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定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如何認定

2023-03-03 05:40:22 字數 4888 閱讀 7129

1樓:北京中聖暉

交通事故逃逸如何認定:

1、 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以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為前提條件。

《解釋》中「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指的是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是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的前提條件。如果行為人的行為發生了交通事故,但情節輕微,或負次要責任、同等責任、無人員**、無重大財產損失等,則不構成交通肇事罪。這種情況下,行為人若主觀上認為後果嚴重,自己已構成犯罪,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應認定為「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

因為刑法僅處罰那些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對於客觀上未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或威脅的行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處罰。

2、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以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為主觀目的條件。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七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立即停車,當事人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必須移動時應當標明位置),並迅速報告公安機關或者執勤的交通警察,聽候處理;過往車輛駕駛人員和行人應當予以協助。第二十條規定:

當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這說明行為人的先行行為即交通肇事行為產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義務:一停車義務;二保護現場;三搶救傷者和財產;四報警;五聽候處理。

這五種義務屬於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義務。其中搶救傷者和財產亦是刑事義務。《解釋》中「為逃避法律追究」是行為人逃逸行為的主觀目的,法律追究不僅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應包括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即包括:

⑴民事人身、財產損害賠償義務;⑵五項行政義務;⑶搶救傷者和財產的刑事義務。所以交通運輸肇事後,行為人負有上述三類義務,為逃避任何一類義務,在主觀上都具備了應受刑法加重追究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都是逃避法律追究。

3、 行為人有逃跑行為。

什麼是逃跑,詞義是為躲避不利於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②。在這裡認為應界定為,行為人交通肇事後,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時,為逃避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而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親屬、群眾、事故處理人員控制而離開的行為。要與脫逃區別開來。

脫逃詞義是脫身逃走③。在刑法意義上,構成脫逃罪的脫逃是指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從看守所、監獄、勞動改造管教隊、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逃跑的或在押解途中逃跑④。所以脫逃首先要有人身受到有效控制後而脫離。

逃跑是人身尚未受到有效控制而逃跑。如果行為人交通肇事後,已被事故處理機關採取關押或押解途中而脫逃,對行為人的脫逃行為,應認定為脫逃罪,另行定罪處罰,而不是以交通運輸肇事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加重處罰。

4、「逃跑」的時間、地點條件。

依據《解釋》規定逃跑的時間是在發生交通肇事後。那麼如何理解「在發生交通肇事後」。這個時間段應界定為在事故發生後的當時至行為人被事故處理機關關押或押解途中前的這段時間。

行為人在這個時間段逃跑的,屬於《解釋》規定的「逃跑」行為,在被關押或押解途中脫逃的,屬脫逃罪,而非定本罪。逃跑的地點,並不限於當場。行為人在被事故處理機關帶去談話尚未採取關押措施時,趁人不背離開的,仍應認定為《解釋》中的逃跑。

2樓:陽光夏天的向日葵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條件是為逃避法律追究。

二、交通肇事逃逸並沒有時間和場所的限定,對於肇事後未逃離(或未能逃離)事故現場,而是在將傷者送至醫院後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門處理的時候逃跑的,也視為交通肇事後逃逸。

三、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

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傷五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2、死亡六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六十萬元以上的。

擴充套件資料

交通肇事逃逸的性質:

一、「獨立行為說」,認為交通肇事後逃逸的行為是獨立的犯罪行為,因此應實行數罪併罰或者按吸收犯處理;

二、「分別情況說」,認為交通肇事犯罪的行為人在犯罪後逃逸並因而致被害人死亡的,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對待,如是在過失支配下進行的,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犯罪行為。如是在新的放任的故意支配下進行的,就是一個獨立的犯罪行為。

三、「罪後表現說」,認為交通肇事後又逃跑和受重傷的被害人後來又死亡,這二者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為的繼續,死亡是重傷後在特殊情況下的必然結果,行為人對被害人可能進一步引起的後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這一心態沒有與進一步的行為相聯絡,也就沒有獨立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機動車駕駛員在發生交通事故的同時,擅自逃離事故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責任無法確定,其目的在於推卸、逃脫責任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交通肇事逃逸有明確的規定: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33號):

第二條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一)酒後、吸食毒品後駕駛機動車輛的;

(二)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三)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四)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五)嚴重超載駕駛的;

(六)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

第三條 「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4樓: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如何認定

5樓:趙三康

交通事故逃逸如何認定:

1、 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以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為前提條件。

《解釋》中「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指的是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是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的前提條件。如果行為人的行為發生了交通事故,但情節輕微,或負次要責任、同等責任、無人員**、無重大財產損失等,則不構成交通肇事罪。這種情況下,行為人若主觀上認為後果嚴重,自己已構成犯罪,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應認定為「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

因為刑法僅處罰那些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對於客觀上未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或威脅的行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處罰。

2、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以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為主觀目的條件。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七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立即停車,當事人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必須移動時應當標明位置),並迅速報告公安機關或者執勤的交通警察,聽候處理;過往車輛駕駛人員和行人應當予以協助。第二十條規定:

當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這說明行為人的先行行為即交通肇事行為產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義務:一停車義務;二保護現場;三搶救傷者和財產;四報警;五聽候處理。

這五種義務屬於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義務。其中搶救傷者和財產亦是刑事義務。《解釋》中「為逃避法律追究」是行為人逃逸行為的主觀目的,法律追究不僅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應包括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即包括:

⑴民事人身、財產損害賠償義務;⑵五項行政義務;⑶搶救傷者和財產的刑事義務。所以交通運輸肇事後,行為人負有上述三類義務,為逃避任何一類義務,在主觀上都具備了應受刑法加重追究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都是逃避法律追究。

3、 行為人有逃跑行為。

什麼是逃跑,詞義是為躲避不利於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②。在這裡認為應界定為,行為人交通肇事後,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時,為逃避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而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親屬、群眾、事故處理人員控制而離開的行為。要與脫逃區別開來。

脫逃詞義是脫身逃走③。在刑法意義上,構成脫逃罪的脫逃是指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從看守所、監獄、勞動改造管教隊、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逃跑的或在押解途中逃跑④。所以脫逃首先要有人身受到有效控制後而脫離。

逃跑是人身尚未受到有效控制而逃跑。如果行為人交通肇事後,已被事故處理機關採取關押或押解途中而脫逃,對行為人的脫逃行為,應認定為脫逃罪,另行定罪處罰,而不是以交通運輸肇事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加重處罰。

4、「逃跑」的時間、地點條件。

依據《解釋》規定逃跑的時間是在發生交通肇事後。那麼如何理解「在發生交通肇事後」。這個時間段應界定為在事故發生後的當時至行為人被事故處理機關關押或押解途中前的這段時間。

行為人在這個時間段逃跑的,屬於《解釋》規定的「逃跑」行為,在被關押或押解途中脫逃的,屬脫逃罪,而非定本罪。逃跑的地點,並不限於當場。行為人在被事故處理機關帶去談話尚未採取關押措施時,趁人不背離開的,仍應認定為《解釋》中的逃跑。

交通肇事逃逸是如何認定

6樓:小輝學長

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包含兩節需要證明的事實,

一、行為人有逃逸行為。

判斷行為人是否逃逸的標準,不以事故發生後行為人距離事故現場遠近為標準,應以其主觀上是否有逃避處罰的目的,客觀上是否「離開」現場為標準。

二是有致人死亡的後果

判斷是否因逃逸緻人死亡,需要證明三點:被害人被撞擊後是否處於生存狀態、死亡結果與交通事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被害人如被及時送醫是否有生還可能。

擴充套件資料

隨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趨勢,嚴重擾亂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據法律規定,交通肇事後逃逸要嚴懲,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後逃逸的,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緻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處罰規則

在鑑定的同時應當先分清事故的責任。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二條 發生交通事故後當事人逃逸的,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責任。

當事人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的,承擔全部責任。

中國新聞網-交通肇事逃逸緻人死亡如何定罪量刑

交通肇事逃逸認定相關標準,交通肇事後逃逸的認定標準是怎樣的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如何認定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認定標準是什麼?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如何認定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律法規發生交通事故後,對於受害人或受損財物未做必要的搶救或處理或未按規定向公安機關報警,擅自逃離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 行政 刑事責任無法確定和追究的行為。如果行為人對...

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怎麼處罰

朋友,你所講的這種情況,我的看法如下 一是,當對方作為肇事者在傷者 的初期,為丙位受到傷害的受害者比較積極的墊付了各種費用,為傷者及時得不到 早上 應該說車方的態度和行為還是值得肯定的。現在傷者在出院療養期,車方也就不象前期一樣的積極和主動了,可能是在等到你們兩位傷者在全愈後,再作最後的處理,這也是...

交通肇事逃逸緻人重傷如何賠償,交通肇事逃逸緻人重傷怎麼處罰

交通肇事逃逸,不管屬於什麼原因都要負全責!根據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 第20條規定,當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壞 偽造現場 毀滅證據,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機動車駕駛員在發生交通事故的同時,擅自逃離事故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 刑事 行政責任無法確定,其目的在於推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