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易書科技
地球收縮說是解決地殼運動動力**的最早的假說。它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乾癟蘋果的類比,自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提出以後,就以科學的形態出現了。波蒙第一個提出比較完整的地球收縮假說。
他認為地球從太陽分離出來時是一個熾熱的熔融體,表面冷卻成固體地殼後,由於內部繼續冷卻使地殼失去支撐而塌陷,產生側向壓力,造成褶皺和坳陷。休斯在其《地球面貌》中也採取地球收縮說,以剛性地塊推擠和壓縮柔性地塊說明褶皺山脈的形成。傑弗里斯把地球的收縮過程設想得更具體,認為地球收縮發生在地表下70~700千米深度的範圍,使得70千米厚的地殼遭受擠壓,發生褶皺。
地球膨脹的思想,培根在2023年就已提出。用地球膨脹解釋大西洋兩岸的相似性始於曼託瓦尼,他在19世紀末提出了這種觀點。進入20世紀,林迪曼認為大西洋的形成是地球體積膨脹導致地殼拉張破裂的結果(2023年)。
希爾根伯格根據大陸可以拼合成一個球面,提出地球是從很小的體積急劇膨大而使表面張裂,逐漸分離成現在的各大陸塊的(2023年)。哈爾姆依據天體演化的觀點,認為原始地球的密度很高,半徑可能僅為5430千米,經不斷膨脹才到今日的6371千米。埃吉德以水體總量不變為前提(2023年),依據古地圖計算各時期的大陸面積,推算出地球半徑增長的速率為0.
24毫米/年。凱里自2023年以來,通過排除後期變化,對大陸進行各種合併,復原漂移前的形狀,推論出原始地球的半徑僅為今日地球半徑的3/4。但另有一些研究表明,幾億年前的地球半徑與今日地球半徑的差別並不大。
雖然地球膨脹說的信奉者仍在研究,併為其論點辯護,但因其尚有許多疑問,而不為多數研究者接受。地球大規模膨脹的可能很值得懷疑,如果半徑以2的因數增加,地球表面則以4的因數增加,體積則以8的因數增加,因而地球物質的密度當以8的因數減小,從現今的平均密度5.52克/釐米3。
回推過去,原始地球的密度當為44克/釐米3,這樣的高密度尚難解釋。2023年,貝爾茨根據地球內部高壓衝擊波的資料,推斷地球半徑的變化不會超過100千米。
由於收縮說和膨脹說的種種困難,於是縮脹交替的脈動說被提出。布契爾在2023年提出地球的收縮和膨脹週期性地交替發生,在收縮期地殼受擠壓產生褶皺,在膨脹期地殼受拉張產生裂谷。2023年,葛利普把地質史上古生代全球性的反覆進行的海進和海退同地球的脈動聯絡起來考慮,得出地球的脈動週期與這個代的紀相當的結論。
2023年,施奈德羅夫用地球脈動說解釋全球大地構造的發展過程,認為每次地球收縮都比前次膨脹的幅度要小些,亦即地球是脈動地膨脹著的,並據此得出較大幅度的急劇膨脹使地殼受拉張作用而形成大洋,較小幅度的緩慢收縮使地殼受擠壓作用而褶皺成山脈的結論。2023年,烏姆格羅夫把造山運動、岩漿活動、海進海退和生物演化等全球性迴圈都歸因於地球脈動。2023年,沃德通過對古地磁資料的研究,計算出幾億年前地球半徑的變化,與泥盆紀、二疊紀和三疊紀相應時的地球半徑,分別為今日地球半徑的1.
12倍、0.94倍和0.99倍,似乎證明了地球的脈動。
2023年,張伯聲等把地球體積的脹縮同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聯絡起來,根據地球自轉速度、地質演變期變慢,認為地球是脈動地收縮著的。
2樓:色白狐
地球其實膨脹與塌縮共存!地表水從地殼裂縫進去核心後,受熱體積膨脹。然後核心溫度降低以後,又開始收縮。事物發展規律一向如此。看似相對矛盾,但沒有對立彼此就都不存在了。
體積力是什麼?
3樓:暴走愛影視
體積力為穿越空間作用在所有流體元上的非接觸力,例如重力、慣性力、電磁力等。作用在流體體積元上的體積力大小一般與流體元體積成正比。故名體積力;重力和慣性力正比於流體元的質量,又稱為質量力。
擴充套件資料:
非接觸力:
1、重力
重力是介於兩物體間的力,其量值正比於兩物體質量乘積除以兩者距離的平方,其方向在兩物體的連線上。人體的重量即是地球施加在人體質量上的重力。
2、電磁力
電磁力是類似重力的非接觸力,通常產生更強的力,而且只作用特定物質上。電磁力可產生排斥力或吸引力。
3、強核力
強核力是不同於重力及電磁力,強核力是一種只作用在原子核內的基本粒子間的短程力。
4、弱核力
弱核力只在一些核反應中才會發生,如β衰變。強核力及弱核力在量子力學中都極為重要。
4樓:
體積力體積力是連續分佈在構件內部各點處的力質量力(體積力)
處於某種力場中的流體,所有質點均受有與質量成正比的力,這個力稱為質量力。質量力作用於流體的每個質點上,並與流體的質量成正比,對於均質流體也與流體的體積成正比。流體在重力場中受到重力、在離心力場中受到的離心力都是典型的質量力。
表面力(接觸力或機械力)
作用在所研究流體外表面上與表面積大小成正比的力。也就是周圍流體作用於分離體表面上的力。表面力與流體的表面積成正比。
作用於流體中任一微小表面上的力又可分為兩類,即垂直於表面的力和平行於表面的力。前者為壓力,後者為剪力(切力)。靜止流體只受到壓力的作用,而流動流體則同時受到兩類表面力的作用。
地球自轉相關力是什麼?
5樓:易書科技
地球體積變化和地幔對流所產生的作用力不足以形成大陸塊定向的漂移運動,地球自轉相關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個問題涉及3個方面:①地殼所受到的自轉慣性離心力;②自轉速度變化造成地殼物質移動的構造力;③地殼與內圈自轉速度差造成的相對運動力。
在魏格納的時代,前2種自轉相關力都已被討論,而第三種則是近十來年才被關注的。
泰勒在20世紀初,把大陸漂移的動力歸結為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這種力在赤道處最大,向兩極逐漸減小,到地極處為零。為了說明大陸漂移發生在第三紀,他假定那時地球因俘獲了快速旋轉的月球作為衛星而增大了自轉速度,因而導致離心力增大,造成大陸漂移。
但這種力很小,只為引力的1/300。所以,魏格納主張月球和太陽對地球表面的潮汐摩擦減小地球的自轉速度所產生的力推動著大陸向西漂移。
重力指地球的引力與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合力,杜托特以重力驅動機制說明大陸漂移。這種重力說實際上是一種古老的地質構造說。地球內部的重力隨深度而增加,到核面開始直線下降,到地心為零。
地球重力的不平衡是地殼運動的重要原因。
「離極力說」也都同自轉有關。「離極力」指浮力與重力的合力,這一概念是由姚特佛斯首先提出的。由於它的方向指向赤道,魏格納以它作為驅動大陸塊向赤道移動的原動力。
其後愛潑斯坦等人通過計算證明,離極力確實能推動大陸塊移動。
地殼與地球內圈的相對運動也是地球自轉的一種次級效益。由於在地球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內圈物質不斷向中心集中,使內圈的轉動質量不斷變小,因而自轉動量不斷加大。又由於地幔與地殼之間有一薄的軟流層,造成內圈的自轉速度大於地殼的自轉速度,發生相對運動,地殼相對於內圈反自旋方向運動,於是提供了一種驅動大陸塊向西移動的原動力。
近年已報道了來自**波分析的結果:核心自轉速度比地殼的自轉速度快少許。
地球體積多少
6樓:fly涼城孤影
地球體積:1.0832073×10^12km³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關於地球的其他知識介紹:
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
3、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4、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的劃分。
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晝夜的更替;
2、地方的時差,不同經度有不同的地方時,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3、地球偏轉力,水平運動物體的方向產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4、地球的形狀,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地球由兩極向赤道膨脹,成為略扁的橢球體。
7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體積:1.0832073×10^12km³。
根據人造衛星的測量,地球的赤道半徑為 6378.1千米,極半徑為6356.8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地球的體積約10832億千米3,質量約為5.976×1027克,平均密度為5.52克/釐米3。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
現有40~46億歲, 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8樓:信培勝戊衣
地球上的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因為重力使物體產生的加速度稱為重力加速度。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吸引力的大小與物體到地心的距離有關,離地心越遠,受到的吸引力也就越小。
現在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橢圓,所以物
體在赤道上受到的重力比在兩極小。而我們測得的重力加速度也會因緯度的不同而不同,赤道上是9.78米/秒2,緯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到了兩極就變為9.83
米/秒2
了。而我們在物理上通常用的9.80
米/秒2,則是取的緯度45°上的重力加速度值。
那麼地球本身的質量有多大呢?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之前,這可是個大難題,因為地球實在是太大了,測量起來十分困難。然而,到了1798
年,這個難題被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許解決了。他利用一對吊著的啞玲做實驗,測量兩個球體間的引力,然後計算出了萬有引力常數g
為6.67×10-11
牛·米2/千克2。他將這個常數代入萬有引力公式(
fgmmr=122),就得出了地球的質量。他算出的地球質量為66
萬億億噸,即6.6×1024
千克。現在,我們經過更精確的測量和計算,得出地球準確質量為5.98×1024
千克。不過,我們仍要說,卡文迪許是第一個測出地球質量的人。
知道了地球的質量,有人可能還會問:地球到底有多大,它的體積是多少呢?這太容易了!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地球是個橢圓球體,同時,也比較精確地測出了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的大小。那麼,將它們代入橢球體積公式,不就得出了它的體積大小嗎?粗略地說,地球的體積大約為1.
1萬億立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