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創典文化
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十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臺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設計製造的「渾天儀」、「地動儀」等精巧絕倫的科學儀器,當時都安放在靈臺之上。
張衡最傑出的貢獻是什麼?
2樓:樓臺一別恨如海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氵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捨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
」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在**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
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文學方面,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星。名著《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諷刺了官僚貴族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
《南都賦》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陽郡的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間風俗。此外還著有《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餘篇。在地理學方面,他繪製有完備的地形圖,並研製出了「記裡鼓車」、「指南針」等。
在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並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
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圓周率雖稍有誤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精確的計算,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驚歎。他的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製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製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製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曆等;在藝術方面,他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
張衡真的不愧是世界上公認的光彩奪目的科學家之一和文學的雙子星!
張衡的貢獻有哪些?
3樓:十年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飛行數裡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後世稱張衡為木聖(科聖)。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
天文學、機械技術、**學 相$#緣
4樓:手機使用者
張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學、**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有兩項最重要的工作——著《靈憲》,作渾天儀。
此外,在曆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原文被《後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所徵引而傳世。
文中介紹的天文學要點如下: (1)宇宙的起源。《靈憲》認為,宇宙最初是一派無形無色的陰的精氣,幽清寂寞。
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稱為「溟滓」。這一階段乃是道之根。從道根產生道幹,氣也有了顏色。
但是,「渾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狀,也量不出它的運動速度。這種氣叫做「太素」。這又是個很長的階段,稱為「龐鴻」。
有了道幹以後,開始產生物體。這時,「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地配合,產生萬物。
這一階段叫做「太玄」,也就是道之實。《靈憲》把宇宙演化三階段稱之為道根、道幹、道實。在解釋有渾沌不分的太素氣時引了《道德經》裡的話: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些都說明了《靈憲》的宇宙起源思想,其淵源是老子的道家哲學。《靈憲》的宇宙起源學說和《淮南子·天文訓》的思想十分相像,不過《淮南子》認為在氣分清濁之後「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天上地下,這是蓋天說。而《靈憲》主張清氣所成的天在外,濁氣所成的地在內,這是渾天說。 總之,張衡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認為宇宙並非生來就是如此,而是有個產生和演化的過程。
張衡所代表的思想傳統與西方古代認為宇宙結構亙古不變的思想傳統大異其趣,卻和現代宇宙演化學說的精神有所相通。 (2)關於宇宙的無限性。戰國時代的《屍子》定義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宇就是空間,宙就是時間。中國的傳統思想是把空間和時間聯絡在一起的。這一點也和西方古代把二者看成是兩個互相割裂的概念大不相同。
但是,中國和西方一樣,在二者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上歷來也有爭論。《莊子》一書中就有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說法。而西漢末年的揚雄卻認為「闔天為宇,闢宇為宙」,在空間上是有限的,在時間上是有起點的。
張衡雖然長期研究揚雄的《太玄經》,並受到揚雄較深的影響,但在宇宙的無限性上卻不願遵循揚雄。《靈憲》認為人目所見的天地是大小有限的,但是,超出這個範圍,人們就「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
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宇宙在空間上沒有邊界,在時間上沒有起點。揚雄的思想和目前天文學界最負盛名的大**宇宙學說在終極本質上是相通的。
而張衡的結論卻和當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相合。看來,宇宙有限無限的問題還得長期爭論下去。 (3)關於天地的結構。
《靈憲》把天描述成是恆星所在的地方,它是一個偏心率極小的橢球:「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增廣千里。
通而度之,則是渾已。」天上有一個北極,樞星正好在這個位置上。日、月、五星都繞它旋轉。
天還有個南極,是在地底下,人不可見。人目所見的地表面是平的,正在天的**,「自地至天,半於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可見,張衡心目中的地是個半球。
在地面上來說,如以8尺高的表在同一天正午測量日影長度,則南北相距千里的兩個地點所量得的表影長度相差1寸。 為什麼把天地要設想成是個橢球結構?我們已無法瞭解,或許,一種可能是囿於傳統。
早在《呂氏春秋·有始覽》中就提到:「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東西比南北長了二千里。《淮南子·墜形訓》中也引了這兩個數值。
可見古人大概相當相信天、地的東西要比南北來得長。 地平說和「表影千里差1寸」的理論,過去人們曾以為是蓋天說的內容。但若據此即認為《靈憲》的天地結構模形是蓋天說,那就不當了。
渾天模型和蓋天模型最主要的不同在於:渾天的天是球狀的,天可以轉到地下去。天不僅有出於地上的北極,還有隱於地下的南極。
蓋天的天則或像一個蓋子籠罩著平地(近人稱之為第一次蓋天說),或者和地構成二片平行的曲面(近人稱之為第二次蓋天說)。總之,天永遠在地之上。天只有北極而不可能有南極。
因此,從對天的結構認識來看,《靈憲》只能劃入渾天說而不能視之為蓋天說。關於地的問題,必須指出,歷史上的渾蓋之爭,主要在於天而不在於地。直到唐代一行徹底否定了日影千里差1寸的舊說之前,水平大地的觀念還一直存在於渾天說中。
就是在一行之後,直到西方天文學傳入之前,我國仍然未能建立起明確的球形大地的數理模型。反倒是《靈憲》中的那種「天圓地平」說仍然佔有重要地位。 (4)關於日、月的角直徑。
《靈憲》記載,日、月角直徑為整個天周的「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化成現代通用角度單位即為29′21′′,[根據錢寶琮的研究,認為《靈憲》的「(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廣二百四十二分之一」當校改為「(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廣二百三十二分之一」。如此則日、月的角直徑當為 29′35.
3′′]。這和近代天文測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徑值31′59′′和31′5′′相比,誤差都只有2′左右。以二千年前的觀測條件而論,張衡測值可謂精確。
在張衡之前的《周髀算經》中也介紹過一個觀測:用一根8尺高的竿子垂直立於地面,每當太陽過子午線時量竿影長度。當影長正為6尺時,用一根8尺長、孔徑1寸的竹管**太陽。
《周髀算經》認為此時太陽視圓面正好充滿竹管。由此,《周髀算經》按照「千里差1寸」的比例關係,求得此時太陽距人目為10萬里,進而求得太陽的線直徑為1250裡。由於「千里差1寸」等基本出發點都是錯誤的,因而《周髀算經》所得極為荒謬(太陽的線直徑實際為139.
1萬公里)。就觀測本身而論,《周髀算經》的結果也是相當粗疏的。按竹管長8尺,孔徑1寸計算,太陽角直徑為42′58′′。
誤差比《靈憲》所載大多了。
東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文學家是誰
5樓:匿名使用者
1、東漢時
bai,張衡既是傑出的科學家du又是著名zhi的文學家。dao2、簡介
張衡(78年—
回139年),字平子。答
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東漢時,誰既是傑出的科學家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張衡張衡 78 139 東漢建初三年 公元78年 生 永和四年 公元139年 卒。字平子,南陽西鄂 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 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 機械技術 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數學 地理 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
科學家們研究蜻蜓做了幾次試驗,科學家研究蜻蜓的翅膀,研製出了什麼?
蜻蜓,無脊來椎動物,節源 肢動物門,昆蟲綱,有翅亞綱,蜻蜓目,差翅亞目,分蜻科和蜓科。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 觸角1對,細而較短 咀嚼式口器。腹部細長 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鉤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幼蟲 稚蟲 在水中發育,在...
歷史上哪些科學家對力學有傑出貢獻
1全部1,前384年 前322年,古希臘傑出哲學家,科學家,形式邏輯學的創始人亞里士多德 在對待 力與運動的關係 問題上,錯誤地認為 維持物體的運動需要力 2,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 最早研究 勻加速直線運動 給出了勻速運動和勻加速運動的定義 論證 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 的物理學家 利...