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來歷?為什麼古時候就有農曆了?

2025-01-10 07:00:18 字數 3315 閱讀 1834

1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

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

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乙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乙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乙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

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乙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乙個閏月。

農曆的由來

2樓:璦小丫

其淵源可溯於夏朝,故又有「夏曆「之稱。農曆是以陰曆(夏曆)為基礎,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所以我國的農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

地球的自轉給大家帶來了時間的第乙個自然單位,這就是「日「。地球繞軸自轉一週為一「日「,它是晝夜交替的週期。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帶來了第二個計時單位,就是「年「。

地球公轉一整週為一「年「,這是四季變化的週期。最後,月亮繞地球的運動為大家建立了第三個時間單位「月「。

農曆是怎麼來的?

3樓:網友

答:① 農曆實質上就是一種陰陽曆,以月亮運動週期為主,同時兼顧地球繞太陽運動的週期。

從天文學意義來講,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黃道)360度,以春分點為0點,分為二十四等分點,兩等分點相隔15度,每個等分點設有專名,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

我國周朝和春秋時代是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來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土圭測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時測量日影的長短。秦朝《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中所記載的節氣已增加為八個,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

還有一些記載是有關驚蜇、雨水、小暑、白露、霜降等節氣的萌芽:一月「蟄蟲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九月「霜始降」。到了漢朝《淮南子·天文訓》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與今天的完全一樣。

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曆的歷年長度是以迴歸年為準的,但乙個迴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曆時,為使乙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曆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為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4樓:網友

顧名思義,農,農民,農村,農業。歷,經歷,【過】而得來。所以就有了農曆,即,節假日期間。

農曆與陽曆的來歷和區別?

5樓:聖誕老東東

1、農曆:農曆也叫夏曆。中國的第乙個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它之後的商、周、秦、西漢初都分別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又恢復夏王朝曆法的原有月序,以後各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後中國傳統曆法為「夏曆」。

2、陽曆:陽曆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曆。古埃及人發現天狼星第一次同太陽一起公升起的那天之後的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氾濫,於是就把這一天當做一年中的第一天。

古埃及人最初將一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是最早的太陽曆。

二、農曆與陽曆的區別。

1、時間不同。

1)農曆:農曆是平年十二個月,全年時間為354天或355天。

2)陽曆:陽曆是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乙個閏年。

2、天數不同。

1)農曆: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來確定農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

2)陽曆:陽曆是大月31天,小月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數平年為28天,閏年為29天。

3、叫法不同。

1)農曆:農曆通常的稱呼是月初為某月初幾,如:九月初。

八、初。九、初十;月中為:九月十。

五、十六;月末為九月三十,稱呼後面不加「日」字。

2)陽曆:陽曆又稱公曆,通常的稱呼為某月某日,如:三月十二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三十一日,時間必跟「日」字。

6樓:發兔冷知識

「農曆」和「陰曆」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7樓:笑笑科普

為什麼我們生活中有兩個日期,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8樓:網友

快快快坎坎坷坷坎坎坷坷咔咔咔。

農曆的來歷是怎樣?

9樓:我是龍的傳人

農曆的來歷簡介:

農曆,以前又稱夏曆、陰曆、舊曆,是東亞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乙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乙個迴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南韓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農曆量的接近日。因1迴歸年為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故一般的,在19年裡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乙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

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週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曆稱為「農曆」,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曆部分。因此把夏曆稱為農曆是不恰當的。

農曆怎麼來的?

10樓:學易弘易

農曆是按月亮計算來的。

被古時候讀什麼,古時候的讀書人叫什麼?

布衾 b q n 布被。漢書 敘傳下 布衾疎食,用儉飭身。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清 錢澄之 田園雜詩 三冬布衾單,暖氣無一絲。布衾是唐朝的老百姓用的布一般是用麻 葛等製成,衾為被子。錦衾,錦緞的被子,這是富貴人家才會用的被,用絲織成。被,在用作通假字時,讀作pi...

古時候女人為什麼不穿內衣

古時內衣稱中衣,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漢代以前,女人 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 上官皇后傳 說 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 窮褲 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不穿 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不穿 ...

古時候的秀才有什麼特權

不要光看表面文章,要從整個社會架構來看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官權 鄉紳權利 官府只管到縣,鄉和村歸地方鄉紳管理,並且縣令管理地方也多聽從鄉紳的建議,開堂的時候也要請鄉紳來旁聽。結合宗族勢力的鄉紳可以管理財產分割,修理當地的廟宇道路,總之鄉以下的事情都歸鄉紳管理。而當鄉紳的條件是當過秀才或舉人,或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