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國力比蜀漢雄厚的多,為何卻沒有什么大的作為

2023-03-02 04:40:16 字數 5518 閱讀 8608

1樓:8卦娛樂圈

蜀漢,三國之一。

公元221年―263年,劉備在四川(蜀)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劉備為漢中 山王劉勝之後,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又因其佔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國土在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北部以及陝西漢中一帶,懷帝時為魏所滅。

蜀漢(221年--263年)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後主劉禪,共2帝。

東漢末年,劉備與河東關羽、涿縣張飛結為兄弟,募兵參加鎮壓黃巾。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平原相、徐州牧、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等,後封左將軍、豫州牧。在官渡之戰時,為曹操所敗,逃至新野。

公元208年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孔明)輔助,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後來接劉璋邀請入川抗拒張魯,後吞併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與曹操、孫權鼎足之勢。

後關羽率軍徵發荊州北部,因呂蒙偷襲荊州南郡而宣告失敗,而劉備同時也丟失荊州領土。漢獻帝延康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劉備於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四月,正式在武擔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率軍徵發孫權,為陸遜敗於彝陵,不久病逝,託孤於諸葛亮,輔佐長子劉禪即位。

期間諸葛亮曾七出祁山,但是勝少負多;姜維九伐中原,卻次次失敗。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死後,內廷逐漸為宦官黃皓把持,使得前方戰事不為劉禪所知,最終導致鄧艾偷襲成都成功、劉禪自赴而降。後來姜維「詐降」,意圖藉助鍾會之力復國,但是計劃失敗被殺。

共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

劉備集團自建安十九年(214)攻佔益州到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共50年。在這50年中,諸葛亮治國約20年,可以視為蜀漢政治的前期,也是其最輝煌的時期;接著蔣琬、費禕執政約20年,他們並無變革,保持了蜀漢政治前期主要優點,但也留有隱患,這一時期可視為蜀漢政治的中期;蜀漢政權的最後10年,陳祗、黃皓亂政,位高權重如大將軍姜維也岌岌可危,朝政混亂,迅速滅亡。這三個時期中尤其是蜀漢的前期和後期之間,政治狀況有著明顯的差異。

將其分別進行研究,有助於把握不同時期政治狀況。

蜀漢前期 公元214年劉備佔領益州後雖然並未立即建立封建王朝,但政權實際是存在的,同時也馬上著手對這一地區進行治理。從佔領益州時起,至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去世,共約20年。建興元年(223)以前,諸葛亮雖說是劉備的助手,但由於劉備經常征戰在外,因而在治國方面諸葛亮仍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受託孤遺命輔佐後主,「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在治國方面發揮主要作用。

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吏治良好,既有效控制了益州士族勢力的過度膨脹,也得到其支援。

蜀漢中期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234~254),他們治國「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①]繼續保持了社會的安定,注意維護與益州士族的關係。可以說,這一時期蜀漢政治狀況與前期大致相同;但是,費禕對奸佞陳秖的提拔和縱容,為日後陳秖、黃皓的弄權亂政,留下了禍根。這是蜀漢的中期。

蜀漢後期 自244年年初費禕遇刺身亡後,蜀漢政治發生了很大改變。陳祗把持朝政,宦官黃皓與之「互相表裡」,操弄權柄,位高權重如大將軍姜維竟至不敢回朝議事,惟擁軍在外以自重;政治的昏暗也引起社會的動盪,益州士族由於自己應有利益得不到封建王朝的保護,對蜀漢政權的存亡也漠不關心。於是263年魏軍攻入益州,蜀漢迅速滅亡。

這10年,可視為蜀漢的後期。

2樓:古往今來星移鬥

東吳陸軍戰鬥力不行,名將不多,只靠水軍吃飯,只能防守。孫權也北伐四次,都是無功而返。最有有希望的一次是和諸葛亮同時行動:

蜀漢10人,孫權分三路頂多13萬人,等於吳蜀23萬人對陣魏明帝30萬人和司馬懿22萬人=52萬人,再加上吳國陸軍戰鬥力不強,合肥守將滿寵組織幾十人的敢死隊拿松枝就把吳軍的攻城器械給燒了,同時吳軍士兵得病甚多,魏明帝親帥大軍過來,孫權被迫撤軍,另外兩路也撤軍,只是陸遜一路小勝魏軍但也無關大局。而諸葛亮死在五丈原!陸遜除了這一次小勝,也北伐國三次:

兩勝一平,一次著名的石亭戰役,大勝魏軍,鑑於自身實力和謹慎就沒有繼續向北擴大戰果;另一次是攻下魏國邊境重鎮,常年派三萬士兵(在吳軍的比重不小)駐守。一平是和魏名將滿寵打平。孫權、陸遜死後,諸葛亮之侄諸葛恪執掌吳國大權,藉著大勝魏軍來犯之勢率領20萬大軍北伐,同時約會姜維摔軍數萬北伐,出祁山。

結果,諸葛恪中計進而功敗垂成,慘敗!後回朝被殺,姜維也是無功而返。總之,古往今來的戰爭都是拼實力的,魏國地跨九州,人口最多,兵多糧足,人才濟濟,有能力的將領不少,一次管調動五六十萬軍隊應付兩線作戰,遊刃有餘。

而吳蜀北兩次聯合伐加起來才20多萬人,而且吳陸軍戰鬥力不強,所以根本打不贏。諸葛亮也心知肚明,他北伐目的就是以攻代守罷了。

3樓:戴芬菲

孫權其實有機會的。孫權在曹丕廢了漢獻帝后,劉備準備稱帝前,可以立劉璋的後代為傀儡皇帝繼承漢獻帝延續漢室,並以此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劉備就不能稱帝了。

東吳就能擺脫名不正言不順,就能在漢朝皇帝名義下號令蜀國的劉備。東吳在政治上就處於主動,可以以此北伐中原就出師有名了。劉備估計心裡要恨死孫權,但是討伐孫權政治上又被動。

4樓:亞洲雄風

古代江東壓根不富裕,又不是現在的南方。關鍵還是進攻基本都是輸的,江夏打了好幾次沒拿下,合肥更是玩了一輩子。要說江東弱吧防守都是贏的很漂亮。

硬要解釋的話我認為還是江東兵制的問題,畢竟沒人希望自己的兵全打完所以進攻的時候不能齊心,到了防守的時候才能萬眾一心。

5樓:東海漁隱公

人口少啊,走馬樓孫吳竹簡記載了當時孫吳治下長沙郡的人口狀況,當時長沙居然有大量的女戶,也就是說女多男少,兵源匱乏,所以說吳國不到必要時刻根本不敢去浪費兵力。

6樓:扶余後裔

主要是和吳國的消極戰略有關,孫權更傾向於劃分大陸。這種傾向在吳國越到後面越突出。

蜀漢正如其名,自稱漢,野心大,可不只想待在益州自取滅亡。

7樓:幻影的魅力

吳狗內亂多

先是太子世件,後是諸葛恪被殺,然後是孫氏受權,孫休還沒把內事做完,就是昏君孫皓當權

8樓:峻弋

孫權就是個辣雞,從來沒想過統一天下,等著被滅掉的貨色,比由南打到北、一統天下的朱元璋差了十萬八千里!

9樓:神行百變

東吳的優點是防守, 曹阿瞞大耳朵都吃過大虧。

10樓:晚秋丶

只講我看到的一個觀點:東吳國內的兵制是府兵制,國家對軍隊強制力不夠,導致對外戰爭戰鬥力不足 反而防禦戰卻強得冒泡

11樓:尋塵引夢

國力雄厚是一回事,軍隊的戰鬥力是另一回事

東吳國力遠超蜀漢,為何陸遜不像諸葛亮那樣率軍北伐?

12樓:海闊天空

首先陸遜事情太多,太忙了,沒有多餘精力率軍北伐,吳國的內政不穩,孫權不放權,疑心重,陸遜雖然官位高,但是沒有實權,吳國內部派系太多,太複雜,威望不夠,最後就是吳國的地形沒有優勢

13樓:體壇大拌菜

東吳自己獨具一方,但由於自身位置原因,他們北伐需要消耗的財力人力難以想象,強行北伐只會讓國力空虛。

14樓:司命南宮伊雪

當時的東吳並沒有蜀漢的優勢,沒有他們一樣有利的地理位置,所以不能北伐。

15樓:錢多多

荊州沒有蜀漢的地形防守優勢,陸遜為了防守司馬懿偷襲荊州不敢有一天鬆懈,並沒有諸葛亮出入漢中的從容。

16樓:阿狸貓咪

雖然陸遜的軍事能力不比諸葛亮差,但是陸遜在國內的社會地位遠不及諸葛亮,這樣的區別就註定陸遜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舉動。

17樓:你的名名字

說的好像東吳陸軍戰鬥力很強一樣,和劉備打時陸軍基本被吊打,還是火攻才贏的,但這並未改變吳魏倆軍實力,不管是東吳內部激烈的內鬥,還是東吳數次北伐的慘敗來看,以及東吳防守戰線之長看,東吳防守就已經吃力了,再說了孫權次次北伐都那麼丟人,萬一陸遜贏了,豈不是打了孫權的臉。

東吳和蜀漢哪個國力更強 為什麼東吳從沒有發動統一天下的戰爭 而只是自保 蜀漢卻發動了很多次統一戰爭

18樓:匿名使用者

據史學家的推算3國的實力對比大約是:魏:吳:蜀=4:3:2 吳因為從來就是江東霸主所以偏安一隅,但是蜀國因為受匡扶漢室的思想影響所以多次發動統一戰爭

1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孫吳隔岸觀火,看曹劉大戰,最後坐收漁利

蜀漢滅亡後,西晉為什麼非要等了十幾年才消滅東吳呢?

20樓:

對於我的個人意見來說,我認為是「秦涼之變」導致的最主要的原因,因為這一場事變直接導致了西晉他們的軍事實力的下降。所以才等了十幾年的恢復才選擇消滅了東吳!

西晉的建立,在當時最主要的任務是穩定自己的地位,對於司馬家族來說,雖然掌握了曹魏的權力,但是對於其他的勢力來說並沒有放棄對於司馬氏的反抗。在這樣的基礎上,當然是優先選擇去安撫各方的勢力。確保內部的穩定。

當然,對於剛佔領的蜀漢,這個時間也需要內部消化,這從另一方面也延緩了司馬炎進攻東吳的程序。

與此同時,西晉之所以沒有焦急地動員起來消滅吳國的戰爭,很可能是因為東吳末代皇帝昏庸殘忍。根據《三國志》和《晉書》等史料記載,孫浩是孫權的孫子,孫權是吳國的開國皇帝,孫和的兒子,孫和是被廢黜的王子,也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末代皇帝。  在孫浩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由於他的愚昧和殘忍,導致了東吳的國力遭受了明顯的損失。

作為迴應,西晉希望孫浩繼續任性地行動,以減少對吳戰爭的難度。

恰恰正是因為西晉的放鬆,東吳才變得更加安全。  俗話說,「生於艱難,死於安寧」,當西晉軍隊真正發起進攻時,東吳和蜀漢一樣,沒有抵抗多久  這也是西晉沒有急於進攻東吳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這些多種的原因導致了西晉等了多年才選擇消滅東吳!

21樓:娛樂百事曉

因為西晉王朝也要選擇休養生息,當時的東吳的國力要比蜀漢強許多,西晉沒有把握能夠一鼓作氣的收復東吳,所以才選擇停上十幾年。

22樓:匿名使用者

估計是東吳國力,軍力都比蜀國強。再有,滅蜀漢使西晉兵力疲憊,生產遭到破壞,需要休整休整。我猜的,沒資料證明。,,,

23樓:家居搬運工

吞下去還要花時間消化的,

曹魏政權是,蜀漢也是,

2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這時候司馬氏已經推翻了魏國要收拾人心加上養精蓄銳恢復國力,打蜀國耗費了不少錢糧

25樓:jjppppp啊

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魏國要收拾人心加上養精蓄銳恢復國力,打蜀國耗費了不少錢糧

26樓:馬依昂

這個不是他相等,而是他必須等。因為東吳還是很有實力的。一個國家不是說你想滅就能滅的。

27樓:

我個人感覺他之所以等了這麼久那是因為他想要等到時機到來自己也足夠強大,在消滅掉。也或許這樣對他有利他才等著這麼久來消滅掉東吳。他的想法我們肯定是猜不透的。

同樣是外來戶,為何東吳在江東的根基比蜀漢在益州要穩固很多

個人認為跟領導者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孫權能力十分出眾,而且手下賢臣眾多。為何東吳在江東的根基比蜀漢在益州要穩固很多?因為東吳在江東的根基主要還是有很強的人心。同樣是外來戶,孫權為什麼能在江東站穩腳跟?孫權有周瑜等一眾人的扶持,和他父親打下的基礎。這充分說明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交友廣泛。所以能站住。因為...

蜀漢大量缺糧,為何不效仿曹魏 東吳屯田

蜀國的屯田策略之所以不敢效仿曹魏 東吳,深究其原因其實有以下幾點 一 蜀國本身的國力並不強盛。在三國時代,蜀國最強盛的時期都不是三國中最強的,因為蜀國低處西邊川蜀腹地,經濟交通都不發達,所以諸葛亮急著六出祁山開啟去中原的通道,因為他很清楚,一旦等魏國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蜀國根本就不是對手了。二 運...

蜀漢不斷攻打魏國,魏國為什麼不斷打吳國?

因為蜀漢的目標就是剿滅漢賊,興復漢室,而曹魏的政權就是篡漢自立的,因此蜀漢不斷攻打魏國就是希望可以奪回中原,興復漢室河山,而吳國之前已經投降了魏國,後來又開始造反,因此曹丕才會不斷伐吳 三足鼎立的先後順序上是曹魏先是威逼漢獻帝退位,隨後曹丕在洛陽稱帝,建立曹魏,而劉備後來在成都稱帝,立國號為 漢 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