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則: 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過後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到這裡,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卻不生氣,不也稱得上是君子嗎?"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讀書,這是有害的。」
第五則:學習方法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 看見他的優點就像他學習,看見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樹是最後凋謝的."
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則:為人處事
翻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時常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和我一起討論問題,不也是很快樂嗎?
別人不瞭解(知道)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男子的尊稱。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時習:時常地複習。
(3)學:學習。
(4)說:悅的古字,高興,愉快的意思。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樂:快樂。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修養高的人。
(10)曰:說,說道。
(11)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線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
(12)之:代詞,指學過的舊知識。
(13)不:表示判斷。
(14)乎:語助詞,相當於「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15)自:從。
(16)日:每天。
本段理解: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往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
「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二則:為人處事
翻譯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複習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yù) ,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yuē) :「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謀事。
忠:盡心盡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翻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溫:溫習。
故: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的知識。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藉。
為:名詞用作動詞,作為。
師:教師,老師。
矣:句末語助詞「了」。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 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與思關係
翻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因疑惑又無所得而對思想產生害處。」
重點字詞解釋:
學:學習。這裡指死記硬背不求甚解。
而:連詞,錶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本段理解: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度
翻譯子曰:「由,誨女(rǔ)【通假字:同「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通假字:同「智」】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1、誨女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楊伯峻《論語譯註》)
2、誨女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
3、誨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錢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女,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女知之乎!
(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薛金星《中學生教材全解》)
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現論語》)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重點字詞解釋: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它。
誨(huì):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是:這。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實事求是。要有誠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度
翻譯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孔子說:「看見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看齊。
賢人:德才兼備的人。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從他們中間。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為鑑,取長補短。
七則:學習態度
翻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能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必有我師焉: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漢語裡「三」往往不是具體數字。有時是實指,有時是虛指。
行:一起。
必:副詞,一定。
師:老師,先生。
焉:兼詞「於之」,在那裡;
擇:選擇。
其:代詞,代指他們。
善者:好的,這裡指優點。
而:順接連詞。
從:跟從,學習。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指善者;即好的:優點。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之:改變。
第八則:修身做人
翻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而實現使命的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直到死才停止奮鬥,這不也是很遙遠的嗎?」
重點字詞解釋:
士:有抱負的人。
弘毅:胸懷寬廣,剛強勇毅。
仁:這裡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任:責任。
已:停止。
遠:遙遠。
第九則:修身做人
翻譯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凋謝的。"
重點字詞解釋:
之:這裡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是」。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 。
然後(古今詞):然 ,後。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後,以後。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保持節操、堅韌不拔的社會現象。
第十則:修身做人
翻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呢?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施加於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凋:凋謝。
本段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逐則註解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複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瞭「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和社會現象,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論語十則有麼,論語十則資料有麼?
主要講了學習 交友 自省 寬容之道,這些如果你要是做到了,那麼你就是社會的強者。第一到第九則為語錄體,第十則為對話體。第一則 為人處事 第二則 為人處事 第三則 學習方法 第四則 學習方法 第五則 學習方法 第六則 學習態度 第七則 學習態度 第八則 怎樣做人 第九則 怎樣做人 第十則 怎樣做人 論...
論語十則答案
小整抄理了一下 文章講述學襲習樂趣的句子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文章中講述學習方法的句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文章中闡述學和...
論語十則字詞的註譯
孔子說 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瞭解我,可是我自己並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 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