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春 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①
白頭搔更短,②
渾欲不勝簪。③
【作者】
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人。青少年時期,漫遊今山西、江蘇、
浙江、河北、河南、山東等地。二十四歲應進士試不第,三十五歲後客長安近
十年,困頓失意。安史亂起,流離鄜(音夫)州等處。肅宗朝,官左拾遺,因
上疏救房琯,改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歸秦州。入蜀,構草堂於成都浣花
溪畔, 又曾流寓梓州、閬州。廣德二年(764)嚴武再任西川節度使時重回草
堂,被表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不久辭去, 於永泰元年(765)赴夔
州寓居。大曆三年(768)攜家出峽, 飄泊於嶽州、潭州、衡州一帶。大曆五
年病死於江湘途中。其詩融會眾長,兼工諸體,律切精深,沉鬱頓挫,深刻地
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生活,被譽為「詩史」。與李白同為我國歷史上最
偉大的詩人,並稱「李杜」。有《杜工部集》,《全唐詩》存詩十九卷。
【註釋】
①抵:相當、抵得上。 ②白頭:指白頭髮。搔:抓頭。短:稀少。 ③渾:
簡直。不勝(音升)簪:連簪子也插不住。古代男子留長髮,故須插簪束髮。
【品評】
此詩作於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
「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先
一年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於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後
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前兩聯寫「春望」之景,因景抒情。首聯「國破」而空留「山河」,「城
春」而只長「草木」,其破壞之慘,人煙之少,以及由此激發的憂國情緒,都
從正反相形中表現出來。次聯上下兩句互文見義。 身陷賊營, 家寄鄜州,見
「花」開而「濺淚」,聞「鳥」語而「驚心」,以樂景反襯哀情,而「感時」、
「恨別」的複雜心態宛然可見。後兩聯抒「春望」之情,情中含景。三聯「烽
火」句應「感時」,「家書」句應「恨別」,憂國思家之情,迴環往復,感人
至深。尾聯以「搔首」的動作寫悲痛心情,餘意無窮。題為《春望》,句句傳
「望」字之神。望山河殘破荒涼,望長安草木眾生,望花鳥反增哀思,望烽火
連月不息,望家書經久不至,最後以搔首望天收尾。讀全詩,抒情主人公傷時
憫亂、憂國思家的神情及其望中所見,歷歷如在目前,從而迸發巨大的藝術感
染力。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莫卜,詩 人家國之痛更加濃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寫下了這首觸景生情的五言律詩。
前兩句是望中所見,極概括,極沉痛。國家殘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換了主人。暮春時節,長安城中草木叢生,可見的人煙稀少,一片荒涼。
詩人睹物傷懷,傷國之情油然而生,蕭條悲涼。正如吳見思《杜詩**》中寫道:「杜詩有點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國破山河在,在字則興廢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則薈蔚滿目矣。
」頷聯寫花寫鳥,緊扣詩題,藉此來表達了詩人那種傷亂思家的感慨。因感嘆時事,見悅目的花朵反而流淚;因深恨離別,聽到悅耳的鳥聲反而驚心。詩人感觸異常。
花鳥平時乃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足以見得詩人內心的憂傷。在此詩人運用了反襯手法,將悲情寓於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為絕妙,乃被千古傳誦。
接下來寫戰爭時間之長,家書的難得可貴。詩人那種憂時傷別的情感表現得更為深沉和具體。「烽火」句承「感時」句,「家書」句承「恨別」句,不僅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而且情感也一瀉而下。
最後詩人將傷國憂時思家的情懷用具體的細節體現了出來。頭上白髮本來稀少,不斷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連發簪也戴不住了。
本詩以「不勝簪」作結,使人感到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摯感人。
這首五律,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的形象,蘊含著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感情,又訴諸在景物形象的描繪中,具有極強烈的感人力量。
賞析憂亂傷時,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後的詩歌創作的一個重大主題。此詩即景傷春,以沉痛的筆調抒發胸中無限悲憤之情。將國仇與家恨融為一體來進行表現,寫得字字血,聲聲淚。
讀之令人低徊欲絕。在杜甫同一時期、同一主題的眾多詩作中,這一首是情最濃、意最深、格最高的現實主義絕唱之一。好詩都是詩人高貴感情的結晶。
讀著這個名篇,我們最鮮明的感受是:詩人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是如此緊密地與祖國的命運、時局的變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連。他絕不低低切切地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間蟲鳴似的嘆息,而是應合著時代悲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鬱悲壯的哀時之歌。
前人稱杜詩為「詩史」,是因為他「善陳時事」,頗多「敷陳時事如史」的敘事之作。如果我們把「詩史」的含義理解得寬泛一些,把考察問題的重點放在是否表現了時代矛盾與時代情緒上,那麼《春望》這樣的抒情之作也是最傑出的「詩史」之篇。
詩作於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長安城賊營之時。它的中心,可用頷聯的「感時」與「恨別」二語來概括。詩本以含蓄蘊藉為貴。
可是此時杜甫投奔肅宗以赴國難之願未償,反而身陷賊中,內心悲憤至極,滿腔心事透過春日意象噴薄而出。不過,由於感情內涵很豐富而句子又高度凝鍊,加上並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縱然開頭就說「國破」,後文又出現直指時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餘言外、耐人回味的詩意美。
全詩的抒寫層次,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四句,寫春望之景,睹物傷懷。首聯二句,看似直陳,實則含有山河依舊而國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煙稀少的強烈暗示。
頷聯二句是古今傳唱的傷時警句。這兩句均省去一個動詞,「花濺淚」與「鳥驚心」,意當為「看花濺淚」與「聞鳥驚心」方為完整。春日花開鳥鳴,如在承平安樂之時,是該使人愉悅的,但眼下由於國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傷感,春鳥更牽動離人之懷。
這裡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詩人胸中憂國與思家兩股感情的迴盪與交織。「感時」承上「國破」,「恨別」啟下「家書」,更有章法意脈上的照應貫串之妙。關於這四句的豐富內涵,《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迂叟詩話》雲:
「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
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恐,則時可知矣」。分析得頗有道理,可供參考。
詩的後四句,寫春望之情,重點在遭亂思家和因傷時而焦急難耐兩點上。頸聯二句,雖重在思家,然絕不忘時事,再次把國事與家事緊緊聯在一起來詠歎。「烽火」應上「國破」與「感時」,傷亂憂國之心一以貫之。
「連三月」,是說戰火延續,平亂無日,眼看整個春天就在憂傷中過去了。「家書抵萬金」一句,尤為家喻戶曉的名句,它以誇張的比譬,控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家庭離散、親人音訊隔絕的悲劇。由於準確生動地傳達出戰亂環境裡的人之常情,所以獲得千載讀者的共鳴。
末聯自我描繪發白而短的愁苦之狀,形象地突出了詩人濃重的憂患意識.老杜之所以為老杜,就在於他處於國運危急之秋而無時不表露出哲人的憂患意識。
杜甫的《春望》的譯文和背景介紹
2樓:王仕節
杜甫 【原文】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背景】
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元月,京城長安淪陷。不久杜甫聽到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報國心切,隻身投奔靈武,不幸中途被叛軍俘虜,解送到長安。所幸他還有一點行動自由,便來到街頭放眼望去。
本詩就是他在長安的所見所聞所感。詩中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傷時、思家的感情,充滿愛國情懷。
【註釋】
春望:在春天遠望。
破:破敗、破碎。
感時:感嘆時局,即想起國家殘破不全的景象。
烽火:指古代邊疆遇到敵情用來報警而升起的煙火。在這裡指戰爭。
抵:值。
搔:用手指輕抓。
渾欲:渾,簡直。欲,要。
不勝:受不住、不能。
【譯文】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裡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裡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
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裡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那麼寶貴。由於憂傷煩惱,頭上的白髮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住了。
3樓:仙你累的
《春望》
【參考譯文1】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裡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裡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
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裡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那麼寶貴。由於憂傷煩惱,頭上的白髮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住了。
【參考譯文2】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
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杜甫寫望嶽和春望的寫作背景?
杜甫的春望什麼背景
4樓:匿名使用者
創作背景: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作品簡介:《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
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作品原文: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關於杜甫的問題,關於杜甫的《春望》問題
1,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 望 字,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回到小,由 近 到 遠 答2,城春草木深 中的 深 字很有表現力,歷來為人們稱道,請你說說他的表達作用。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 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
用杜甫的春望擴寫作文200左右用杜甫的春望擴寫一篇作文200300字左右
山河復依舊,寸土未改,制 本是春天,但是長安bai卻滿目荒涼,雜草叢生。戰亂帶du 走了zhi安樂,帶走了鬧dao市,帶走了昔日的繁華。唯一留下的,不過是滿目蒼荑,遍地塵葉。冷風過境,捲起漫天塵土飛揚,眼前一片迷茫,不覺淚湧,是風沙進了眼罷,是傷感至深也罷。清晨,鳥鳴花豔,本是好景,無奈心中苦楚,使...
閱讀杜甫的《春望》,回答下列問題。4分《春望》作者杜
小題1 望 bai du1分 融情於景,奠定全zhi詩的dao感情內基調。痛徹地表達出詩人憂國容傷時的強烈感情。1分 小題1 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或解釋為,以花鳥擬人 感時傷別 花也濺淚 鳥亦驚心。表達了詩人感時恨別之情。試題分析 1 理解標題的詞語的作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