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造夢鄭雨威
很高興井琪先生能參與討論。部落格討論的好處是話不用多,也不用處處引證,更不用顧及現實討論中難以遮蔽的世故人情。
海德格爾前期是否屬於主體性哲學?我反而贊同孟強先生,我認為確是主體性哲學。
先談談井祺說到的「理論性」和「歷史性」,在海德格爾的語境中,我們可以把「歷史性」替換為「實踐性」。我們一般也習慣把「理論」和「實踐」對舉。
我認為能較清楚地區分這對概念的是「反思」和「前反思」。理論總是反思的結果,而「反思」總奠基於「前反思」。反思意味著extant而前反思意味著handy。
海德格爾之所以反對胡塞爾的哲學,正是因為在海德格爾看來,胡塞爾的哲學是「意識主體及其物件性」。而「意識主體和物件性」已經是一種反思性的建構,並不是對現實生活經驗的恰當或原初的描述。
在海德格爾看來,率先的主體並非一個透明的反思性的意識主體,而是embody和embed的向世界敞開自身的dasein
。意識意向物件,而此在敞開或照亮世界。但敞開世界的此在不是透明的,純意識的,而是埋置和具身於世界的。就是說,敞開世界的此在本身就棲居於世界之中。
但說世界領先此在或此在領先世界都不對,因為兩者相互需要,互為奠基。只有此在擁有世界,而此在總已被拋於世界之中。
我認為井祺的「主體」過於狹隘化了,
即認為主體就是海德格爾說的「主體及其物件性」意義上的主體。
此在依然是主體,但不是抽象的理論化的主體,而是具身的主體。這個主體是自我超越的主體,敞開世界的主體。同時,這個主體可以轉向理論反思,從而把自身和世界當成現成的和分離的實體來對待。
但此在本質上是一個實踐性的主體,即使理論地反思自身,也不可能徹底地把自身理論化或者說論題化。所以海德格爾才說,反思,總意味著主體的自我撕裂。
舉個例子,當我在反思或現成化一把鋤頭時,比如,當它壞了時,當我想辦法修理它時,我並沒有把周圍的世界理論化,也沒把關於鋤頭的很多知識理論化,比如,木棒是堅硬的、鐵塊比泥土硬等等。關於這些知識,我們總是親熟的,我根本不用調查研究,我徑直去找鐵塊、木棒。
我們從「視域」的角度能很好地理解這些思想。在我「把……當成……」時,物件走上前來,但它是從一個背景中突出出來的,脫離了這個背景,它就凸顯不出來。
前期海德格爾是主體性哲學,因為主體-人-此在在本體論上是基礎性的。這也就是主體性哲學的本質:以主體為本體論根據。
後期海德格爾可以看成他批判前期主體性哲學的各種努力。顯然的是,前期是此在和世界,但世界本質上是屬人的,並無超出主體以外的因素。他後期把「大地」和「世界」對舉,又把「人」放入與「天」、「地」、「神」的遊戲之中。
其客服主體性哲學的意志是顯在的:對應敞開的世界還有鎖閉的大地,而人,不過四重整體中的一重。
暫且打住。寫得潦草匆忙,錯誤之處定不在少。
2樓:昝水荷
顯然不是。海德格爾早就跳出主客二分的框架了,你以為還是近代哲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