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康陵的建築構造,明孝陵的建築構造是什麼?

2025-01-18 13:50:06 字數 1589 閱讀 8007

1樓:隱詡盉

康陵建於正德十六年(西元1521年)四月。嘉靖元年(西元1522年)六月,陵園建成。陵寢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

神道上建五空橋、三空橋各一座,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一座,亭內豎碑,無字。陵宮建築總體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佔地萬平方公尺。前面有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

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香爐一,燭臺、花瓶各二。

方院之後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臺,城臺之上建重簷歇山式明樓。樓內豎聖號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明樓後寶城內從排水溝裡側開始向中心部位起冢,冢形呈自然隆起狀。

冢前及稍前兩側分別砌有高不及胸的冢牆,牆前正對寶城甕道處建琉璃照壁一座。陵宮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

2樓:行城

巨集偉壯觀的明朝帝王谷十三陵,埋葬著明朝的十三位帝王,每個陵寢都訴說著不同的故事。本集航拍明康陵,一起去看下明朝陵寢的完整建制,瞭解陵寢主人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人生特點。

明十三陵康陵簡介 關於明康陵的介紹

3樓:成大文化

1、明康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卜棗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時1年,總體佈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祥弊洞康陵是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乙個陵。

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萬平方公尺。明末,康陵曾遭到燒燬,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年4月28日,明謹枯康陵景區將首次向遊客開放。

明十三陵背景歷史

4樓:金色盛典歷史

明十三陵介紹: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總稱,位於北京西北郊,是全國現存規模較大、帝后陵寢較碧汪慧多皇陵建築群之一。陵區群山環悔答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風景殊勝。來此陵坦可以參觀建築、風景,也能瞭解古代皇帝的喪葬規格。

明十三陵是個統一的整體,而各陵又自成一體,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陵與陵之間距離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各陵均呈扇形分列於長陵左右。

十三陵中目前僅開放有「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

遊玩明十三陵可以瞭解一些景區內的注意事項。

1、陵區內定為非吸菸區,嚴禁一切煙火。 嚴禁在樹木、名勝古蹟和公共設施上塗抹刻畫,嚴禁攀登陵牆、圍欄、明樓等建築物。

2、在地宮裡面參觀的過程中,除了不能拍照外,還有就是儘量不要帶吃的帶喝的,應該不會有人在裡面嬉戲打鬧,畢竟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3.十三陵景區的五處開放景點是分兩個路徑預約的,其中「十三陵預約」中可以預約長陵、定陵、昭陵、神路這四個景點,「康陵預約」是需要單獨預約的。

明孝陵的建築構造是什麼?

5樓:漫閱科技

陵墓及其附屬工程範圍達四十五里,有下馬坊、大金門、神碑、道亭、欞星門、御河橋、孝陵門、具服早族殿、孝旦衡陵殿、明樓等建築。地面木結構建築已毀於1853年的戰火,現存遺蹟主要有神道、陵園陸遲弊、地宮三部分。

懸空寺的建築結構,懸空寺的建築構造有什麼特色?

蒼巖山坐西向東,長150米,寬80米。從力學角度看,此殿重量及遊客滿載時,總重量約在35噸左右,按此推算,橋的拱記應在3.5到4米之間,而該橋卻拱高只有2.8米。其橫跨在兩山峭壁之間,為敞肩拱式,翼角高翹,流蘇彩繪,高架於雲天霧海之上,有高不可攀之威 騰空欲飛之勢。建於橋上的橋樓殿內有釋迦牟尼佛 阿...

什麼是建築結構構件,建築結構構件中的建築構件包括什麼?結構構件包括什麼?二者有什麼區別?

建築結構,就是建築物的骨架,組成骨架的構件稱之為結構構件,在結構施工圖中表達。比如 框架結構的骨架是由基礎 柱 樑 板 樓梯組成。因此這些稱為結構構件,而牆就不是結構構件。但在剪力牆結構中,骨架是牆,那麼牆就是結構構件。基本構件是組成結構體系的單元。按受力特徵來劃分主要有以下三類 軸心受力構件 偏心...

唐代乾陵的特點有哪些,唐代的建築有哪些特點

唐乾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的合葬墓。秦漢以內後,皇帝 皇容後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 二聖 合葬墓獨特一幟。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社會裡,女皇武則天一生活動的評價爭論激盪了上千年,對中國文化血脈有著深遠的影響。唐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其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