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寒蛩不住鳴,《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運用什麼的典故 表達無人理解他的心事 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2023-02-06 11:35:35 字數 2982 閱讀 2369

1樓:匿名使用者

用蟲子不停地叫來反襯岳飛的心事重重吧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運用什麼的典故 表達無人理解他的心事 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2樓:匿名使用者

用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典故,表達了他的心事,處境,和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3樓:匿名使用者

《小重山·夜寒蛩不住鳴》運用知音典故 ,表達無人理解他的心事 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這裡化用善於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鍾子期的典故寄託作者的一腔憤懣和無處言說的沉痛,來表達苦悶的心情,將自己的心事寄託於琴絃,可是卻沒有知音,就是把琴絃彈斷了也沒有人來聽。當時作者主張抗金,收復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議和聲,使作者陷入孤掌難鳴的處境,不禁擔憂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心情沉重。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小重山嶽飛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

4樓:匿名使用者

小重山嶽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①詞中所說的「心事」指什麼?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分)

心事」指抗金報國的理想;主旨句是「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②這首詞上下兩闋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抒情手法上,上闋側重借景抒情,下闋則是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而又知音難覓的孤憤。

5樓:鬱方沐

①心事指的是: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主旨句是「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②抒情手法上,上闋側重借景抒情,下闋則是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而又知音難覓的孤憤。

6樓:gay多姿yrh趖

①「心事」指抗金報國的理想;主旨句是「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②抒情手法上,上闋側重借景抒情,下闋則是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而又知音難覓的孤憤。無

7樓:銀月蓮湖

心事是指心念中原,欲收復失地的報國之情。主旨句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宋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表現了岳飛什麼樣的

求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詩詞

8樓:匿名使用者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9樓:血色太陽旗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首《小重山》是元帥帳內夜深人靜時岳飛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悶——他反對妥協投降,他相信抗金事業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戰役的勝利,這時宋高宗和秦檜力主召開和議,和金國談判議和。使他無法反抗的命令,這就是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而不準動兵的歷史時期。

高文炳.《唐宋詞選譯賞析365首》.香港:天馬圖書****,2001:388-389

10樓:匿名使用者

卻是令得他連自保之力都沒有。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小重山 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

11樓:小芯9月7日

小題1:指馳騁千里疆場,收復河山的夢想。抒發了作者主張受到排擠、抱負不得施展的憤懣之情。

小題1:①借景抒情,用靜寂的環境烘托孤寂的心情。

②用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典故,表達了自己處境孤危的憂憤之情。

③「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暗喻投降派阻撓抗金。

小題1:4分

小題1:6分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的註釋譯文

12樓:小尛

1、小重山:詞牌名。一名《小衝山》、《柳色新》、《小重山令》。

唐人常用此調寫宮女幽怨。《詞譜》以薛昭蘊詞為正體。五十八字。

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韻。換頭句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餘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兩體,是變格。

2、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3、千里夢:指赴千里外殺敵報國的夢。

4、三更: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

5、月朧明:月光不明。朧,朦朧。

6、功名:此指為驅逐金兵的入侵,收復失地而建功立業。

7、舊山:家鄉的山。

8、付:付與。

9、瑤(yáo)琴:飾以美玉的琴。

10、知音:《列子·湯問》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

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說「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說「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後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國·曹丕《與吳質書》:「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唐·杜甫《哭李常侍嶧》詩:

「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明·唐順之《謝病贈別高參政》詩:「逝將歸舊林,復此別知音。

」浩然《豔陽天》第六九章:「(彎彎繞)可見到『知音』了,哪還肯白白地放過去呢?」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夢迴故鄉,千里燃戰火,被驚醒,已三更。

站起身,獨繞臺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

為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星星。家山松竹蒼然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弦彈斷,又有誰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