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是怎樣的心境,和光同塵是什麼意思

2023-09-14 15:09:12 字數 4165 閱讀 5851

1樓:未央宮中斬韓信

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用虛柔不盈的方式來化解紛擾。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解釋為有智慧的人不會夸夸其談,夸夸其談的人沒有智慧;堵塞嗜欲的穴竅,關閉欲念的心門;挫掉自己的鋒芒,解脫自己的紛擾;蘊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於塵世之中;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

所以既不可能跟他親近,也不可能跟他疏遠;既不可能使他獲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貴,也不可能使他卑賤,因此,就為天下人所重視。

和光同塵是一種處世態度,入世之法,並非同流合汙,褒義詞。是有「和其光,同其塵」之心靈;對別人要有寬恕之量,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有容納之量。

2樓:生活小糖果

和光同塵在心境上多顯現為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

道者,超脫一切之外,又涵蓋一切於內,一切都是有其自然的過程,都是無為而自化,所以現實的行為只是一種符合道德規範、符合物質發展規律的行為軌跡,不需要自行去阻攔什麼、抵擋什麼。

具備和光同塵心境人,通常在宇宙中與自然是和諧的關係,其特點是靜,其工作是疏導,所尋找的是如何認同、如何把複雜變為樸素和太初,會找到事物的本質,因此多是服從現實並把問題客觀化,減少自身的疏忽,與世無爭。

3樓:關關說教育

是一種處世態度,入世之法,並非同流合汙,褒義詞。是有「收斂光耀,混同於塵垢。」之心靈;對別人要有寬恕之量,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有容納之量。

出自:先秦·老聃《道德經》第四章。

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道是不可見的虛體,雖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不可估量它是那樣深邃,好像是萬物的主宰。消磨它的鋒銳,解除世間的紛擾,收斂它的光耀,混同於塵垢。

它看起來幽隱虛無卻又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4樓:your大頭兵

屈原與漁夫的對話:「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奈何?!」

漁夫答「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如不醒,眾人皆濁我獨清不如不清;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聽罷,屈原投江汨羅。

與光同塵,屈原是懂得的,但是他做不到,他把光和塵分得清清楚楚,只是他不知道。

自己就身處光塵之中,道法自然,水清則無魚,而他偏偏要清水養魚。所以屈原必死。

漁夫是俗人,懂得生存之道不可以挑剔,需要隨波逐流,需要不醒不清,所以漁夫可歌可舞可漁怡然自樂。所以漁夫樂漁。

與光同塵,是人生的避難所。老子的《道德經》,我們遵循天道,人道,有目標,有方向,有規則有底線,可以無為而治,但老子筆鋒一轉告訴我們道德的另一面是與光同塵,要厚德載物――好大的智慧,要有自知之明,要上善若水,那麼一天,我們看懂了《道德經》,已經是老子了。

與光同塵,能同流合汙求生,也能心底有光做我,才能走上正道,遠行無懼。(韓金)

5樓:花燕爾

道德經》中的:「和其光,同其塵」,是指和合其中的光彩,吸收其中的塵埃。其實對這句話有著很多方面的理解,尤其是後來演變為「和光同塵」,則有著更深刻的內涵。

和其光:在事物發展創造的方面,要突出自己的個性,發揮多樣性,豐富性,各方面和合在一起,就有其自己的鋒芒。同其塵:

就是在相對穩定方面,保持基本原則,同等對待,嚴格地遵守規則,去其不良的現象和影響。

和光同塵是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平和處世,這是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的體現。但這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只是既不和人攀比,也不弱於他人。認真做事,低調做人,並不是自己沒本事,而是深藏不露。

有學問,有見識,站在人群中,樸實無華,無人識別,這是人生的大智慧。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我們應該接納一切,包容一切。正反是陰陽之道,陰陽一體不可分。

道德經》,五千言,一字一句值千金。有「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說得那樣玄乎獨特,又是那樣與眾不同。

這份文化遺產究竟有多奧妙無窮,遠遠超出我們的認識和想象。

6樓:知心姐姐小馬老師

和光同塵。和光同塵。

hé guāng tóng chén]

釋義。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也比喻同流合汙。

近義詞。與世無爭。

渾俗和光。例句。

李老自從遭到挫折之後,就不再拋頭露面了,和光同塵,默默地度過了二十多來。

和光同塵是什麼意思

7樓:ray聊教育

和光同塵的意思:掩飾早皮自己的鋒芒與世俗相混同。比喻隨俗而處,不露鋒芒。

讀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

出處:先秦 李耳。

老子》:和其光,同其塵。

近義詞。渾俗和光 與世無爭。

反義詞:鋒芒畢露。

和光同塵造句。

1、作為乙個幹部,應該有標新立異的進取心,和光同塵,是不足取的。

2、李老自從遭到挫折之後,就不陸哪差再拋頭露面了,和光同塵,默默地緩前度過了二十多來。

3、她虛報開支,是因為她想和光同塵。

4、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5、藝術之於邱啟敬,已經成為一種修行,和光同塵。

6、岳兄,這世間有些事情還是和光同塵的好,若是說的太過明白,有時候反倒害了自己!

怎樣理解和光同塵?

8樓:深閱品讀

道德經道經四: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與光同塵是什麼意思?

9樓:帳號已登出

意思是要謙虛,同他人和這個世界一起進步。

光而不耀與光同塵意思是光明而不耀眼,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也比喻同流合汙。要與塵世同光,與他人同彩。

另外要注意的是光而不耀,與光同塵這句話一般是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言外有意對他人要多包容,有寬恕之心,對他人的言語要多加容納,同時也要收斂自己的鋒芒,減少與他人之間的紛爭,與他人和諧相處。

和光同塵是什麼意思?

10樓:網友

解釋為:與光合二為一,化為俗世的塵土一般,隨著時代的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才能,溫和的光芒與塵土一樣不張揚,順應時勢,屈伸舒緩,斂鱗藏翼蓄誌待時,隨時關注風雲變幻。這句話最早應該出自《老子。

晉書·宣帝紀論》:「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道德經》

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和生產工作總結、同:

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

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用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本意是道家。

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也是一種處世態度,「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塵」。

用這樣一句話形容曾國藩是再合適不過了,說實話對曾國藩的了解只停中野留在兩江總督。

江蘇、安徽、江西)的認識上,我也一直沒有興趣去主動了解過清朝沒落時候的**,總有覺得他們是一幫「尸位素餐,碌碌無為」之人。

這本書時,頓時如夢初醒,為自己的狹隘而羞恥,在書中不光光閱讀曾國藩的故事,更是在學習一種入世智慧,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人物傳記,更像是一本哲學案例集。

整本書從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描述了他的成長、蛻變、成熟、得道過程,基於他的自省文字和信件立體性很強地塑造了這個活梁培胡靈活現、自相矛盾的個體。

此次的讀書感受特別的神奇與難忘,對曾國藩這個人物從不喜歡甚至是鄙視到敬而仰之,閱讀心態從一開始道德優越感。

的狹隘到最後海納百川的廣闊,又自導自演跟隨書中的節奏或是化身左宗棠。

在瑜亮情結中與他隔空對話,或是「運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中與他產生共鳴,頓悟他的「笨拙」、「有恆」、「自省」和「流動」。

曾國藩的人生「刻苦自礪,全力內聖,以達外王之業」,他有明確地目標並一生為之奮鬥,他堅守原則,腳踏實地,自省橡攔有恆,最終卻發現大清王朝。

的命運非自己一人所能扭轉,曾經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的抱負卻敵不過傳統社會積千百年形成的頹勢。

人不能不敬畏「勢」,也真是對「勢」的理性認識,才有了入世的踏實,從紙上談兵式的道德制高點回歸,不急不隨,自我反省與獨立思考,「前世所襲誤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創之」的曉理方式,更散發出其人格的魅力和處事哲學。

想死又不敢死是一種什麼心境

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想死而不敢死,那一定是碰到了什麼讓你絕望的事,但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不好主。在你考慮死的同時,你一定也考慮過你的家人 讓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老難所依 深陷痛苦的汙泥?讓幼子年少失怙命運悲悽?又也許,你也考慮過死狀的可怕與臨死那刻的痛苦 還或者,你還心存對人世的依依 死不易,...

古代的悲秋詩說的是自己的淒涼心境嗎

所寫之詩是詩人內心生活的寫照!古詩 秋 秋 秋風瑟瑟雁南去,楓棗春簡槐葉落悽悽森消雨。江中客船何歸凳褲處,惟盼春到聞花語。秋秋月橫空奏笛聲,月橫空奏笛聲清。橫空奏笛聲清怨,空奏笛聲清怨生。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族絕枯見秋風,欲兆洞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巨集派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籍 古人悲秋的原...

從白居易的《夜雪》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樣的心境

這首五絕作於任 江州司馬時。是說,夜間忽覺被窩裡有點冷,繼而看見窗戶發亮,原來專 是下雪屬了 時時聽見竹子被壓折的聲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覺衾寒窗明,而知有雪,聞折竹之聲,而知雪重,寫來曲折有致,構思巧妙,別具一格。就景寫景,又景中寓情,冷 夜雪 和 折竹聲 委婉傳出詩人被貶後的寂寞冷清之狀和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