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這幾句詩

2023-02-07 01:30:36 字數 5438 閱讀 2153

1樓:zero天秤

1、」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出自於《後漢書》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釋義:越白的東西就越容易被弄髒,越硬的東西就越容易折斷。

注:「皎」,指玉石之白;「嶢」,為高直貌。其義不言自明: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汙損;性情剛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橫遭物議。

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自於《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釋義: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因為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

擴充套件資料

《漢書·東方朔傳》節選

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聖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釋義:《詩經》說:禮義上沒有過失,何必在乎人們議論呢?

所以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來遮蔽視線,絲棉塞耳,是為了減弱聽覺。

視力敏銳卻有所不見,聽力靈敏卻有所不聞。揚大德,赦小過,不要對人求全責備。

彎曲的再直起,但應讓他自己去得到。寬舒進而柔和,但應讓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應該讓他自己去摸索。大概聖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過努力得到它;得到後,則會聰敏而廣大。

2樓:匿名使用者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典故出處

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雲:『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闢若鶺鴒,飛且鳴矣。傳曰:

『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詩》雲:

『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蓋聖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今世之處士,魁然無徒,廓然獨居,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於我哉?若夫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酈食其之下齊,說行如流,曲從如環,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也,子又何怪之邪?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繇是觀之,譬猶鼱鼩之襲狗,孤豚之咋虎,至則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處士,雖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變而終或於大道也。」

………………………………

水清無魚論

水太清則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原因無非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這引喻現實社會裡,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緊接一句,人太察則無智。

古人最早使用這些話的有這樣幾例:

1.「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見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

徒,就是同類或夥伴的意思,譯為現在的話就是「朋友」。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他過分要求與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舉一動均符合或者滿足一己的標準,但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體,否則永遠無法達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衝突就是必然的結果,此時如果不能以一種寬容的精神調和於其間,事勢就將無法收拾,結局便是人心不附,眾叛親離。

2.「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見於《後漢書.班超傳》。這裡所用的意義有些改變,但大綱還是一致的。

這句話的起因,是班超在西域為都護時限較長,又有病,所以朝廷將他召回,接任者任尚請求班超臨別贈言,班超說:「塞外的吏士本來就不是孝子順孫,他們都是因為罪過而發配到邊地的,而蠻夷又都懷有鳥獸之心,不容易安撫,卻極易挑起事端。而您的性格太嚴厲而急躁,這是不好的,也容易出問題。

水清了就沒有大魚,政務太苛察就不易讓下面的人親附,以至人事和諧,所以您還是應當將法度放鬆點,簡易點,要寬容人家的小小過錯,只要大事能夠抓住、不出問題就算盡到職責了。」這雖然講的是東漢時代**對待邊遠地區人民宜採取懷柔寬鬆的政策,但它所說明的道理不僅僅是就此而止。

這兩則成語都是據現象所得出的結論,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誼等都只是類比的關係。雖然只是類比,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由此感性現象,類推得出人事現象理性的結論,雖然兩者之間前提和結論的關聯有著或然性,但就此兩類現象的屬性相同這一點來說,可以證明這種類比不違反邏輯的原理,是成立的。因為,前面的例子講的是魚,後面的結論講的則是人,兩者所需要的都是一個環境。

魚的環境是水不要過分清澈,以至無處藏身;人的環境是關係不要過分緊張,以至無法相處。過分清澈與過分緊張,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須對所存身的環境有較好的要求,因此魚要求有水草、巖隙和樹枝等賴以藏身的空間,人也要求有寬和輕鬆的環境,要不然就都會引致對生命不利的結果。所以,這種類比是一種必然性的關聯,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礎上的。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徒。」這話有些調和論者的意味,以為為人處世或者立身處事是無須講原則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環境的和諧可以不惜犧牲原則的要求,如果是這樣,這句話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下面這句話,「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是可以作為補充的,因為班超所講的是在大原則下即所謂的「總大綱而已」的條件下,然後求環境的寬鬆簡易,儘量寬恕與原則無關的小小過失,以求得相互之間的和諧相處。

這是一種現世怎樣做人的哲學,它可以加入到待人、交友以至於政治等各種具體的節目。就好比肥沃寬鬆的土壤,樹木就必然會生長茂盛一樣(這當然須有其他要素如陽光、水分等),人有了不板結的環境,能動的觸角就四處延伸,就會做出儘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績。但人事之間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過,就是不及,結果總是不能盡如人意。

所以後人將這兩句成語綜合起來,改成:「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智。」水太清則無魚,就不必說了;人太察則無智,譯成現在的話就是:

人太精明太苛察了,就沒有了智慧。這裡,「智」之一字用得非常恰當。沒有智慧,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

精明的人至於苛察,就容易防閒過當以至猜忌成性,由不能容人最後發展到千方百計排陷他人,就必然失去夥伴和朋友,結果是魚無法生存,自身也陷入孤立無援之境。智慧之燈熄滅之後,前途就一片黑暗了,有如一個瞎子騎著一匹瞎馬,在一片廣大無邊的深淵邊疾馳,其危險程度是不言自明的。

對於樹苗來說,肥沃寬鬆的土壤是成材的必要條件。對於人來說,自然需要一個寬鬆的社會環境,否則天才是極易夭折的。

「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是什麼意思?

3樓:就是喜歡答題

「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的意思是性情剛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橫遭物議;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汙損。

出自《後漢書.黃瓊傳》。

嶢嶢(yáo):高而尖的樣子,皎皎(jiǎo):潔白,高而尖的東西容易折斷,潔白的東西容易汙染。

黃瓊(qióng),東漢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人,當時享有聲望。東漢朝廷要徵聘他當官。黃瓊離鄉走到當時的京都洛陽附近的河南登封時,託病不進城,以抬高身價。

李固寫信勸他迅速進京赴任,並希望他不要像某些「名士」那樣徒有虛名,而要有所建樹,為「名士」爭氣。

信中有這樣的話:「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釋義:常常有這樣的說法,性情剛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橫遭物議;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汙損;高雅、放浪不羈之人往往得不到世人的認可。

毛贈**: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陽春白雪,和者必寡,盛名之下 其實難負。

4樓:流光異世

高的東西容易折損,乾淨的東西容易變汙濁.(意思是樹大招風)能唱陽春白雪的,本來就少,名聲常是大於實際才能的.

5樓:柿子座流星雨

***贈**?哪個階段的事?想知道相關的故事背景,謝謝

嶢嶢者易折 皎皎者易汙什麼意思

6樓:哇哎西西

意思是越白的東西就越容易被弄髒,越硬的東西就越容易折斷。

出自於《後漢書》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嶢嶢(yáo):高而尖的樣子,皎皎(jiǎo):潔白,高而尖的東西容易折斷,潔白的東西容易汙染。

東漢安陸、江夏(今湖北安陸)人在當時享有盛譽。東漢朝廷想招募他為官。當時,黃瓊離開家鄉,去了位於京都洛陽附近的河南登封,他因病拒絕進城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古力寫了一封信,敦促他儘快赴京任職,並希望他不要像一些用假名的「名人」,而是要取得一些成就,為「名人」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7樓:匿名使用者

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語出《後漢書•黃瓊傳》.語本《後漢書·黃瓊傳》:「嶢 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翻一下字典,「皎」,指玉石之白;「嶢」,為高直貌.其義不言自明: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汙損;性情剛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橫遭物議.不幸而被言中——世事常如此

8樓:楊敬水

陽春白雪,菏澤外掛什麼意思?

「搖搖者易折,皎皎者易汙,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是誰說的?表達了什麼意思?

9樓:

"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語出《後漢書•黃瓊傳》

語本《後漢書·黃瓊傳》:「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翻一下字典,「皎」,指玉石之白;「嶢」,為高直貌。其義不言自明: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汙損;性情剛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橫遭物議。

能唱陽春白雪的君子,本來就少,反而受吹捧結果名聲常是大於實際才能的凡人維多。

當今世道不幸而被古人言中——大抵世事常如此。

「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的意思是什麼?

10樓:

「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的意思是性情剛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橫遭物議;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汙損。

出自《後漢書.黃瓊傳》。

嶢嶢(yáo):高而尖的樣子,皎皎(jiǎo):潔白,高而尖的東西容易折斷,潔白的東西容易汙染。

黃瓊(qióng),東漢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人,當時享有聲望。東漢朝廷要徵聘他當官。黃瓊離鄉走到當時的京都洛陽附近的河南登封時,託病不進城,以抬高身價。

李固寫信勸他迅速進京赴任,並希望他不要像某些「名士」那樣徒有虛名,而要有所建樹,為「名士」爭氣。

信中有這樣的話:「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釋義:常常有這樣的說法,性情剛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橫遭物議;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汙損;高雅、放浪不羈之人往往得不到世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