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註疏中的「疏」正義曰,指哪本書呢

2022-12-11 13:06:00 字數 6163 閱讀 9095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對於六經的註解稱之為傳,比如註解《春秋》的《春秋左氏傳》(《左傳》)或者《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等。

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註解可能也讀不懂了,於是就有了註解「傳」的「疏」,也就是說疏是對傳的再解釋。

《論語註疏》是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儒學有兩種《論語正義》,一是何晏著,一是劉寶楠著)。

論語正義(何晏)

〖論語正義(何晏)〗二十卷。魏何晏(?-249)注,宋邢□(930-1010)疏。

晏為三國魏著名玄學家,其生平事蹟,詳見《淪語義疏》。□為北宋著名經學家,生平事蹟詳見《孝經正義》。《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之一,歷來備受儒者所重。

自三國魏何晏撰成《論語集解》後,為其作義疏者代不乏人。至樑,皇侃廣集眾說,以南學思想為宗,撰成《論語義疏》。為何注申說疏通。

但書成成於六朝清談之世,所引各家大率以玄學為本,空言名理;皇疏己意亦多老、莊思想,又雜以佛道。故其義疏實際上已將孔子思想老子化;而對於《論語》中的名物制度,更是無暇顧及,不甚了了。有鑑於此,朝廷遂於鹹平二年(999),詔令邢□與杜鎬、舒雅、孫□、李慕清、崔□□等就何晏《集解》,改定皇侃《義疏》而為新疏,遂成此編。

邢□諸人乃剪除皇氏《義疏》中的枝蔓之言,也即玄學之談,而稍繩之以義理;重點在於其說解名物制度。週中孚《鄭堂讀書記》評其:「章句訓詁名器事物之際甚詳,故能與何注並傳」,「其薈萃群言,創通大義,已為程、朱開其先路矣。

」書成以後,由於邢疏義理及名物訓詁皆勝於皇疏,故邢疏出而皇疏漸微,在《論語》的註解中,宋學即將代替漢學及其支脈魏晉玄學,亦自邢疏開始,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言:「漢學、宋學,茲其轉關。」並且,自此以後,何注邢疏便成為十三經中《論語》一經的標準註疏,在經學發展史上佔據著至為重要的地位。

而實際上,皇疏與邢疏各有特點,皇疏以玄學為宗,儲存了大量六朝以前的古注;邢疏則稍以義理為本,亦採錄了許多六朝以後的註釋,如果拋開門戶之見,二書價值並重,均為研究《論語》必備的參考著作。此書又被題作《論語註疏》或《論語註疏解經》,原本依何注皇疏作十卷,《十三經》匯刻本依《論語》篇數析為二十卷。除《四庫全書》、《四部備要》本外,尚有各種版本的《十三經注疏》本,其中最佳者,為2023年中華書局排印《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論語正義(劉寶楠)

〖論語正義(劉寶楠)〗二十四卷,清劉寶楠(1791一1855)撰。寶楠字楚楨,號念樓,江蘇寶應人。道光進士,曾任直隸文安知縣。

父臺拱長於考訂,尤深於聲韻文字之學,寶楠受家學而不堅持門戶,初治毛《詩》、鄭《禮》,後與同鄉劉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興恩、陳立相約各治一經,其專治《論語》。《清史稿·劉寶楠傳》稱其「病皇(侃)、邢(□)《疏》蕪陋,搜輯漢儒舊說,益以宋人長義及近世諸家」,仿照焦循《孟子正義》之體例,「先為長編,次乃薈萃而折衷之」,撰《論語正義》,後因官事繁忙,未能成書,交由其子恭冕續編終成。是書刻本卷一至卷十七,卷下均題「寶應劉寶楠學」,卷十八至卷二十四,則署「恭冕述」;知前十七卷為親撰,後七卷為劉恭冕在長編的基礎上續撰。

是書在對皇侃《疏》邢□《疏》、朱熹《集註》充分辨證基礎上,指正謬誤,兼採善說,對其他諸家的佳注,也時有甄採。對清人的註解考證,更是博取眾長,詳加引錄,主要有劉臺拱的《論語駢枝》、劉寶樹的《經義說略》、方觀旭的《論語偶記》、錢坫的論語後錄》、包慎言的《論語溫故錄》、焦循的《論語補疏》、劉逢祿的《論語述何》、宋翔鳳的《論語發微》、戴望的《論語注》、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四書□言》、凌曙的《四書典故□》、周炳中的《四書典故辨正》、陳□的《論語古訓》、胡培□的《四書抬義》、翟灝的《四書考異》,江永的《鄉黨圖考》,黃式三的《論語後案》等,其不僅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且能在註釋中注重文字訓詁、史實考訂、闡發經義,尤其對典章制度、風俗禮節、歷史故事及人名、地名的註釋考證,更為詳備,對不能定論的異說,多兼收幷蓄,待讀者鑑別。如對《為政篇》「舉直錯諸枉」句中的「錯」字,先引《經典釋文》:

「錯,鄭本作措」。「再引《說文》:「措,置也」,再引漢《費鳳碑》「舉直措枉」為證,判明「錯」為假借字,「措」為正字,訓解頗為人確信。

又如對《公冶長篇》「願車馬衣輕裘」句中的「輕」字,斷唐以前本無「輕」字,是宋人依《雍也篇》「衣輕裘」句誤加,並引阮元《校勘記》,列舉四條證據證之,考證有較大說服力。又如對《學而篇》「千乘之國」的解釋,馬融據《周禮》而說「千乘之國」的地域為三百一十六裡有畸,包鹹據《王制》和《孟子》而說「千乘之國」即百里之國,何曼《集解》則兩說並存,寶楠則徵引大量先秦古籍和前人考證,證明包鹹的說法較為可信,解決了何晏的遺疑。書中如上舉之力證訓解,並不鮮見。

其漢、魏古注輯錄甚多,而且對古注尚有疏解,極大豐富了《論語》註釋的內容,使這書出清人諸家《論語》注之上,至今仍為古今說解《淪語》之善本。卷二十四為何晏《論語序》,又附宋翔鳳輯鄭玄《論語序逸文》,也詳為疏解,據而可知《論語》一書的演變過程。然其間也有註釋牽強的地方,加之考引過繁,使人有望而生畏之感。

是書的最初刻本是同治五年刻本,後據以翻刻或排印本很多,一九八二年中華書局《十三經清人註疏》新校點本最佳。

邢昺(932一2023年)字叔明,北宋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人。太平興國初年,擢九經及第。授大理評事、知泰州鹽城監。

後召為國子監丞、國子博士,選為諸上府侍讀,義改任國子祭酒。鹹平二年(999)。任翰林侍讀學士,受詔與杜鎬、孫□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春秋傳》、《穀梁春秋傳》、《孝經》、《論語》、《爾雅》諸經義疏。

四年,書成,凡一百六十五卷,命杭州刻板,頒行天下。後累官禮部尚書。□世為農家,深悉民事,故在東宮及內庭,侍上講《孝經》、《禮記》、《論語》、《書》、《易》、《詩》、《左氏傳》時,除據傳疏敷引外,多引時事為喻,以俚語說民疾苦,深受世人尊崇,譽為「□儒」。

他繼何晏、皇侃之後,把玄學思想注人經學,恢復天的「自然」性質。反覆強調,天本無心,豈能造元亨利貞之德;天本無心,也不能造元亨利貞之名。天本無體,也無言語之命。

而「天道」,乃是自然而然之道,不是神意的表現。天所以能命,或是聖人以人事託之,如天之四德等;或是人感自然而生,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如賢愚、夭壽之類;或是天的自然功能,如利益庶物,四時之令遞行,百物依時而生,萬物資始等。這些皆不是「天意」的表現,不是「天」有意識安排。

他雖然強調天的自然性質,但仍殘留著「神」的形象。認為人作善事天降百祥,作惡事天降百殃,順吉逆凶,這是天之命,故君子畏之。這也正是他認識上的矛盾之處。

邢□主持整理七經疏義,是繼唐孔穎達撰修《五經正義》之後,統

一、熔鑄儒學的又一壯舉。其中《穀梁傳》用東晉範寧注,《爾雅》用東晉郭璞注,《論語》用魏何晏注,樑皇侃疏,更進一步使南學統一了北學,也使玄學注人儒學。他吸收魏晉玄學思想,恢復了天的「自然」性質,初步改造了「天」的形象,而又力圖論述「天命」,成為二程以「理」說天的前階。

主要著作有《爾雅註疏》、《論語正義》、《孝經正義》,均收入《十三經注疏》。

2樓:☆愛情魔發師

宋代學者為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即《十三經注疏》。

論語註疏中的「疏」正義曰,指的是:宋代邢晏《論語註疏》

3樓:匿名使用者

此處正義非指一本書,而應是一種註釋方式。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註釋。

義疏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于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為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為「正義」。 另外,孔穎達等奉命主持編定的《五經正義》包括:《周易正義》14卷,《尚書正義》20卷、《毛詩正義》40卷、《禮記正義》70卷、《春秋左傳正義》36卷。

沒有所謂《論語正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只講重點:

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註釋。義疏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于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為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為「正義」。

宋代學者為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即《十三經注疏》。

論語註疏中的「疏」正義曰,指的是:宋代邢晏《論語註疏》

孟子註疏 中 正義曰 是什麼意思

5樓:雲遮世說的生活

1、實際上就是註釋。

某一個註釋者認為自己的註釋是最正宗的含義,就簡稱為正義。

2、具體介紹為:

《孟子註疏》,全書共分十四卷,每卷分上下兩部分。正文部分是戰國時代孟子論著,在孟子論著的章節之下又附以後人作的注(釋經為注)與疏(兼釋經與注者為疏。義疏、疏義和正義皆是疏之別名)。

注是東漢趙岐作。

關於疏或者說正義的作者,古代學者眾說紛紜。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認為正義是南宋邵武一士人的偽作,非孫奭之手筆。而宋人陳振孫等卻認為孫奭嘗奉詔校訂正義。就現有的記載來看,明朝人對孫奭是否作正義並無爭論。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義。怎麼理解這句話

6樓:魚躍成海

見利忘義和見義忘利的區別

古漢語中什麼是「注」「疏」還有老實說什

7樓:坑卷

注10.給書中或文中的字句做解釋。古代有傳、注、故、訓、箋、疏、章句、解詁等名稱,後通稱為「注」。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禮記·曲禮上》「曲禮上第一」 唐 孔穎達 疏:

「注者,即解書之名,但釋義之人,多稱為傳。傳謂傳述為義,或親承聖旨,或師儒相傳,故云傳。今謂之注者,謙也,不敢傳授,直注己意而已。

若然,則傳之與注,各出己情。」 張舜徽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第一編第一章第四節:「注,取義於灌注。

文義艱深,必解釋而後明,猶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後通。」11.指解釋字句的文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向秀 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舊唐書·禮儀志一》:

「何棄 周 孔 之法言,獨取 康成 之小注?」 魏 晉 時及以後「注」亦作「 注 」。參閱 三國 魏 何晏 《〈論語集解〉序》。

疏4.指闡釋經書及其舊注的文字。 唐玄宗 《〈孝經〉序》:

「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句,一句之內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又義闕,今存於疏,用廣發揮。」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各宗派的大師,都想解釋所尊奉的經典……經疏愈積愈臃腫,學徒愈學愈迷惑。

」5.引申為闡釋。 清 蔡焯 《〈史通通釋〉舉例》:

「釋之為用,析節而疏其義。」

字母1.音韻學術語。聲母的代表字,簡稱「母」。

宋 王應麟 《玉海·藝文·小學》:「 光 ( 司馬光 )有《切韻指掌圖》,以三十六字母總三百八十四聲。」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 以前未有言之者。相傳出於僧 守溫 , 溫 亦 唐 末沙門也。」

————————————————————————————————————————

以上是《漢語大詞典》裡的解釋,具體來說,一般書中所謂的注、疏都會確有所指,比如《十三經注疏》中的註疏分別是指:

《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註疏》——【晉】範寧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註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註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爾雅註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註疏》——【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

除了《尚書》、《詩經》之外,其他的十一部書都各有註疏,提到這些書的時候,「注」「疏」都是特指以上這些人的解釋(正義、義疏是「疏」的別稱)。

注和疏的關係:注是對原文的解釋,疏是既解釋原文,也解釋注。所以一般可以說疏是「註解的註解」。

——————————————————————————————————————————

一般可以直接說古漢語中說的「字母」就是指聲母,唐朝時人們關於漢語聲母的研究成果是「三十六字母」,因為起始人是守溫,所以也稱「守溫字母」或「守溫三十六字母」(但守溫本人創造的字母可能只有三十個)。其代表字是:見、溪、群、疑、端、透、定、泥、知、照、徹、穿、澄、床、娘、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精、清、從、心、邪、審、禪、曉、匣、影、喻、來、日。

每個字都表示漢語的一個聲母。

但是有時候人們對漢語聲母的認知又不太一樣,會將聲母歸納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歸為三十個的,就是三十字母;歸為三十一個的,就是三十一字母。

滿意請採納

《論語》中的「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 不問馬。」仁的內

翻譯 馬棚失了火。孔子從朝廷回來,說 傷人了麼?不問馬。在當時,馬很貴,而看護馬的大抵都是奴隸賤民,在一般王公貴族眼裡,馬是比人命要值錢多的。但是,孔子以人道主義關懷,先問人,而不問馬,體現了孔子的人本思想,值得尊敬。仁是愛人,這是本意。愛人也是有差別的愛。禮的本意就是差別,按禮愛人,先愛的君主和父...

五官中的「五」指的是哪五,五官指哪五官?

第一種 相學上的說法 大家常常說 那個人的 五官 怎樣怎樣 這個人的 五官 怎樣怎樣 但是大家不見得很清楚什麼是 五官 其實 五官 是相學上的東西。所謂的 五官 指的就是 耳 眉 眼 鼻 口 等五種人體器官。而且在相學上,分別被賦予一種名詞如下 1 耳 名為 採聽官 2 眉 名為 保壽官 3 眼 名...

中學上冊語文書第十課《論語十則》中的成語有哪些

溫故知新 不亦樂乎,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已所不欲 勿施於人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見賢思齊,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 溫故之心 見賢思齊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