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的解釋,渡荊門送別的解釋

2022-05-11 19:15:03 字數 6842 閱讀 6236

1樓:恭朗寧

渡荊門送別:

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勃鬱,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水水山山,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遊子。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2樓:匿名使用者

裡有關於渡荊門送別的所有資料

3樓:匿名使用者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於楚國。

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二十五歲;他開始遠遊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這首詩即是他出蜀遠遊時所寫。

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看來此論未免欠妥。送別,並非寫詩人送別同舟人。

從本詩最後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近人俞陛雲亦說:「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工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

」(《詩境淺說》)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構思巧妙。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頗有層次。

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詩人離開家鄉,千里迢迢,乘船渡過荊門。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遊。「渡遠」,是「遠渡」的倒寫。

「來從」,是來作之意。看來這兩句並不是什麼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

「山隨平野盡」以下四句,是倒敘。「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是寫詩人坐在船上,舉目所見地面上的景色變化。這兩句所寫,容量很大。

有闊大的空間的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它寫詩人從四川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穿過蜿蜒起伏,千姿百態、高聳入雲的三峽。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嶺逐漸消失,隨著山勢的變化,滾滾奔騰而來的長江,也漸漸平靜下來,在廣闊的原野上,緩緩東流。

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這兩句,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同為佳句,卻各盡其妙。

所不同的是,李白的兩句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緻,杜甫的兩句詩描寫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文集》輯注),並無優劣可分。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倆句,是描繪太空的夜景,詩人坐在船上,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蕩在碧空的朵朵彩雲,忽而連結在一起,由於折光的作用,便構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緻,表現出詩人的豐富想象力。對於「月下飛天鏡」一句,有人解釋說:

月亮映入江水,好象從空中飛下的明鏡。這種訓釋,似乎失於確當。「月下飛天鏡」,詩意異常明顯。

即月亮從太空運轉而下,就好象從天上飛下的明鏡。這裡並無「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棄疾詞寫道: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從天上飛下的明鏡,與李白詩意完全相同。俞陛雲說:

「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

」(同上)見解非同凡響,不失為的評。

最後「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倆句,緊扣「送別」的詩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遊的詩意遙相呼應。李白五歲後至二十五歲之前,都是在蜀度過的。他酷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對故土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詩人突然別離家鄉到異地遠遊,自然會產生惜別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離情別緒」吧。這兩句詩的妙處在於,明明是詩人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採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

採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

總之,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緻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

尤其「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湧澎湃的萬里長江,隨著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渡荊門送別 全文解釋

4樓:匿名使用者

渡荊門送別:

詩人乘抄舟順流襲而下,經

過漫長的水bai路,來du到荊門之外

zhi。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dao。)

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勃鬱,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水水山山,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遊子。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古詩的意思 5

5樓:

譯文: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遊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行舟遠行。

《渡荊門送別》的翻譯和註釋,最好詳細點

6樓:翎香琉璃

渡荊門送別 唐

來 李白

渡遠荊自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詞語解釋】

荊門:山名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遠:遠自

平野:大平原大荒:無邊原野

江:長江

下:移下

海樓:海市蜃樓光折射產生虛幻景象

仍:頻頻

故鄉水:指長江水詩人早年住長江上游四川萬里:喻行程之遠萬里:喻行程之遠

【詩文解釋】

【詩文賞析】

全詩想像瑰麗意境高遠充滿了生活光彩。

渡荊門送別字詞解釋、翻譯

7樓:cad通

自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去遊玩。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8樓:匿名使用者

【原詩】

渡荊門送別

(唐朝)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翻譯] 自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去遊玩。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愚公移山,烈子,譯文

9樓:

譯文: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北山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

「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

「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

「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

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譏笑著阻止他說:「你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愁什麼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把這件事告訴給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關於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0樓:小蟲的肉肉

1、《鳥鳴澗》唐·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很少有人活動只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裡一片靜謐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棲鳥,不時地高飛鳴叫在這春天的溪澗中。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譯文: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3、《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4、《竹裡館》唐·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沒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只有明月相伴靜靜照耀。

5、《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6、《江雪》宋·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7、《山中》唐·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譯文:荊溪潺湲流過白石粼粼顯露,天氣變得寒冷紅葉落落稀稀。山間小路上原本並沒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溼人衣。

8、《山中留客》唐·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譯文: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氣象萬千。何必初見陰雲,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雨意,走入雲山深處,也會沾溼衣裳。

9、《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我喜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黃鶯在幽深的樹叢中啼鳴。春潮夾帶著暮雨流的湍急,惟有無人的小船橫向江心。

10、《野望》南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

譯文:無邊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著的水灣;遠遠近近,映入眼中的是無數層疊起伏的峰巒。我閒來登上山頂想好好觀賞一下山下的湖水,卻沒想到,低頭一看,又在水底看見了青山。

11、《野望》初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迴歸家園。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12、《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13、《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

暖和的春風又一次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裡?

14、《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渡荊門送別的相關問題,渡荊門送別什麼時候寫的

結構 首聯交代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頷聯寫景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尾聯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意境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頸聯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 是月夜俯視所見。明...

渡荊門送別非常講究煉字

李白 渡荊門送別 賞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於楚國。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二十五歲 他開始遠遊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這首詩即是他出蜀遠遊時所...

渡荊門送別的最後兩句抒發了作者什麼感情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不可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他.渡荊門送別這首詩前六句著重敘事寫景,後兩句抒情,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的感情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