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記承天寺夜遊和遊白水書付過這篇文言文的思想感情

2021-03-30 15:25:02 字數 3153 閱讀 1086

1樓:凌鈺妃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了作者被貶謫的悲涼;自我解嘲的達觀;賞月的欣喜和人生的感慨。《遊白水書付過》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親近和熱愛,也表現了東坡老人隨遇而安、遊興不減的情貌.

遊白水付書過與記承天寺夜遊有許多異同之處聽從選文的主要內容和表達思想感情

2樓:匿名使用者

遊白水書付過是蘇軾描述自己和小兒子蘇過泡溫泉和遊覽佛跡院的一天,表達了東坡清素的閒情逸致,以及隨遇而安、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本文結構上以時間為線索,寫法上以敘述為主,兼有狀景抒情。文章取材詳略得當,選語簡練雋永。開頭兩句即點題,並交代了出遊的日期、地點、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著力描繪百仞懸瀑只用了「雪濺雷怒,可喜可畏」八個字,就把瀑布的形態、色彩、聲勢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寫到了。雪濺雷怒」譬喻形象生動,寫出它勢壯、聲巨集、色鮮的特點 。 下山過程僅用「俯仰度數谷」一筆帶過。

「掬弄珠璧」的動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賞喜悅之情俱蘊其中。「顧影頹然,不復甚寐」的情狀刻畫,蘊含豐富,作者的山水之樂,身世之悲交織其間。

《遊白水書付過》和《記承天寺夜遊》的比較閱讀 5

3樓:光年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分別回答問題。

《記承天寺夜遊》和《遊白水[1]》比較閱讀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紹聖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2]遊白水佛跡院,浴於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際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谷。至江上月出,擊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餘甘煮菜[4],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

東坡翁。

【註釋】 [1]白水:山名,在今廣東博羅縣東北。《輿地紀勝》說:

「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壇,佛跡甚異。」[2] 幼子過:蘇軾的第三子蘇過。

磓(zhuì):當作「縋」,音同字誤。[3]縋,用繩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4]餘甘:即橄欖。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奏。(劃一處)

與幼子過遊白水佛跡院

2.解釋句中加點字的意義。

顧影頹然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3.下面各項句子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①浴於湯池 ②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b.①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投以骨

c.①循山而東 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①不得其所止 ②其如土石何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5.甲、乙兩文都是蘇軾的寫景文,但表達感情卻不同,請你說說甲乙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與幼子過/遊白水佛跡院

2.顧:回頭看 但;只

3.a4.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5.甲、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閒等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

乙、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親近和熱愛。(或者表現了東坡老人隨遇而安、遊興不減的情感。)

評分意見:主要意思對即可。

蘇軾在遊白水與課文記承天寺夜遊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

4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於紹聖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還陽羨(今江蘇宜興),獨與幼子蘇過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與幼子過遊覽白水後,寫給他的一篇遊記小品。

文中記述了溫泉、瀑布、佛跡及百姓燒山的景觀,文末流露出孤獨頹唐的情緒。

本文結構上以時間為線索,寫法上以敘述為主,兼有狀景抒情。文章取村詳略得當,選語簡練雋永。開頭兩句即點題,並交代了出遊的日期、地點、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著力描繪百仞懸瀑,「雪濺雷怒」譬喻形象生動,寫出它勢壯、聲巨集、色鮮的特點。下山過程僅用「俯仰度數谷」一筆帶過。「掬弄珠璧」的動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賞喜悅之情俱蘊其中。

「顧影頹然,不復甚寐」的情狀刻畫,蘊含豐富,作者的山水之樂,身世之悲交織其間。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

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淨,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

「閒」。入「夜」即「解衣欲睡」,「閒」;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閒」;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那麼清楚,兩個人都很「閒」。「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閒人」。結尾的「閒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閒」反襯「吾兩人」的「閒」。

惟其「閒」,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記承天寺夜遊和遊白水書付過的共同的寫作特點

5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結構上以時間為線索,寫法上以敘述為主,兼有狀景抒情。

記承天寺夜遊和遊白水書付過前者以什麼喻月後者以什麼喻月,兩文共同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前文以水喻月 後文以碧玉、雪花喻水 共同的寫作特點是都用比喻的手法來比喻月亮 水和碧玉 都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7樓:匿名使用者

以水、碧玉、雪花。 比喻

8樓:匿名使用者

積水 xx 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記承天寺夜遊的背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蘇軾的 記承天寺夜遊 是選自 東坡志林 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定風波 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 1057 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 1069 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柳宗元寫小石潭記與蘇軾寫記承天寺夜遊是的心情有什麼不同

一 身份相同,命運也相同 他倆同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 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同為 天涯倫落人 命運都相同,都遭到貶官降職.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革新政治的活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實際上有職而無實權.宋神宗元豐三年 1080 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寫詩託諷,結果被御史...

記承天寺夜遊對聯根據《記承天寺夜遊》寫一副對聯上聯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下聯是?

上聯 子瞻摹月色疏影搖曳 下聯 懷民伴蘇仙靜夜閒遊 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