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國前30年的彎路可否用論語「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來解釋

2023-01-03 01:35:34 字數 4489 閱讀 1674

1樓:匿名使用者

1全部不能。孔子那個時代處於中國的春秋晚期,禮崩樂壞,孔子對後世的預知很有限,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能力很有限……。這句話的本意是社會舊秩序被打亂,社會動盪,知識分子們很無奈,希望過一兩代人後出個仁君來改變這一社會現狀。

一個王朝的建立到最後崩塌,形象點說,就像建築一座大廈。開國之初,尤如打地基,百廢待興,平地起高樓,舊的一切汙泥濁水必以盪滌乾淨,方能欣欣向榮……;大樓建起來了,換了新主人了,坐享其成了,怎麼能說這大樓底三十層蓋得太沒品味,害得大樓管理員收租子都不夠揮霍哩?

當然,更有二b用萬噸輪船撞五十年前的長江大橋,自己船被撞沉了反責怪大橋修得太結實……。

因此,這樣的二b最好不要學古文,學論語相當於吃屎,反受其累。

2樓:待詩亦千年

帽兒須戴血無頭

手弄乾坤何時休

九十九年成大錯

稱王只合在秦州

3樓:

中國是馬列主義而非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即使是三十年後的改革開放也只是富而非仁,更非禮,仁義也只是 合 法 性 的**而非現實性的表述

論語中對「仁」的體現

4樓:小猿談人文

「仁」一直被孔子作為論語中的核心。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據有關統計,在《論語》中,「仁」出現了109次是出現頻率最大的詞彙。「仁」就是建立在人們最素樸最直接的心緒結合根源上的一種解析,人們是應該需要愛的,這個愛不是無原則的愛,就是為了由近及遠的愛,這就是孔子的愛有差等的仁學體系。

5樓:

論語中對仁的體現,人的意思是仁愛仁慈的意思,另一種人就是要對他人進行包容

6樓:匿名使用者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據有關統計,在《論語》中,「仁」出現了109次是出現頻率最大的詞彙之一雖然如此,孔子對於「仁」的解釋卻非常隨意和模糊。在《論語》中六人八次問「仁」,內涵各異。

比如:樊遲問仁時的「仁者愛人」的說法(《顏淵》);顏淵問仁時的「克己復禮為仁」的說法(《顏淵》);仲弓問仁時的「子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以致成為後來資產階級「人權宣言」的口號);子貢問仁時又說:「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等等,其實,孔子的仁學卻經歷了一個外延和內涵不斷拓展和深化的過程。

我覺得孔子的仁由最初的人性中的對同類的同情、友愛,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的人倫之愛,又到朋友及別人的「泛愛眾而親仁」的道德實踐信條,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親親——愛人——仁德」的三個層次:仁先是對自己家人如父母兄弟妻子的基於血緣關係的孝悌親慈;然後是對朋友或別的其他人的關心、友愛、同情、信任、忠誠等;然後發展到一個泛化了的包括禮、義、忠、恕、智、勇、孝、悌、、中、庸、剛、毅、溫、良、儉、讓、寬、信、恆、和、清、廉、聰、敏、質、直、正、義等等在內的幾乎包含了人類所有的美德,成為了百德之首,萬善之源的道德範疇。在孔子的哲學體系裡,「仁」像是一顆居於**的恆星,擁有著眾星環拱的地位,而其他諸德不過是繞之執行的行星,接受者它強大的向心力的影響並反射著它無比輝煌的思想光芒。

從先秦思想發展史看,「仁」在孔子那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改造、完善和發展,蔚為大觀,成為其不朽學說的核心。

論語中總共有100多個「仁」字,但意義各有不同,有人知道是它們有什麼意義嗎,舉例說明

7樓:匿名使用者

ren (陽平)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

「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1.同情友愛:仁心,仁義至盡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兒.

不仁:(1)不仁慈,無仁德如不仁不義

(2)手足痿痺,為能運動:麻木不仁,四體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後以二人相愛,人旁加二為仁,故仁由人而來。仁固可作『仁義』解,也可作人解。我認為『克己復禮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

以孔子之話作本論,《論語》中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觀過斯知仁矣』、『井有仁焉』,這些仁字,都應作「人」解。而一般學者以其字之為仁,多曲為之解,求其說,而不得要領。故上例我以『仁』字應作「人」解。

否則,『井有仁焉』,作仁義之『仁』解,難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為旁證,可知人、仁同義。例如《禮記表記》說,人也謂施以人以忠恩也。

人與仁同義……《論語》所謂『人者仁也』、『仁者愛人』,即本此義。皆由於人、仁同出於一源,且關係密切。把仁字均解為『仁義』,難以自圓其說、令人信服」(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選》第464-465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

4.仁,就是二個人字,從這個字的形我們看到了這個意思。那為什麼這樣寫這個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麼呢?

我認為這是對「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將害我。」的簡寫。

這句話中兩次使用二人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種

現在看看論語中的仁是什麼意思:

.《論語》思想體系的核心「仁」

「仁」在《論語》思想體系中是最高的理論範疇,也是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孔子認為「仁人」應當具備五種品德: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指出「仁」是為人的最高準則,仁人要勇於犧牲自己的利益,對別人無所要求。

孔子以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出發,提出仁者「愛人」,「克已復禮為仁」。「愛人」是仁的第一要義,是仁的實踐中的理論基礎。「愛人」就是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為此,孔子還提出:「克已復禮為仁」,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剋制個人慾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當時的倫理道德規範,從而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2)從恢復和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的目的出發,提出行仁以孝悌為先。

「孝」即是愛自己的父母,「悌」即是愛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輩,然後廣泛地愛其他一般的人,這是對「仁」進一步作出的補充。強調實行仁德必須從孝悌開始。

(3)從道德修養著眼,提出「仁者安仁」。「仁者安仁」是說仁是一種高尚的道德,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他的仁德要建立於內心信念的基礎上。

(4)從道德完成,堅持真理著眼,提出「殺身成仁」。作為仁者,必須勇敢地實踐仁,堅持仁,要經得住考驗,甚至不惜為此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論語》中仁與禮是緊密結合的,要徹底地研究仁,就必須研究仁與禮的關係。

禮,是我國古代的社會行為規範、儀式的總稱。它的內「容包括:制度(指官制)、刑法,也涉及生產關係;儀文(指各種儀式和車服、器具的文飾);倫理、道德規範。

一般來說,主要指道德原則和規範。

仁與禮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仁是「核」,禮是「表」。仁是孔子從當時現實生活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是新的創造;禮則早已有之。

其二,仁是內容,禮是形式。

其三,仁是統帥方面,而禮是被統帥方面,仁是改造方面,禮是被改造方面。同時,孔子還著力強調了「禮」作為行為規範,對建構道德品質的「仁」的重要作用。指出遵「禮」是學習和培養「仁」的重要途徑,他曾說「克已多禮為仁」。

好了,你加分吧~~~~~~

《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價值意義是什麼?

關於《論語.子路》的名言有哪些? 我今天晚上要用

8樓:匿名使用者

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行善之人治理國家,連續一百年下來,也可以做到化解殘暴、去除殺戮了。』這句話說得對啊!」

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麼回來得這麼晚呀?」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只是一般的事務吧?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

5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

【譯文】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

《論語》的中心思想

我國建國63週年了!請你說說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 軍事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3項

政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合作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主要是1954年憲法確立的國家基本制度 經濟 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按勞分配製度 文化 比如普通話的推廣語規範 科技 比如原子彈氫彈東方紅一號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漢字的鐳射照排等 軍事 三位一體的軍事體...

中國建國以來的大事件詳細中國建國以來的大事件詳細資料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入朝 作戰 1951年,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經濟 1.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 2.穩定物價,統一財經 3.合理調整工商業 4.領導人民恢復和發展生產 5.土地改革 1953年,朝鮮停戰協議 簽訂 中共提出 一化三...

中國建國初期,公私合營的具體情形

公私合營 1954年9月2日,政務院通過 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 條例規定 對資本主義企業實行公私合營,應當根據國家的需要 企業改造的可能和資本家的自願。合營企業中,社會主義成份居領導地位,私人股份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合營企業應當遵守國家計劃。合營企業的盈餘,在依法繳納所得稅後的餘額,應當就企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