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及的詞義

2021-03-03 21:19:55 字數 2456 閱讀 7632

1樓:兲殤情

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他們。及是趕上的意思

古代漢語(郭錫良版)上冊練習1答案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答案(上)

一、 名詞解釋:(10分)

異體字:音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引申義:由本義派生出的幾個意義有關聯的意義。

箋:對毛傳的補充和修訂。

讀為:一種注音的方法,常用本字注借字。

脫文:指傳抄和刻印的過程中誤掉的字。

二、 說明下列字的結構,並指出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10分)鹿:象形字。 本:指事字。 栽:形聲字。「木」形符「

古代漢語(郭錫良版)2006版下冊練習四答案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答案(上)

一、 名詞解釋:(10分)

異體字:音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引申義:由本義派生出的幾個意義有關聯的意義。

箋:對毛傳的補充和修訂。

讀為:一種注音的方法,常用本字注借字。

脫文:指傳抄和刻印的過程中誤掉的字。

二、 說明下列字的結構,並指出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10分)鹿:象形字。 本:指事字。 栽:形聲字。「木」形符「

省略的古文句子有哪些,還有翻譯,跪求!!!

4樓:匿名使用者

1.省略主語。省略的條件有承前省、蒙後省、承賓省、對話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43334。古今漢語都有省略,但古漢語的主語省略比現代漢語更多,更為錯綜複雜。如:

(1)楚人為食,吳人及之。( )奔,( )食而從之。(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來了。

楚國人跑了,吳國人把飯吃了又跟上去追趕)第一處括號省略「楚人」,第二處括號省略「吳人」。(2)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以齧人,( )無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宛、瘻、癘......(永州郊野出一種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紋,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沒法醫治。

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乾肉做藥,可以治好麻瘋、頸子腫、窶管、手腳蜷曲......)第

一、二、四處省略「蛇」,第

三、五、六處省略「人」。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對話中或在不發生誤解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特別是動詞謂語。

如:(3)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此句屬承前省,後兩個分句的動詞謂語「鼓」承第一個分句的動詞謂語省略了。

有時省略的動詞謂語或謂語部分(包括賓語),需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參照上下文加以補充,才能準確地理解。如:(4)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謊報,一定按實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雖不能一一察清斷明,但一定盡誠心來處理)「以信」「以情」都是作狀語的介詞結構,後面分別省略了主要動詞「告」和「論」。

3.古代漢語的介詞結構有時是可以省略介詞的。常見的是省略介詞「於」和「以」。如:

(5)至則無所用,放之( )山下。「山下」,是表示處所的名詞,前面省略了介詞「於」。(6)項王則受璧,置之( )座上。

亞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劍撞而破之。「座上」「地」是表處所的詞語,前面都省略了介詞「於」。這類的「於」字省略在古漢語裡很普遍。

4.省略中心詞。中心詞是在一個片語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在常規句子裡,中心詞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的。但是,古漢語裡卻存在著省略中心詞的現象。

因此,讀文言文時,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如:(7)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宮中府中」就是「宮中之吏」與「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詞「吏」,實際上是定語代替了中心詞。(8)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文言文翻譯

5樓:清和梵想

1.地位低的人

尊敬復地位高

制的人,這叫做尊敬貴人bai;地位高的人尊敬地位du

低的人,這叫做zhi尊敬賢人。尊敬貴人、dao尊敬賢人,這道理是一致的。

2.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

3.公孫弘蓋布質被子,吃飯不吃兩道以上肉菜。

4.總是先開頭陳述各種事項,讓主上自己選擇,不願在朝廷當面駁斥爭辯。

5.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6.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追了上來,楚國人跑了,吳國人就把飯吃了再追上去。

7.讓一個人瞭解自己本來就不容易,要了解一個人也是不容易的。

8.孟子覲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夫子!你不遠千里而來,應該會有什麼有利於我國的建議吧?」

9.滕文公問孟子說:「滕國,只是一個小國家,位於齊國和楚國之間。我們是應該事奉齊國呢?還是事奉楚國呢?

人為什麼要食三歺,一個人一天吃三歺一歺吃一小碗飯,人老是發胖?

現代人都習慣於一日三餐,實際上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 雜守 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 朝食 或 饔 在太陽行至東南方 隅中 時就餐。第二頓稱 飧 或 食 在申時 下午四點左右 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 食不時不食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