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伯牙和鍾子期是春秋戰國時代人。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伯牙彈琴的時候,鍾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彈奏時意在高山,鍾子期說:
「彈得太好了!琴聲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鍾子期讚歎道:
彈得真好!琴聲就像水勢浩蕩的江河。」不論伯牙(彈奏時)想什麼,鍾子期總是能準確地說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後,伯牙覺得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瞭解他的知音了,於是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世人皆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最早見於《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思,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呂氏春秋·本味》也有所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東漢高誘對之註解時明確指出:
「伯姓牙名,或作雅;鍾氏期名,子皆通稱。悉楚人也。」《荀子·勸學篇》說: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伯牙是當時的古琴名師,技藝高妙,馬為聽琴忘了吃草料。《琴操》、《樂府題解》則記有伯牙向連成先生學琴的故事。
以上文獻所述,皆直指伯牙。現代的《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明朝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寫為「俞伯牙」。
鍾子期,前387(公元)-前299(公元) 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
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2樓:艾爾蘭
俞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
鍾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世人皆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最早見於《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思,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呂氏春秋·本味》也有所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東漢高誘對之註解時明確指出:
「伯姓牙名,或作雅;鍾氏期名,子皆通稱。悉楚人也。」《荀子·勸學篇》說: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伯牙是當時的古琴名師,技藝高妙,馬為聽琴忘了吃草料。《琴操》、《樂府題解》則記有伯牙向連成先生學琴的故事。
以上文獻所述,皆直指伯牙。現代的《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明朝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寫為「俞伯牙」。
前387(公元)-前299(公元) 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
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
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伯牙絕弦》寫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情誼深厚、重情重義的情感和知音難覓的現象。
伯牙與子期是哪個朝代的人
3樓:匿名使用者
伯牙與子期都是春秋時的楚國人,伯牙善於彈奏,對**的造詣非常的高,子期據說是個樵夫,可是最能欣賞別人的演奏。兩人的情誼冠絕古今,傳唱千年不衰。「知音」典故出自《列子·湯問》,是家喻戶曉的千古佳話。
伯牙撫琴奏《高山》,奏《流水》,子期均能心領神會。後世人們就用「高山流水」來比喻知己或知音,也用來比喻**的優美。
4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伯牙,姓伯,名牙,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鍾子期也是春秋時期的人
5樓:xin寶愛七七
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伯牙姓俞叫俞伯牙,子期姓鍾叫鍾子期。
6樓:陳晨
春秋戰國時期,人於顏姓於叫於伯牙
(伯牙絕弦)中伯牙與鍾子期的資料
《伯牙絕弦》中伯牙和鍾子期是怎樣相遇,相識,相知
7樓:火影忍者鳴人君
當時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鍾子期不過是個樵夫.兩人生活環境迥然.卻僅僅因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
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鑑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
「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伯牙絕弦》中,伯牙為什麼說鍾子期是他的「知音」?
8樓:匿名使用者
伯牙同志精擅音律,苦於沒人欣賞,偶于山中創出新曲,山水與人合二為一,此情此音更是迫切地希望得到認同。
正在此時,鍾之期同志出現了,他不但聽懂了伯牙的旋律,更聽懂了伯牙的人。
最後,「知己」是專用詞,可伯牙珍視**勝過自己,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於是,伯牙將鍾子期視為自己平身僅有的「知音」,而不是「知己」,亦不足怪哉。
9樓:魚語殤
因為只有鍾子期聽得懂他**裡隱藏的寓意
伯牙絕弦的是什麼朝代的?
10樓:姜太公釣書
俞伯牙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
鍾子期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一說是楚樂尹鍾建之後。在楚國境內當樵夫。今有鍾子期墓在武漢市蔡甸區新農鎮馬鞍山南鳳凰嘴上。
1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代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於傾聽.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好啊!
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彈得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流過我的心中)!
」不管俞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裡想的.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瞭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絃弄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絕弦是哪朝代的人寫的?????
伯牙絕弦中,那一句最能體現俞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
12樓:小石頭pk小雨花
知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難覓: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3樓:匿名使用者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是最能看出他們是「知音」
14樓:佳人醉月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15樓:就放假大家
可以從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看出來。
16樓:微澀流年
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17樓:匿名使用者
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伯牙絕弦,鍾子期死後我們要怎樣安慰俞伯牙,小練筆
子期已死,人死不能復生,節哀順變。只有你好好彈琴,子期的在天之靈才能得以安心。相信他在天上,也能從你的琴曲裡聽到你的心聲。人生在世,知音難求,既有知音,無需痛苦,雖已離世,仍不枉此生。伯牙絕弦一文中俞伯牙把鍾子期視為知音。從鍾子期死後,俞伯牙 破琴絕弦 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當時 悲痛萬分!情誼深厚!傷心...
伯牙絕弦的原文,伯牙絕弦原文和譯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 霖雨 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
俞伯牙與鍾子期是怎樣認識的,俞伯牙和鍾子期是怎樣認識的50字
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有一次,當俞伯牙意在表現巍峨的高山時,鍾子期會迴應道 善哉,峨峨兮若 泰。而當意在流水時,鍾子期會感慨地說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無論俞伯牙想彈什麼,鍾子期一定能 心領神會。俞伯牙遊覽泰山時遇到暴雨,只好在懸崖下避雨。俞伯牙感到心悲,以撫琴來渲洩自己的情緒。琴 聲最初表現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