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漢畫像石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漢代大多沒有留下名字的民間藝人雕刻在墓室、棺槨、墓祠、墓闕上的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石刻藝術品。
中國發現漢畫像石的地域很廣,分佈區域主要有4箇中心:一是河南南陽、鄂北區,二是山東、蘇北、皖北區,三是四川地區,四是陝北、晉西北區。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豐臺,浙江杭州,陝西邠縣,也有零星發現。
前3個區域都是當時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陝北、晉西北區在東漢順帝以前是北方邊防重地,其中心綏德又位於通往西方的**通道上。據資料稱,現已發現漢畫像石一萬塊左右,數量之多令人驚歎。
漢畫像石的內容豐富多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相交)四神,有傳說的摶士造人,煉石補天,創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媧,有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搗藥、神獸守鼎、西王母與東王公、有隨車出行的九頭人面獸--開明獸,也有三足烏、九尾狐、靈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異獸等。為了死後能夠得道昇仙,充滿想象力的先民把龍、虎、鹿等神奇動物作為昇仙的騎乘工具。
這些內容的畫像,表達了墓主希望死後能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強烈願望,而這種仙境生活實際上就是墓主生前現實生活的延伸和繼續。
總之,漢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狀況、風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資料。
漢畫像石,畫像磚的藝術特徵是什麼意思?
2樓:群青紅
畫像石是遺存豐富,很有特色的秦漢美術史資料。藝術家們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創作了眾多精美的影象,用以作為建築構件,構築和裝飾墓室、石闕等。全國發現的漢畫像石數以千。
據載,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昭、宣時期,新莽時有所發展,到東漢時進一步擴大,主要分佈於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及其周圍地區。
畫像磚,顧名思義就是刻畫或模印著畫像紋飾的磚,一般認為始於戰國晚期,盛於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是一種建築裝飾構件源於戰國末期出現的「雕牆」壁畫藝術。秦漢至西漢初期,多用於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面;東漢則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
風格特徵
西漢晚期畫像石以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山東汶上「路公食堂畫像」為代表;新莽時期則以河南唐河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代表,墓內刻30餘幅畫像,描繪現實生活及神怪異獸等。東漢前期畫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陽石闕畫像石。東漢後期的畫像石以山東嘉祥武氏祠最為著名。
漢代盛行的畫像石是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筆,或陽刻,或陰刻,或兩者結合,還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與刻劃相結合,可謂雕中有畫,畫中有雕。畫像石通常是作為建築裝飾,鑲嵌在祠堂、陵闕、更多是墓室內的門側的磚室上。
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有反映莊園、車行、聚會、宴飲、戰爭、樂舞、雜戲、作坊、狩獵、手工勞作等現實生活場面,還有描繪禽、獸、魚、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種建築的圖形與裝飾圖案。風格質樸厚重,勁健秀美。漢代畫像石對於研究漢代的建築、雕刻、繪畫具有很大價值,作為雕刻藝術形式,上承先秦青銅藝術,下開兩晉南北朝雕刻藝術的先河。
畫像石發展了我國傳統的雕刻技法,成為一種型別的雕刻作品,這樣的刻和劃製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繪製的壁畫保持得更長久,給人以立體感。畫像石是研究漢代建築、生活、習俗、觀念等有很**值的藝術品。
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後經火燒製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形狀分大型空心磚和實心的扁方磚兩類。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
有的上面還有紅、綠、白等顏色的彩繪,但出土時多已剝落。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一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的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統治階級車馬出行的。
雕刻者的高妙之處就在於製作者準確地抓住物件在各種活動中最具特徵、最生動、最優美的瞬間,刪繁就簡,遺貌取神,在一種粗輪廓的整體形象中採用陰線刻、陽線刻、減地平面陽刻、淺浮雕等多種造型手法對動盪流逝的瞬間狀態進行精彩的集中表現,飛揚流動的畫面充滿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雄渾衝湧的力量和速度,罕有呆滯或雷同現象,充分體現了雕塑者對現實生活的全面愛戀和對永恆幸福的祈求。個別小型條磚在製作的精美程度上雖不及大型正面方磚,但卻給人一種深沉雄大的氣魄,讓人回味無窮,遐想聯翩,後人往往在讚歎欣賞之餘,也難以真正超越。
畫像石、畫像磚儘管粗重笨拙,卻反映出的秦漢代藝術心胸開闊、氣派雄沉,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後代藝術難以企及的。
全國現已出土數千計的畫像石和畫像磚,這都是在秦漢厚葬的風氣下產生的。發現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山東南部西部、河南南陽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北部,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富庶之鄉。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出土最多,盛行於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和四川兩省出土最多。
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史料性質不僅在美術史上有巨大意義,而且對研究漢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典章制度、風俗習慣、藝術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影象資料。因此發掘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史料價值就成為對其研究的重要內容。早在明清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研究漢畫的學者,時至今日,已形成專門的漢畫學。
在中國當代學術史上,漢畫學也成為一個學界矚目的研究焦點。
漢畫像石的成就地位
3樓:【爆
從考古發現看,漢畫像石是發現最多、數量最大、同時也是畫像內容最為豐富的漢代美術作品群。在二百餘年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漢畫像石所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使它不僅成為漢以前中國古典美術發展的顛峰,而且對漢以後的美術發展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主要由漢畫像石創立和發展起來的漢代繪畫藝術原則,為漢以後的墓室壁畫、特別是中國畫所繼承。
其中,上遠下近散點透視構圖法,成為中國畫的標準透視構圖模式;而填白也成為中國中世紀繪畫的主要構圖原則。魏晉以後,隨著犍陀羅佛教造型藝術的傳入,中國的石刻藝術走向了新的發展方向。從在中國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來說,漢畫像石永遠是一座巍然屹立的藝術豐碑。
陝北以現實生活為主題,有較多的農耕、狩獵等題材,形成質樸簡潔、裝飾性強的藝術風格,後世的剪紙和它一脈相傳,因為地處邊塞,可以看出秦文化和胡文化的明顯影響。
漢代畫像石對於研究漢代的建築、雕刻、繪畫具有很大價值,作為雕刻藝術形式,在中國美術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所謂「稟三代鐘鼎玉器雕刻之工,開兩晉唐宋繪畫之先河」,留給後人的是古拙素樸、活潑熱情的藝術風采。 由於漢畫像石在雕鑿前是先在石塊平面上繪出畫面,而後雕刻出物像,是繪畫和雕刻兩種藝術的結合,因此,中國的繪畫藝術的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從這裡窺見端倪。
漢畫石拓片--這些拓自畫像石的古趣橫生的宣紙,不知滋潤了當今多少中外藝術家枯竭的靈感,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 南陽漢畫像石。南陽在西周時期屬申國,(今南陽市區北)呂國(今南陽市區西)春秋戰國時期先為楚所滅,後又為曾韓,秦之地,但附屬於楚的時間最長。
地域相近,文化傳統相通,南陽漢畫像石自然地體現了楚文化所代表的中國純粹藝術精神。神話跟歷史,現實和神、人與獸的同臺演出,羽人插上雙翅,嫦娥擺動蛇軀,雲氣在翻舞飛騰,星體在迴旋流動。畫面通過線性韻律表現了極其深刻生動的意境,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徵。
武氏墓群石刻。俗稱武氏祠或武樑祠,位於山東嘉祥縣城南的15公里的武翟山村,是東漢末年(147--189年之間)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構裝飾建築,現存石獅一對,漢碑兩方,漢畫像石46塊。漢畫像石內容之廣泛、思想內容之深邃、雕刻技術之精湛,居全國漢代畫像石之前列。
2023年被***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武氏墓群石刻畫像石的題材內容分為神話傳說、經史故事、現實生活三大類。這些畫面的內容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既是漢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又透視了歷史文化的積澱和社會發展軌跡,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部「百科全書」。尤其是其中的歷史人物故事最為豐富,有中國漢畫像石人物看山東,山東看武氏祠之說,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
漢畫像石的分佈區域
4樓:匿名使用者
漢畫像石的分佈區域非常廣泛,覆蓋面積佔大半個中國。主要集中在山東、蘇北及安徽交界地區、山西及陝西、河南、四川。
一、山東漢畫像石
1、山東是我國遺存漢畫像石較多的地區之一。在山東省110多個縣市中,已經知道有50多個縣市有漢畫像石,地下不僅有裝飾豪華的畫像石墓,地上還有雕刻精美的畫像石祠和畫像石闕。從本區出土的昭帝時期元鳳年間的鳳凰刻石、成帝河平三年上的立鶴畫像,還有肥城北大留帶有五銖錢的西漢刻石,可以證明山東漢畫像石早在西漢中晚期就產生了。
2、本區漢畫像石分佈相當密集,其流行與發展的背後更為深刻的社會背景,那就是兩漢時期瘋狂推行的厚葬風俗。同時,各區域自然條件與文化環境的優勢,也決定了漢畫像石存在與發展的規模。
3、臨沂市的畫像石分佈最為密集,有著名的平邑功曹闕和皇聖卿闕、莒南孫氏闕、沂南北寨村墓、臨沂白莊墓、蒼山城前村墓。
二、蘇北及安徽漢畫像石
1、蘇北、安徽、山東、河南省東部、河北省東南部同屬於漢畫像石第一個分佈區域,是地域最廣闊、漢畫像石分佈最密集的一個區域。
2、中心分佈圈是徐州市及其周圍的銅山、睢寧、新沂、邳州、沛縣等市、縣,畫像石分佈最為密集,有著名的棲山墓、九女墩墓、洪樓墓、「元嘉元年」繆宇墓、「嘉平四年」茅材墓等畫像石墓和祠堂。
3、蘇北地區是全國漢畫像石較多的地區之一。從自然地理上說,它可以劃為:徐州市及鄰縣的蘇魯山區與淮陰及揚州一帶的江淮平原。
蘇北地區漢畫像石主要分佈於江蘇省北部徐州,此區在地理上與魯南連成一片,畫像石的風格也基本上和山東南部相同。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集中分佈地之一。
三、山西、陝西漢畫像石
1、陝西和山西兩省,以黃河為界,東西相鄰。陝西漢畫像石主要分佈於陝北榆林地區和無定河流域,以米脂、綏德為最多,北部的榆林市,東部神木、吳堡、清澗縣,西部的子洲及橫山、靖邊縣等,也都有發現。
2、陝西、山西的漢畫像石,可分為前後兩期。陝北地區的漢畫像石,幾乎全部是東漢中期的作品。可知晉西地區的漢畫像石是順帝永和五年(140)以後開始的,其下限可到東漢末年。
四、河南漢畫像石
1、河南是我國出土漢畫像石比較集中的區域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省18個城市中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市地出土漢畫像墓或漢畫像石。
2、從河南漢畫像石分佈的地域看,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分佈於郡、縣、國的治所附近。南陽漢畫像石集中於漢光武帝劉秀故鄉(現南陽郡臺所宛縣境內)。
商丘畫像石則主要集中於漢高祖劉邦時樑國、陳國和沛國治所近區。
五、四川漢畫像石
1、「四川漢代畫像石,不同於山東、河南、陝北三處,是它的種類繁多。屬於畫像石範疇的歸納起來有:石闕、石棺、石函、崖墓等的雕刻」。
2、漢代石闕畫像一般都配置在闕身和闕樓斗拱間的平面上。畫像配置有兩種形式。第一種闕身和鬥狀闕樓滿刻畫像,另一種配置方式是闕身只刻表示建築性質的門吏和「昭示四方」表示方向的四種影象。
3、四川漢畫像石的另一特色是該區的石棺畫像,石棺藝術在文物考古學分類中一般將其歸為畫像石類,學術界一般稱其為畫像石棺。這種藝術是刻畫在石棺、石函上的雕刻,或浮雕或線刻,或鏤空深浮雕。這類畫像石棺,在四川主要存在於漢代崖墓之中。
參考資料
藝術市場.中國書畫網[引用時間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