義∶空中無色,色中無空,以空害色,以色害空。(2)不相礙義∶若此色為幻色,則不礙空;若此空為真空,則不妨色。(3)相作義∶此幻色之全體若非空,則不成幻色;真空之全體若非色,則不成真空。
亦即依色即空而有色,依空即色而有空。然後法藏又約觀行而釋,謂觀色即空,則為止行;觀空即色為觀行;而色空無二,一念頓現為止觀俱行。 附∶印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記》(摘錄) 佛明五蘊皆空,首拈色蘊為例。
色與空的關係,本經用不異、即是四字來說明。不異即不離義,無差別義。色離於空,色即不成;空離於色,空亦不顯。
色空、空色二不相離,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有人聽了,以為空是沒有,色是有,今雖說二不相離而實是各別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為除此種計執,所以佛接著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表示空色二不相離,而且相即。 佛法作如是說,有其特殊意義。印度的一分學者,以為涅盤與生死,煩惱與菩提,是不相同的兩回事,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涅盤,離了煩惱才能獲得菩提。
生死和煩惱是世間雜染法,涅盤、菩提是出世清淨法,染淨不同,何得相即?這種見地,是從他們的宗教體驗而得來。宗教體驗,世間的一般宗教,如耶、回、印度教等,也都有他們的體驗,如上帝、真宰、梵我等。
若說他們都是騙人的,決不盡然,他們確是從某種體驗,適應環境文化而表現出來的。不過體驗的境地,有淺深,有真偽。佛法的目的,在使人淨除內心上的錯誤——煩惱,體驗真理,得到解脫——涅盤。
一分學者依佛所說去持戒修定淨除煩惱,體驗得『超越'現象的,以此為涅盤。於是,以為世間和涅盤,是不同性質的。在修行的時候,對於世間法,也總是遠離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生的事業。
這種偏於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為沈空滯寂者。真正的涅盤空寂,是要在宇宙萬有中,不離宇宙萬有而即是宇宙萬有的。因此,修行也不同,即於世間利生事業中去體驗真理,淨化自己。
古德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悟即在世間法而了達出世法,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悲智雙運。有所得的小乘,體驗到偏於『超越'的,於是必然地走入厭離世間的道路。
龍樹菩薩在《智論》裡,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即以《中論》生死涅盤無別去解說。大乘的體驗,不妨說是『內在'的。論到宗教的體驗,有人以為這是一種神祕經驗,既稱為神祕的,此中境界就不是常人所能瞭解。
因之,經驗的是否正確,也無從確論。現見世間一般宗教,他們依所經驗到而建立的神、本體等,各不相同,如耶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我,所見不同,將何以定是非?依佛法,這是可判別的,一方面要能洗盡一切情見,不混入日常的計執;一方面要能貫徹現象而無所礙,真俗二諦無礙的中道,即保證了佛法的究竟無上。
佛法是貫徹現象與本體,也是貫通宗教與哲學,甚至通得過科學的,所以有人說佛法是科學而哲學的宗教。 從理論上說,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於因緣條件而有的,就必歸於空。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實自性的,即不成其為因果了。
因法的自性實有,即應法法本來如是,不應再藉因緣而後生起;若必仗因緣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果法體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說一切法畢竟空。
反之,果法從因緣有,從果法的作用形態又不即是因緣,可從因緣條件有,雖有而非實有,故佛說一切法緣起有。可知色與空,是一事的不同說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人於此不瞭解,以為空是沒有,不能現起一切有?
不知諸法若是不空,不空應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這樣,有應永遠是有,無應永遠是無。但諸法並
4樓:小咦叨叨
在佛學界,對心經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心經是佛經的總括,讀懂了心經,讀佛經就入門了。《心經》裡有幾句車軲轆話很出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出名並不代表它好懂,事實上,很多人都誤解了它。
5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1.色即世間永珍 空就是不實際,不得永恆。2.
此是佛祖教化我等放下對世間形象的執著,放對『有』的追求。而從『無』中求永恆。3.
所謂永珍皆空是成佛的必備條件。此句是對佛教原教義的領會。
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贊鼓勵一下~謝謝
《心經》中有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
6樓:假面
結合前文: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既是空~意既色空不二。「色」指「有形」也就是「物質」。物質都具有一定形態,佔據一定的空間。
一切物質都是依緣而生,藉助、依賴各種條件才能存在。既為緣起法,物質就沒有實在的、獨立的自性,本質就是空。色是物質的表現形態,空是物質的屬性。
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四蘊和色蘊一樣,也是空有不二。
拓展資料:
佛教用語,「五蘊皆空」中「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後的四蘊。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經》。
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由【五蘊】和合而成。
【五蘊】分別為:色、受、想、行、識。
《心經》首先說【五蘊】中的【色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然後說【五蘊】中的其它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這樣。
如果將【受蘊】代入,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其它的也可照此代入,簡潔的【亦復如是】,省略了繁複的代入語句。
7樓:我的金雕
佛教中,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是講五蘊虛幻,並無實體。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一樣為空。
8樓:天華靜觀
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由【五蘊】和合而成。
【五蘊】分別為:色、受、想、行、識。
《心經》首先說【五蘊】中的【色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然後說【五蘊】中的其它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這樣。
如果將【受蘊】代入,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其它的也可照此代入,簡潔的【亦復如是】,省略了繁複的代入語句。
9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 著重講解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我個人理解 就是人生你看到的就是假象 但是假象又是你現在追求的 佛在教你用心看透世間物質規律 明心見性 找到真我
10樓:匿名使用者
受想行識 和色 就是五蘊 前面舉色為例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想 行 識例同 故云 也復如是
11樓:匿名使用者
五蘊者眼耳鼻舌身,看到的模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想到的,一切緣起生滅的都是"色"即是空
歌詞中有一句什麼江河入海流的,歌詞中有一句一場愛的博弈叫什麼歌名
是李宇春的 蜀繡 正確歌詞應該是 江河入海奔 歌手 李宇春 作曲 劉佳 嚴藝丹 作詞 郭敬明 出品 天娛傳媒 歌詞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 看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 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 紅燭枕五月花葉深六月杏花村 紅酥手青絲萬千根姻緣多一分 等殘陽照孤影牡丹染...
歌詞中有一句是請給我一扇窗,歌詞中有一句,我為愛情開一扇窗是什麼歌曲
青春的旋律 作曲 小柯 作詞 林海鷗 原唱 8人 青春的童話 的片頭曲 啦.啦.請給我一扇窗讓我看到希望 請給我一片光讓我擁有夢想 請給我一份愛讓我超越崇拜 請給我一吉他讓我深情放歌唱 請給我一本書讓我回味最初 請給我一捧淚讓我融化傷悲 請給我一個笑讓我開心就好 請給我一雙手讓我為自己伴奏 哦.你懂...
古詩明月有情應識我的下一句是什麼
古詩明月有情應識我 的下一句是 年年相見在他鄉 是袁枚在 隨園詩話 裡記錄的他的好友許明府吟出來的兩句詩。意思是如果明月有情,它該認識我,因為我和明月年年在他鄉相見。2 乾隆四年 1739年 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 1742 外調江蘇,先後於,歷任溧水 江寧 江浦 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