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平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耳順下面有一個句讀。
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
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2樓:
《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古訓:「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常用來指代年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樓:筆有千秋業
你是要翻譯這句話是嗎?我用南懷瑾老先生的解釋為你翻譯一下: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
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
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
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
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
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
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
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
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
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
難的。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
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耳順下面有一個句讀。
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
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參考資料:南懷瑾 《論語別裁》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就不迷惑,五十歲就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順從意願,不越過法度。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15歲就立志學習30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是40睡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50歲,就知道哪些些事不能為人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60歲,能聽得個靚女種不同的意見,其實最可隨心所欲與卻又不能超出。
7樓:繆紹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歲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幫忙翻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8樓:漢逸思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服務標語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為政》飯店廣告語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能夠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能夠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9樓: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遇事不惑,五十歲就能瞭解自然規律,六十歲就能明辯是非,七十歲就能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距。
10樓:
孔子說我15歲時便有志於做學問,30歲時便有所成就,40歲時不再感到疑惑,50歲時,直到上天的一直十歲十歲聽得進別人的意見,70歲時能順從自己的意願
11樓:格蘭芬多的探險家
我15歲就立志學習 30歲就有所成就 40歲就不必迷惑 50歲就知道上天的意旨 60歲 就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70歲就能從心所欲不越過法度
12樓:d緣份
我15歲立志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能遇事不或50歲就能瞭解自然規律。60歲就能明辨是非,70歲就能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論語翻譯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子曰吾時而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順,70而從心所欲,不逾內 矩。子說 我十五歲時,容便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 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 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 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 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 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翻譯
解釋 把bai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du上,努力學zhi習卻從不滿足 教導別人卻不知dao疲倦,專這些事我做到了屬多少呢?摘自 論語 述而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溫...
課外閱讀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
1 1 都 2 慚愧 2 擁有天下有才華的人並教育他們,這是君子的 第三樂。3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孟子三樂中的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無故,一樂也 譯文 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治理天下沒有關係。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樂 仰不愧於天,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